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8-15 05:23:50

商丘市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了商丘市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商丘市大豆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128-02

商丘市地处河南省东部,常年大豆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是我国夏大豆的主产区之一。但近年来,大豆产量品质受病害影响严重,主要原因是种植品种过于单一及秸秆还田和密植技术的推广[1]。因此,2009—2011年对商丘市大豆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全市9个县市区230个乡镇,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 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各地大豆的重要病害,普遍发生于我国各大豆产区,大豆产量和品质受其影响严重。大豆受害后,一般减产25%以上,常造成少结荚或不结荚,减产最高可达95%,将近绝收。其发病症状还因气温、生育期、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表现为黄斑型、芽枯型、重花叶型、皱缩花叶型、轻花叶型、褐斑粒等几种症状。商丘市这几年不同症状的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比例不同,以黄斑型、皱缩花叶型、轻花叶型为主,三者占调查比例的65.7%[2]。

2 大豆霜霉病

霜霉病可对大豆的幼苗、叶片、豆荚和籽粒进行危害,发病率一般为10%~30%,减产6%~15%,种子被害率约10%,严重达26%以上,含油率降低2.7%~7.5%。种子感病后将病菌侵染至幼苗。幼苗受害后,初在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后逐渐扩大,当外界湿度大时,叶背密生灰白色霉层。成株期受害,叶片初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斑点,后逐渐变褐,叶背生灰白霉层。病斑常汇合成大的斑块,病叶干枯死亡。病株常矮化,叶皱缩。严重时叶片凋萎早落,整株枯死。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2009年和2011年大豆霜霉病较重,主要因为这2年高温多雨。

3 大豆灰斑病

感病品种百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5%以上,品质变劣。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子叶、幼苗、茎、荚和种子。带病的种子产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稍微下陷的病斑。气候干旱时,病斑停止蔓延发展;低温多雨时,病斑继续蔓延至生长点,致使幼苗枯死。叶上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 mm,病斑中央为灰色,边缘呈红褐色,有灰色霉层着生于叶背,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密布病斑。茎上病斑呈椭圆形,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细微的黑点。荚上病斑为圆形、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为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暗褐色,状似蛙眼[3]。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严格精选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用50%福美双+50%多菌灵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3%,可提高保苗率,降低苗期危害。三是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及时秋耕,将病株残体深埋,及时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四是实行3年轮作,建立科学的群体结构。五是在发病盛期以前,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1.50 kg/hm2对水喷雾,也可稀释成1 000倍液喷雾,花荚期各喷1次,可保粒重,并减少粒部感染,或用2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2 kg/hm2,防治1次效果可达70%~90%。

4 紫斑病

紫斑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豆产区。感病籽粒除表现紫斑外,有时龟裂、瘪小,严重影响大豆籽粒质量,但对产量影响不明显。感病品种的紫斑粒率一般为15%~20%,严重时达50%以上。

症状:主要危害豆粒和豆荚,也侵染茎和叶片。豆粒上症状多呈紫红色。病轻时在种脐周围形成放射状淡紫色斑纹,严重时种皮大部变紫色,常龟裂粗糙。紫斑病的另一特征是形成黑霉豆,豆粒呈紫、褐或黑褐色,干缩有裂纹。 豆荚上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形,灰黑色,干后变黑色。叶上病斑多呈圆形或多角形,多沿叶中脉或侧脉两侧发生,褐色或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霉层。茎上病斑多梭形,红褐色病斑上生微细小黑点[4]。

防治措施:一是采用抗病品种。二是药剂拌种。一般抗病毒的品种也抗紫斑病。精选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用种子量0.3%~0.8%的50%福美双粉剂或种子量0.3%的70%敌克松进行种子拌种。三是实行合理轮作,及时秋耕将病株深埋土里,减少侵染病源。四是结荚期进行药剂防治,可减轻发病。可用65%代森锌400~500倍液,或160~200倍等量波尔多液在开花期、结荚期各喷1次。也可在发病初期用50%苯来特1 000倍液在夏大豆结荚期喷雾。以上药剂一般喷药液1 125~1 500 kg/hm2,注意要喷在豆荚上。

5 大豆根腐病

我国东北及黄淮夏大豆产区均有根腐病的发生,因主要发生在根部而得名。苗期受害,幼苗的生长发育受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从而减少了田间保苗数。成株期发病,使根部不能结根瘤或根瘤减少,导致地上部分生长受阻,出现矮化,影响结荚数和粒重,而导致产量下降[5]。

症状: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幼苗茎基部初为褐色斑点,病中时为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斑也扩大为长条形或不规则形,重病株的主根和侧根腐烂,侧根从根尖开始变褐,以后变黑腐烂,主根下半部出现褐色条纹,以后逐渐扩大,严重时主根下半部全部烂掉。病株地上部生育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而色淡,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变黄,严重时干枯而死。在成株期,病株根部产生褐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病患部不生须根;地上部较健康株瘦小,结荚少。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二是与玉米、谷子、甘薯、花生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在收获后翻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能减少田间越冬菌量。三是播种时增施钾肥、磷肥、农家肥等。干旱时及时浇水、中耕、除草等可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减少损失。四是用50%福美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1∶1的比例混匀,混合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有较好的防病效果。五是在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1 500 g/hm2对水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1 500 g/hm2对水喷雾。

上一篇:35.5%龙赢乳油防治四(2)代稻纵卷叶螟效果研究 下一篇:华亭县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