浅议英若诚《茶馆》译本中的翻译审美再现

时间:2022-08-15 11:20:14

浅议英若诚《茶馆》译本中的翻译审美再现

1、理论综述

《译学辞典》对翻译美学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析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因此,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实践和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英若诚与《茶馆》原著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经典话剧《茶馆》剧本故事发生在维新运动到抗日战争成功这50年期间,以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为贯穿人物,描述以北京各阶层人物为缩影的中国广大群众在这一社会背景的生活状态及其最后不同的命运去向,由写裕泰茶馆的兴衰路程而反映出,清末到民国高潮时期,再到抗日胜利初期阶段中国百姓生存状况变化。

英若诚(1929―2003),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在中外戏剧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3、英若诚《茶馆》英译本再现文学的美学价值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中,就翻译而言,审美再现是使一切审美活动尘埃落定的终端环节。审美再现一般遵循的规律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TAO全部审美信息)的理解对理解的转化对转化加工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可见再现的起点就是理解。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审美客体只有通过审美主体的理解和表达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的再现,力求实现语义信息和美学信息的统一,形式美和意象美的统一。

1)词语的翻译

《茶馆》中叹词的贴切运用对传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对《茶馆》中频繁出现的叹词“唉”,英若诚根据人物说话的语气,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译或不译,都力求体现人物当时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力求表现原文的“美”。

2)习语的翻译

《茶馆》的语言是老舍先生从活的日语中提炼出来的,英若诚在处理习语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翻译手法,保证了剧本的需要,体现了原文的美。例如:

茶客乙:那总比没有强啊! 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Second Customer: Still that ’s better than nothing! A dog ’s life better than no life. If I were to earn my own living,I ’d surely starve.

英译以形象的英谚“A dog’s life better than no life”代替汉语中的惯用表达法“死不如赖活着”,从而使译文像原文一样具有极强的表达力.

3)对白的翻译

人物对白是《茶馆》主要构成。在翻译人物对白时,英译尽量避免使用主谓宾齐全的完全句,多用简洁明快、朗朗上日的不完全句和简单句,很好地再现了人物说话的神态。例如:

吴祥子: 逃兵,是吧?有些块现大洋,想在北京藏起来,是吧?有钱就藏起来,没钱就当土匪,是吧?

老陈: 你管得着吗?我一个人就揍你这样的八个。(要打)

宋恩子: 你?可惜你把枪卖了,是吧?没有枪的干不过有枪的,是吧?(拍了拍身上的枪)我一个人揍你这样的八个!

Wu Xiangzi : Deserters , right? Trying to hide in Beijing,with a few silver dollars in your pockets,right? When the money runs out,become bandits,right?

Lao Chen: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ness! 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hand!(Prepares to fight)

Song Enz: You? Pity you sold your gun,right? Bare hands aren’t no match for a gun,right?(Patting the gun under his gown) 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finger! right?

特务吴祥子和宋恩子与逃兵老陈的对话中二个“……是吧?”充分体现了特务抓住逃兵把柄的得意神气。逃兵自不会乖乖就范,回答的语气也相当强硬。干净利落的日语化措辞用句,删繁就简,不译多余累赘的话,创造性地使用借代手法生动再现了原文生动的对话场面。

4)中国文化中称谓的翻译

由于受“家国”的宗法伦理影响,在我国,常把亲属关系词汇引申作社交称谓。《茶馆》虽然只有二幕,但事件多,人物关系复杂。译成英语时,繁多的称谓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难题。英译无论在处理亲属称谓还是社交称谓,都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理解人物之问关系的即时性需求。例如:

王利发:怎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Wang Lifa:How are things,my friend?Is the fighting fierce?

王掌柜跟警察打招呼,称警察为“六爷”,英若诚将其译为“my friend",准确表达了原文寒暄的语言功能。

4、结语

本文依附翻译美学基本理论,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旨在进一步发掘翻译美学审美标准的特性:依附性、社会性、时代性及相对性。做这方面的研究是必要和实用的。另外,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翻译中许多美学问题都和审美标准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这种研究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了解这些审美标准的特性有助于指导翻译过程,欣赏美学要素,并且对译作做出评判。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下一篇:企业流程再造理论(BPR)给予我们的创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