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规划探讨

时间:2022-08-15 08:24:13

城中村改造规划探讨

1“三旧”改造政策下的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是在城市快速外延发展的过程中,其用地被城区兼并、包围或即将包围的状态,但其建设管理、村民生活模式等仍维持乡村的原有模式。城中村存在的诸多社会管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是广东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旧村庄改造作为“三旧”改造的重点之一,分别从旧村庄的改造方式、集体建设用地的整合、招标方式等各方面出台扶持的政策,因而受社会关注,各地掀起城中村改造的热潮。因此,在“三旧”改造政策下,创新城中村改造规划的方法,积极探索解决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迅速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1.1汕头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概况

汕头市城市快速扩张,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依然明显。汕头市中心城区现有153个城中村和涉农社区,人口60多万人,约占中心城区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汕头市中心城区“三旧”改造中的旧村庄改造项目就有357宗,用地面积高达25平方公里,可以说旧村改造是整个“三旧”改造的关键。本文以汕头市最大的城中村-陈厝合村改造规划为例,对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功能定位、特色保护、公众参与等规划要素进行探讨,尝试为城中村改造规划提供一种方法及模式以供参考,促进城中村改造健康有序推进。

1.2现状概况:成熟型城中村、租房者的商业旺地

陈厝合村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万人,而外来常住人口高达6-7万人,属于成熟阶段的城中村。在“东延、南拓”空间发展战略下,地处城市东部的陈厝合村周边已成为热点开发片区,加上工业区的迅猛发展,使陈厝合村成为外来民工的聚居地和租房者的生活型商业旺地,其城中村发展模式与周边城市区域的各种矛盾日趋突出,急需进行改造更新。

2 一村一策的改造模式

城中村更新改造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事关多方面的利益,虽然城中村改造有很多共性,但每个村庄都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因此城中村的改造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目标,实施一村一策的改造模式。对于区位条件优越、开发经济动力充足的城中村,可以采用整体改造的模式;对于面积较大,建筑较为复杂,有一定的开发条件的城中村,可以采用渐进型进行改造,分期分批对其进行改造;对于那些仍在发展的城中村,采用引导与控制的建设模式,通过统一规划,对村民建房进行合理引导和控制,避免城中村进一步扩大。

2.1 分区控制渐进型的改造模式

陈厝合村现状建筑面积高达100多万平方米,建设比较复杂,因此简单的全部推倒重建是不切合实际的。规划根据所在片区的特点,采用渐进型的改造模式,把规划片区划分为“保留完善、改造更新、新建开发”三种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改造的模式。

改造更新:规划分期对中部的旧村进行整体改造,建设城市型居住小区,为其它地块更新改造腾出可资利用的发展空间及经济保障。

保留完善:旧村主要为近几年新建的4-8层住宅楼,建筑质量也较好,现阶段全部推倒重建的难度较大。规划采取保留、改善的措施,通过保留大部分建筑,拆除部分质量差的住宅,开通村内消防通道,完善必要的配套实施,使城中村的整体结构趋于合理,与周边城市用地相互协调。

新建开发:规划严格控制村民新建独立式住宅,对零散未建设的宅基地,进行成片整合、集约建设。

规划对陈厝合村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改造模式,逐步地改善片区的内外部道路交通环境,完善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片区的宜居水平,使之能够适应未来城市化进程推进的需要。

3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功能定位

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促进所在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在规划中必须思考在享受眼前利益的同时,为将来的长远利益做考虑,在正确选择改造功能定位上做好文章。城中村改造都必须在对所在区域做出准确分析及判断的基础上,在上一层次规划的指导下,正确选择有益于片区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定位。有些村主要选择建设商品房住宅和村民公寓,这种“住宅经济”模式的优点是投入相对小、建设时间短、见效也快,而且有利于通过道路、绿地等的建设来达到改善片区环境、提升区位价值的积极效应。有些村则选择了建设办公、商业等具有服务功能的公共建筑,这种“楼宇经济”模式的投入相对比较大、建设时间比较长一些、利益见效相对慢一些,但能获得持续的长久利益,包括为村民或开发主体提供长远的租金、可观的销售收入和就业岗位,而且产业化的带动和辐射功能比较强。

3.1 “居住为主、完善配套”的功能定位

通过区位分析和发展判断,规划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陈厝合村仍将是外来工的聚居地之一。根据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把村功能定位为:“居住为主、完善配套居住区。” 通过对保留住宅进行整治和新建村民公寓,提升原村民的居住条件;同时采用村集体与开发商合作建设商品房居住小区,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也为城中村的顺利改造提供了经济基础;陈厝合村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外来民工,规划通过建设外来工公寓及外来工子弟学校等为外来民工服务的配套设施,来进一步完善“打工者乐园”的定位,采用集中建设外来工公寓,不仅保证村集体及村民收益,也改善外来民工居住环境。

4“乡村”特色的保护

城中村的形成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积淀、特定的文化与景观风貌,传统内聚型乡村社区的生活模式、邻里交往、文化习俗等虽制约了村居与周围城市社区的融合,但个色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都市生活的不同风情。因此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旧村铲平和重建,应充分考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继承、延续,保护和建设并举,致力于在片区城市化的实质性推进和传统乡村特色的发掘及培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传统乡村特色文化特色融入到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中,使改造片区能部分保留原来的地域特色, 才能真正丰富城市景观。

4.1顺应肌理、延续文脉

陈厝合村现状用地肌理特征明显,人文底蕴也较为浓厚。规划延续原有村庄的形态和肌理,保留并延续原有以“安宁永泰”命名的道路网系统。为了对片区民俗特色的保护和人文环境的延续,规划保留位于村东侧的祖师庙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规划民俗广场,建设成供村民日常进行民俗活动、休憩的公共空间。规划在空间及环境的塑造上充分考虑与村民的生活特点相适应,在小区环境上则更为强调自然闲适的居住环境与亲密交往的邻里氛围,同时在环境设计上采用分散布局的小型绿地,营造亲切宜人的组团交往空间。各处绿地结合园林小品设计,与宅间绿地、庭院绿地等共同构成居民茶余饭后休闲小聚的理想场所。

5公众参与、阳光规划

当前城中村改造的最大问题是拆迁难,城中村的改造涉及面广,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民的态度和配合,没有吸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村民的意见而制定的改造规划, 村民往往对改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并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理解民意、加强公众参与, 充分了解公众对改造的态度是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5.1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方法

以往城中村改造规划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依托强制力实施的过程,当地民众往往只能“被参与”到“规划实施”环节,缺少有效的参与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在陈厝合村改造规划中,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方法,鼓励村民参与,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从村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来制定规划。从“改造模式―改造功能”等的论证,到“调研―编制―实施”等环节都有公众“自下而上”的充分参与,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由于规划满足片区各阶层需要、以建设社区居民和外来租房者的“幸福家园”为目标,促进片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

6. 结束语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造规划工作要充分重视方式和方法的运用,针对不同地区和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规划,并通过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和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形成一套完善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模式,有效地指导其它地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高房产测绘精确度减少购房纠纷 下一篇:浅谈天津滨海新区软土地质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