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文韵、文学、文化之美

时间:2022-08-15 07:08:39

感悟文韵、文学、文化之美

【摘 要】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感悟文韵、文学、文化之美,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困境。

【关键词】文韵之美 文学之美 文化之美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91-02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优秀篇章,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大多枯燥乏味,教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毫无兴趣。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困境?这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探寻的问题。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可以在文韵、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下工夫,即从辞藻、句式、节奏等入手,以教导学生识记和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固定句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兼以带领学生欣赏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文韵之美,领略文学、文化的魅力。这样,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积累多少个实词的意思、掌握多少个虚词的用法,不仅仅是理解几种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形式,不仅仅是拥有多好、多熟练的翻译的经验和技巧,而是充分感受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篇章的文韵、文学之美,汲取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文化精华,从而获得博大的人文精神及丰厚的人文内涵陶冶和滋养,同时,也力求让一度单调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充满生命力和鲜活感。

一、准读、情读、美读:引导学生感悟文韵之美

许多文言文是诗化或抒情散文化的,它们辞藻丰美华丽、句式骈丽整齐、节奏抑扬顿挫、叙描生动形象、情感细腻复杂,适宜于在诵读朗读中,用心、用情去感受其中的文韵之美。例如,学习《滕王阁序》这样一篇富丽、典雅、华贵的美文,如果仍用教师逐段逐句串讲翻译、学生逐段逐句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得到的效果相当不佳: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则学得厌倦疲惫、糊涂苦闷,他们原本对古典美文的憧憬和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学习《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归去来兮辞》等词藻丰美华贵、句式骈丽整齐、节奏抑扬顿挫的古代美文,就应该带领学生尽情地诵读,在诵读朗读中用眼、用心、用情去感知、理解文章中美好而丰富的意思和意义,去品味、鉴赏其中美好而丰富的意蕴和情思。

以笔者教授《滕王阁序》这篇美文为例,来展示如何带领学生在反复吟咏、诵读中感受古代优秀篇章的文韵之美。在《滕王阁序》这一美文的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三次诵读,即准读、情读、美读,以此来指导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并享受这篇骈文的文韵之美。

第一,准读。大声读准字音、精益求精。第一遍自由读,标注课后注释中出现的读音。第二遍读,听教师或录音示范读,标注教师强调的读音。第三遍听学生读,听出学生错误的读音后注音。第四遍齐声读。第五遍,听学生展示读,目的是对学生准读的检测。一节课的准读务必落实到每个同学,力争让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过关。

第二,情读。情读要做到,粗通文义,划出停顿,落实重点义字词翻译,强调重点;抑扬顿挫,读出每个层次的感情和理解。例如,第一段,学生要读出作者笔下的滕王阁所处之地的雄伟大气,人杰地灵的气势,读出作者赞叹参加此次宴会的宾朋的高雅声望;第二段,学生逐一读出作者华丽描绘赴宴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之胜美、群贤赴宴途中的隆重热闹、作者赴宴所见的人烟情景之阜盛。第三段,读出宴会中文人雅士的饮酒赋诗、吹箫咏歌的雅兴和愉悦……可以说,在准读基础上的情读,是释放学生丰富美好情感的一种良好方式,是学生用心灵用情感欣赏文韵之美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能读出不同语气和节奏,能读出各段的或赞美或讽刺、或欣喜或失落的情感时,就意味着学生真正走进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走进了内容的核心,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也意味着学生学习此文的目标实现了一半。

第三,美读。美读是反复情读后的一种自然结果,是对情读环节下的一种提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之后的情读,使学生的美读真正进入美的境界:享受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丰韵华丽的辞藻美以及骈丽整齐的言语美,享受丰美词句下的景美、境美、人美、情美。文韵之美,就在学生的美读中得到充分的彰显。学生的审美乐趣和情趣更是在此美读中得以尽情释放。

二、点读、通读、细读: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之美

多数文言文都有浓郁文学特点或文学气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或有精彩绝妙的故事情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或有富于表现力感染力的叙描,或有启示读者的道理和哲思。而且这些文学味道正是吸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亮点。至于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欣赏文言文的文学魅力,应该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而定,而不是篇篇俱到,忽略了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毕竟,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能力。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点读,让学生重点欣赏开篇对邹忌形貌描写的词句――“修八尺有余,形貌丽”。一“修”一“丽”,二词两句,简洁而美丽的人物肖像描绘词语,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足以激发学生去想象邹忌是怎样的一个身材修伟、容貌俊美的美男子。而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勾践灭吴》这些的篇幅较长的人物传记,教师可以在开课时有意彰显本文的文学魅力:有精彩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及通俗易懂的叙述。消除学生怕文章长而阅读艰难苦涩的心理,让学生滋生一种读小说或故事的愉悦心情。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先以彰显本文的文学魅力做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在粗略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用四字式来归纳出本文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一是鼓励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圈点粗读中似懂非懂的字词,以便于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有重点的落实;二是训练学生掌握归纳小说情节的方法;三是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或情节经过是最能展示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一种手段。最后,让学生再细读各个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三个故事情节中的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也要求学生一步标注出各段的基础知识点,以便在总结归纳中全面而有条理地处理完。

学生是喜欢读文学味浓郁的篇章的,以此诱导学生来学习文言文,落实本文重要任务――积累基础知识点,大致理解思想内容,这样做,自然比单纯识记积累有趣味得多。

三、吃透、讲透、内化:引导学生感悟文化之美

南京大学教授鲁国尧说:“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几个字词,阅读几篇古文,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打开古典文学,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民族文化的命脉,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诉说着民族的生活、经验、思想和情感,显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精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底蕴奠定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人类文化的雨露滋润自己的心田,领略我国文化大厦的雄伟气势和富有美学意味的绚丽景观,充分享受徜徉在人类文化丛林中的情趣和乐趣从而开阔自己的文化胸襟,提升自己的生命智慧,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高中文言文教材融合古代各种文化和多元思想。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无不体现了传统文化强烈色彩,如《劝学》体现了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勾践灭吴》激励着遭遇困境的人要不屈不挠、顽强坚毅、锐意进取,《师说》劝导世人应该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荆轲刺秦王》着意刻画出荆轲不畏,毅然为国家而勇敢的义士风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文以载道,教以载德。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对教材文言文中这类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文章,应该吃透讲透。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文化精神是文言文最本质、最深刻的一部分,它或隐晦或显现于字里行间,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加以分析和提炼,用提炼出来的精华来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场。例如,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的人生道理。它告诉学生:承担重任大事、实现远大而崇高理想并不能一帆风顺,必须经过重重的磨难并勇于挑战这些磨难,方能达到最终目的,如同《西游记》中的唐僧要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战胜无数个妖魔鬼怪,方能取得真经一样。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更是启发追求梦想、志存高远的学生:面对学习上或生活中的困难,遭遇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时不要气馁,不要悲观绝望,要忍辱负重、顽强坚毅,要敢于跟困境做斗争,终将会取得成功。

总之,有意识地将文韵、文学、文化融入文言文教学中,让文言文教学的渠道多元化、教学视野更开阔,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取向既有侧重点也呈现多元化。教学中少一点急功近利之心,重视欣赏文字韵、文学、文化的美好,多一些培养学生文化内涵,多一些营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教学才更有价值和意义,也才能更流长不衰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师生共同的心声、心愿。

【参考文献】

[1]任艳平.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EB/OL].漳州教育信息网,2006-12-20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编 胡修远)

上一篇:基于专业特点的中职汽车专业语文教学探索 下一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