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按揉风池为主治疗颈性头痛34例观察

时间:2022-08-15 07:40:20

手法按揉风池为主治疗颈性头痛34例观察

关键词 颈性头痛 按揉风池 手法 临床观察

颈性头痛是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一种间歇或持续发作,疼痛部位以头部为主的功能性疼痛症侯群。笔者于2004到2009年间,采用风池穴按揉为主的手法治疗该病34例,取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诊断,包括:①头痛以单侧或双侧颞部、后枕部为主,呈胀痛、跳痛、隐痛或牵扯样痛,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②伴有颈肩部不适,或失眠、眩晕等症状,或有颈部活动受限;③C1-C4棘突旁压痛明显,或(和)伴肌肉紧张,条索状阳性反应物存在;④X线或(和)MRI检查提示有典型的颈椎病变表现;⑤TCD检测提示有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异常。符合上述条件①④⑤项或②③项为纳入标准;并排除偏头痛、原发性枕大神经痛、外伤、颅内病变、贫血、中风等引起的头痛。

1.2 一般资料:96例患者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9岁,平均41.5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3天。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共3组,分别采用了规范化风池穴按揉为主的手法、常规推拿手法及药物3种治疗方法,基本资料见表1,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3组一般资料

组别例数男/女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天)TCD检测加快/减慢影像学检查颈椎紊乱/颈椎间盘突出

治疗组3421/1336.7±4.889.6±11.320/1422/11

对照组13320/1337.2±5.595.4±9.718/1519/12

对照组22918/1140.2±3.1102.3±7.517/1218/10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研究计划颈性头痛诊疗规范研究,编号:2007GA027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风池穴按揉为主的手法治疗。穴位选择:取患侧风池穴,双侧头痛取双侧风池穴;手法选择:拇指按揉法,定点旋转整复手法;操作方法:拇指按揉法以指端垂直按压风池穴,罗纹面向上或向内上方向,用力一定力度施以按法,并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结合揉法作一紧一松交替操作,时间5~10分钟;有局部棘突偏歪、关节错位、失稳等情况加用定点旋转整复手法,记录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等治疗参数。以上拇指按揉手法每天1次,连续7次为1疗程,期间整复手法最多两次。有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者,改用药物治疗。

2.2 对照组1: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颈项部操作:取穴: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手法:一指禅推、拿、按法;操作:患者坐势,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往返操作4~5遍。头面部操作: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穴及前额部;手法:一指禅推、揉、按、拿法;操作:患者坐势,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时间共约20分钟。以上手法每天治疗1次,连续7次为1疗程,有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者,改用药物治疗,并做记录。

2.3 对照组2:药物治疗。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50mg每次1片,1日2次,连服7天;双氯芬酸钠肠溶片75mg,每次1片,1日1次,连服7天。

2.4 随访: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内,一般用电话形式定期随访,并记录。

2.5 观察项目及方法:分述如下。

2.5.1 头痛程度与持续时间:①疼痛的程度(P)采用目前国际上临床较为通用的直观模拟标尺法(VAS):患者在一支长10cm,两端分别标有“不痛(0cm)”与“最痛(10cm)”的尺子上,指出患者的疼痛的程度(单位:cm);②疼痛持续时间(T):以一次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为计算(单位:小时)。

2.5.2 头痛程度量化计分:见表2。

表2 头痛程度量化计分

指标1分2分3分4分5分

P(cm)P≤22

T(h)T≤22

2.5.3 头痛指数:为各次头痛程度计分与头痛持续时间计分之积再相加的结果,即:头痛指数=P1×T1+P2×T2+…+Pn×Tn(n代表次数,且n≤7)。

2.6 疗效评定方法:疗效百分数=[(治疗前头痛指数―治疗后头痛指数)÷治疗前头痛指数]×100%。恢复为90%~100%(含90%),显效为55%~90%(含55%),有效为20%~55%(含20%),无效为20%以下。

3 结果

3.1 疼痛改善程度比较:见表3。

表3 疼痛改善程度(x±s)

例数

头痛指数

治疗前治疗后疗效百分数

治疗组3447.3±9.86.6±3.5*90.7%*

对照组13350.8±7.510.6±5.382.5%

对照组22948.1±10.521.3±6.667.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3.2 TCD检测结果:见表4。

表4 TCD检测结果(x±s,cm/s)

例数

治疗前治疗后

VpVmVpVm

治疗组

对照组1

对照组2

流速加快2061.8±7.342.9±6.754.2±5.638.4±4.1

流速减慢1431.6±5.729.5±5.140.3±5.133.7±5.6

流速加快1859.7±8.643.6±7.155.7±6.240.2±4.7

流速减慢1529.7±6.329.4±4.535.3±4.833.2±6.9

流速加快1759.3±8.248.3±5.251.9±5.543.3±5.1

流速减慢1234.1±6.529.7±5.237.9±3.231.8±5.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3组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将各组治疗前后Vp、Vm平均值的绝对值差分别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1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2有显著性差异(P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经卡方检验,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齿突偏移、椎后小关节紊乱、生理曲度异常三者治疗组改善更显著(分别为P

表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

观测指标

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齿突偏移12394119

椎后小关节紊乱2251991814

生理曲度异常21619112015

椎间隙狭窄1381061010

4 体会

风池穴是风邪入中之处,乃搜风要穴,有息风、清脑、安眠及宣畅经气之功效。手法按揉可分解粘连、松解肌肉、血管痉挛,通过改善局部血供减轻软组织的炎症水肿,解除对枕大神经、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从而消除头痛症状。轻手法通过激活内啡肽系统起到镇痛作用,而重手法镇痛相当于强烈刺激镇痛,并伴有一定的应激现象,两者结合能有效地激活痛觉调制系统,取得良好地镇痛效应。在按揉风池时,拇指方向宜向内或内上方,重点刺激头下斜肌、头后大小直肌、枕大神经压痛点。手法须轻重交替,这样才能取得患者较好的配合。手法量化对于疗效研究更具严谨和准确性,也将有助提高疗效。定点旋转整复手法针对性强,能较好地纠正椎体移位、关节错位等情况,由此进一步提高疗效。

颈性头痛发作时往往疼痛较剧,在诊治过程中如何止痛是第一要务,也就是急则治标,待症状缓解后再治其本,力求根治。按揉风池为主的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的方法,总结了我省名中医范炳华教授单用拇指按揉风池穴治疗颈性头痛的经验,标本兼治。手法讲究轻、柔、稳,得气即止,见痛即止,同时强调手法操作时注意细节量化,包括在方向、力量、时间等都有具体的要求,这样的手法可重复性好、易于掌握。该课题研究也证明了按揉风池为主的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的方法,相对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和药物疗法在疗效、止痛时间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5 参考文献

[1]孙宇,陈琪.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23,186.

收稿日期 2009-10-12

上一篇:脑心通治疗颈动脉硬化100例观察 下一篇:蜂针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外周血TNF-α\IL-1β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