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影响调查

时间:2022-08-15 07:05:06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影响调查

摘 要:本文以重庆5所高职院校为例,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与使用的基本情况,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大众传媒业的迅猛发展,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广泛运用,以网络微博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在内的为人们提供信息和交流的媒介,与之对应的是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局面带来已经出现巨大变革,“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探索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为深入剖析新媒体影响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动向,防范和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隐性问题,提高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抽样了

3106名重庆高职学生,调查内容涵括了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程度、使用情况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研究抽选了重庆市比较有代表的5所高职学校,按学生总人数的10%随机抽取并兼顾到不同性别、户籍、地区的学生3200人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06份,回收有效率为97.06%。

(二)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使用的为自编的“新媒体影响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了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认识和使用状况,以及新媒体在其信息获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为之带来的对学生态度、思想、认识方面所带来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新媒体接受、使用与反馈的基本情况

(一)高职学生熟知并广泛使用新媒体。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今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拥有着不同层次的新媒体载体,如手机、电脑、iPad系列产品,其中手机使用非常频繁,这为高职学生广泛地接触并接受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硬件基础,并展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具体见下图:

图1.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类型情况

从图1.1可以看出,选择使用手机、QQ或MSN、微博或博客的总数占了调查样本的绝大多数,但其他诸如数字电视、电子杂志在内的其他新媒体使用频率也不低。这么高的使用率,使得高职学生对新媒体一词显得并不陌生,关于“你知道什么是新媒体吗?”这一问题,11.46%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了解,

36.25%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17.03%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仅有0.32%的被调查者表示一点不了解。

调查显示,新媒体已被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新媒体已融入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积极地使用新兴媒体,通过新媒体获取课堂上无法获得的专业及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和娱乐的重要渠

道。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或动机也成为我们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见下图:

图1.2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或目的

从中可以看出,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交流和娱乐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人际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新媒体并不仅仅担任了学习查询的任务,它的应用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培养高职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过程对新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免高职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出现偏废,致使新媒体仅仅沦为玩乐与享受的工具。

(三)大学生上网时间偏长,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多于传统媒体。据数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的阅读时间,所以他们的信息量绝大多数来自于新媒体。但是,伴随着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高熟知度和高认可度,高职学生对其的依赖度也攀升到极高的程度,关于“你每天上网花费的平均时间是?”这一问题,18.71%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到一个小时,41.24%的被调查者选择两三个小时,21.57%的被调查者选择四五个小时,19.48%的被调查者选择只要没事干就上网。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已经处于很高的状态,约有四成高职学生已经长期与网络为伍,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住上网的时长。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1)推动了高职学生现代意识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始终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他们将来的职业会处于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虽然目前大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属于“半社会型”人群,但他们逐渐关注社会发展、社会热点,主动要求融入社会生活,社会现代意识已经成为他们的理性需要。新媒体信息的共享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从新媒体上获取的知识信息填补了课堂教学的盲区,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学习获取重要资讯的主要手段。新媒体的共享,激发了大学生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增强了大学生对信息化的利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与适应能力。(2)优化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深化和细化、知识结构的升级和教育方法的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需完善和更新自身的学习方式、交流和知识积累的方式。一方面,新媒体凭借快捷而丰富的内容提升和促进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新媒体扩大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交流学习范围,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结交本班或本校以外的朋友,形成“合作社”,在开放式的知识平台里形成共同的推动力,主动追求和探索新的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3)拓展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把新媒体用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上网时间多数在聊天交友。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跟人的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可靠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信息来源就越广,经验就越丰富,那么具有的发展基础就越坚实,发展也就越全面。但是人的交往和社会关系往往是受现实条件限制的,所以人必须积极地与各领域各层次的人交往。高职院校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以信息交换为基础建立起广阔的社会关系,克服自身、地域、时间和资源的局限,达到普遍交往的目的。新媒体通过提供这种开放、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实现了交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消极影响。(1)冲击了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凸现在大学生面前,对于他们适应社会、发展自我产生了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基本上为“90”后,他们的辨别力不强,防御意识较差,对社会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活跃,好奇心重,心态更为开放,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接受了新知识新信息,拓展了视野;另一方面,也接受了来自西方价值观包装后的各种信息的影响,对于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讲是极其有害的。调查显示中,我们看到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待新媒体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保持理性的,但也要看到新媒体信息的“无屏障性”导致部分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出现的偏差。(2)影响了高职院校部分大学生的学风。据调查显示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时间偏长,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一是造成部分大学生不良的学风。由于新媒体的教化作用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新媒体在校园的普及,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不正之风,应引起高度重视。二是新媒体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学风中的道德失范现象。部分大学生拒绝思考总结,利用新媒体获取便利的信息和资源,复制抄袭作业和考试题目,造成学术不道德行为和考试舞弊行为。三是部分大学生沉迷新媒体娱乐,大量浪费学习时间,对新媒体的依赖性很强。这种高度的对新媒体的依赖性,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得“搜索引擎依赖症”,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上网查找资料,经常说的“有事找百度”其实是不利于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的。(3)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在新媒体空间,诸如手机、QQ、网络论坛、博客等带有明显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大多数学生以化名或者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新媒体中的信息和语言没有办法规范,真实性也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没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总是徘徊于现实人格和虚拟人格之间,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心理信任危机,最后导致人格障碍。

小结:新媒体如此迅猛发展,并如此深入地融入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影响其方方面面,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虽然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分析讲明,但带来的冲击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将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形式、渠道、手段等面临着诸多方面带来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唯有摸透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熟知对高职学生的积极、消极影响,不断改革、创新、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媒体的繁多形式,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从而开创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54-56.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2009(6):54-56.

上一篇:烟草行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工作与管理育人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