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北迁 台商转战长三角

时间:2022-08-15 04:08:46

21世纪初,随着电子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台商投资大陆进入了新一轮高潮,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IT产业开始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新一轮投资的重点。在国内PCB企业一片火热扩张的时候,台湾PCB企业的投资明显出现三个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转变;分散的加工贸易项目向高科技项目转变;小额项目向大型产业型项目转变。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日益显露,即台湾IT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区域落在长江三角洲。在这种趋势下,作为电子产业上游供应商,新一轮台商PCB企业的投资热潮也已从珠江三角洲、闽南地区扩展、转移至长江三角洲,并形成产业集群之势。

其实,加工贸易企业是全世界出了名的“游牧民族”,台商PCB企业北扩也不过是利益使然。早期台商投资珠三角是看准了毗邻香港,交通便利,进出口快捷和劳动力低廉以及大陆拥有庞大市场的优势。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投资环境开始变化:企业运营的隐形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价格优势不再、企业经营成本过重、高科技人才资源储备不足、金融体系尚需完备、市场秩序亟待健全等,相较之下,长三角凭借规范的经营风气,后来居上,成为台商新的投资选择。随着华硕、友达光电等大批台资企业的进驻,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吴江开发区等四大省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以及电脑外设为主的生产基地,在产业链配套的集群效应下,PCB台商如健鼎、沪士、精成、瀚宇博德、欣兴等巨头纷纷跟随,十年间,长三角成为台商在中国大陆的重要集群,并与珠三角分庭抗礼。

珠三角“变身”之路

2008年入冬,集几十万台商宠爱于一身的珠三角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移之痛,台企停产,倒闭、迁移和撤资潮也在此上演。出口退税下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土地与环保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彻底击溃产业“空心化”的珠三角,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传统制造业均出现企业大规模撤退的情况,有些不堪忍受的台商,开始在广东“两翼”、泛北部湾、西三角搜寻最佳投资地。最终,珠三角企业在谢幕的时候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没有谁愿意走,但没办法再撑下去了。”

台商特别是一些制鞋企业、玩具企业等早期投资的珠三角,多年以来形成了单一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竞争力。而21世纪再要依靠以往的低附加值加工模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了。相关人士也开始表态,“迁移并非长久之计,即使现在迁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地,十年之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转型更为重要。”变身!在这个时候似乎成为了珠三角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一些在珠三角投资的台商开始积极准备转型――从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从外销企业转向内销企业。有部分从事传统产业的台商已经开始同台湾的高科技企业在大陆合资建厂,还有一些台商直接转行进入第三产业,从事物流和餐饮业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从“生产基地”向“总部经济”转型,正是珠三角许多企业谋求的“变身”之路,但是转型跟转移说出来只需一秒钟,而真要做起来很难,无异于二次创业。

台资涌入 长三角成新高地

20世纪末,正当珠三角还在为吸引这些外资企业沾沾自喜之际,一股渐被察觉的力量,触动了台商们敏感的神经。这些被喻为候鸟的台商,为了寻求更好的经营环境,又开始涌动起来。不少台商纷纷北上,将投资重心从珠三角迁至长江三角洲。相对于欧美、香港企业,台商更看好当地的规范和优惠政策,一旦优惠期满,成本压力增加,台商就如“候鸟”般再度迁徙,寻找新的地区进行投资。对于台商来说,长三角的最大优势,便是由轻工业阶段向信息产业的转型阶段,准确把握住了全球资本转移、产业转移的机会。另外,得益于其“内外销并举”的优越格局,这一带拥有上海港、宁波港等对外通商大口岸,与国际市场沟通顺畅。而在内销方面,这一带通过长江,可以直接辐射整个长江流域的广大内销市场。借着“水草丰美”的地理优势,台商便可以内外兼攻,既做外销,也争取内销,两种业务旗鼓相当。

2000年,台商在长三角的投资规模开始超越珠三角。尤其从2006年起,长三角仅江苏一个省,每年吸引的台资占到全国的37%以上,而广东省只占到15%左右。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长三角乡镇企业就开始异军突起,但这些企业基本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90年代中后期,长三角各地为了突破发展瓶颈,纷纷以吸引高技术企业落户为契机,加快产业转型。这期间,对长三角投资掀起了第一轮高潮。 而接下来的几年中,一系列的国家政策间接促成了台商投资长三角的第二轮高潮。2001年初,两岸实现“小三通”,第二年,大陆地区的公路费用全线上涨,令以产品内销为主的台资企业运输成本平均上涨3~4成。一些驻扎在广东的台商在大呼“吃不消”的同时,开始北上。

随着世界电子制造业的大调整和台商的“西进北移”,2000年来,以浦东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相伴随,开发了整个长三角地区。而台湾地区的PCB厂在转移分布上也为我们呈现了从台湾的桃园将生产聚落到了中国华南,如柏拉图电子、联能科技、竞华电子,然后再到华东昆山、苏州、无锡及常熟的成长趋势。其中,健鼎、华通、欣兴、志超、金像电子及景硕PCB厂都陆续“北迁”的转向,这个十年,长三角地区形成了承接台资PCB转移的重要高地。

北上西迁 台资产业链布局完整

作为PCB产业的一个聚集区,长三角地区的PCB企业数量占到中国企业总数的1/3,除了上海本土外,江苏的苏州、昆山、无锡、常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慈溪、温州等地PCB企业也都成为台商的主要聚集地。

随着台商的“迁徙”,苏州成为了长三角承载台商转移的第一站,并发展成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其间,苏州电子产值超过大陆10%,江苏50%。苏州电子产业链比较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其半导体、电脑、电视、手机及零部件等蓬勃发展,在吸引外商投资和发展速度等多方面已经胜过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苏州拥有四个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分别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吴江开发区、昆山开发区。

1992年,昆山开发区“升格”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外来资金开始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仁宝、纬创、神达等多家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的引进,昆山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沪士、仁宝、南亚以及富士康等电子零部件龙头企业的全部引进,也促使一大批中小配套企业落户昆山,一个较为完备的计算机零部件供应体系形成。1992年4月,总投资6900万美元的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落成,这是台商在昆投资的第一个大型IT项目。紧接着,欣兴旗下的同泰和鼎鑫也纷纷在昆山落成。

在台资企业的纷至沓来中,凭借吸引台资起家的昆山已涅为台商投资、创业、发展的“桃花源”,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台企3.8家,台资经济占大陆吸引台资的1/9,是大陆台资最密集的县市。最初富士康、沪士电子等知名台企的进驻,成为昆山“以台引台”的招商名片,而且这些企业也“欢喜逗相报”(闽南话,意为“有好事互相告知”),主动为昆山招商引资。如此一来,一些知名企业也来到昆山,包括2001年在昆山设厂的南亚电路板等大量上、下游配套协作企业相继追随,形成“葡萄串效应”,大量台商慕名而来。

随着投资昆山规模“奇迹”般的增长以及长三角电子产业链的完善,一方面,引发了新一轮台企投资热潮。1992年落脚昆山、以生产单双面、多层中高端电路板为主的沪士电子,经过多年的发展,最终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昆山首家在中国大陆A股市场上市的台资企业。而作为当时台湾第一大电路板制造商的欣兴正在密谋中国大陆的扩张,昆山和江苏作为其首选的“宝地”,欣兴通过并购的形式纷纷转战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投资热潮中。另外,健鼎科技除了在台湾桃园平镇设立厂区外,还先后在长三角区域的无锡、浙江嘉兴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其在最初建无锡工厂时投资额为1200万美元,以后以每年新增一个工厂的速度发展,到2006年增资加倍,当年增资3266万美元。另一方面,“候鸟北飞”的现象带动了很多“老台企”的转型升级,虽然“变身”之路漫漫而修远兮,但是升级转型是现实条件下,企业终究需要面对的问题,也将是唯一出路,否则唯见全产业的哀鸿遍野。何况,相对于内资PCB企业,台资一直以来尚处于领先地位,其HDI、IC载板等国内企业少有染指,而其从上到下的产业链也较为完整,为产业屹立不倒提供了有力支撑。

战略定位清晰 台商实力益显

21世纪的前十年里,自从政府上台以来,两岸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台湾的电子产业得到了快速增长。这一时期,台商正在积极在长三角建立“滩头堡”,最早一批PCB企业,如瀚宇博德1亿美元的线路板项目于2002年落户江阴后,滚滚的投资洪潮汹涌澎湃。如此,掀起的这场战略布局让台湾的PCB产业成就了今天霸主的地位。纵观台湾这场思路清晰、重点明确的战略布局,可以归结出台湾产业转移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一是台湾在长三角设厂主要以高阶、高毛利率产品为主,欣兴、健鼎、华通等都作为高密度连接板厂都有在长江三角洲设立新的生产线扩充高阶HDI产能;二是台湾线路板厂在资本主义市场融资完成后,顺利上市,而为了进一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它们便加紧了中国大陆的战略布局,这作为台商转战投资最核心的资本和实力,大大促成了台湾PCB厂的战略转移;三是随着台湾线路板产业由珠江三角洲域向长三角的发展延伸,其上游的CCL厂及玻纤布厂等也因此受到牵动。

“大者恒大”的生存法则加上“战略制胜”的执着坚守,欣兴在2009年一举拿下全球最大印制电路板集团的宝座,其茁壮历程,少不了台湾PCB业发展的这段战略布局史。2001年,欣兴合并同为联电集团的IC基板厂在江苏的的群策电子、鸿海集团主导的PCB厂恒业电子。2002年,欣兴取得了江苏昆山鼎鑫电子的经营权,两年之内就成为当时台商唯一在大陆华东、华南布局生产基地的PCB厂。除了欣兴横向扩展业绩之外,臻鼎、健鼎、瀚宇博德等台湾PCB巨头也不断加大了在长三角地区的扩张版图,并不断深入到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甚至是重庆“储备”土地,最终均在全球十大PCB厂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事实上,台商EMS和笔记本电脑大厂们这一时期也纷纷落户长三角地区,包括富士康和宏基在昆山、广达在上海、仁宝在南京、和硕在苏州和上海等地进行上规模的投资。清晰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显现效益,推动着台湾PCB产业节节攀升,并在全球线路板行业内夺得头魁。

如今,“十二五”规划将西部大开发作为区域发展中的首要任务,西三角地区的成都、重庆与西安也日益成为最具有潜力的城市。目前,一场风风火火的“西进”运动正大刀阔斧的挺进。未来,随着各城市群与产业园区产业链衔接的不断完善,中国大陆将与两岸同胞企业一同谱写出中国PCB产业发展的华美篇章。

上一篇:基于网络视频的“混合式同步课堂”集中培训模...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集群意向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