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事小国家形象事大

时间:2022-08-15 03:22:36

《苹果》事小国家形象事大

影视产品营造的“虚拟镜像”事关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真实镜像”。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

继吴天明公开炮轰第五代导演该“退休”之后,日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在南京召开的一个影视剧创作座谈会上“炮轰”影片《苹果》。张宏森激动地说:“《苹果》在柏林电影节上空手而归是必然的。作为艺术表达。这样的故事可以宽容。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容许这个电影对时代有侮辱性描写,《苹果》中失实的描述,就连德国方面的评审专家也看不下去!”

在《苹果》中,范冰冰扮演的刘苹果和佟大为扮演的安坤是一对进城打工的夫妻,由于生活拮据经常吵架,刘苹果和洗脚城老板之间一次偶然发生的“”事件,让这两个家庭爆发了一连串戏剧性的故事。男主人公安坤利用时机向老板索要2万元,就在双方为钱争执不下的时候,刘苹果怀孕了,安坤则因此加码:孩子加,总共12万元。据该剧导演李玉“抱怨”。这部被视为“付出惨痛代价、删改50次忍痛昂首柏林”的《苹果》,在电影局审查时还删掉了“一个配角的戏”,也就是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小女孩。后来做了的戏。

张宏森评价,“《苹果》就是想利用少数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拿奖,可他们没想到,连西方人都了解中国并没有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不堪!”一位柏林电影节的评审认为:“我到过北京,觉得中国人并不是像电影中描写的那样啊!”而且,《苹果》遭到电影局官员“炮轰”的原因还有一条,就是“变相抗检”。在“最终放映时竟以删节后的拷贝放映不出来为由,还是放映了原来的未删节版”。

其实,不管导演李玉的个人表达心理和“走向世界”获国际大奖的欲望多么强烈,她作为一个电影人都不应该放弃对塑造国家形象所承担的责任。

影片中的这样一些极端事例在生活中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是不真实的。但是。如果导演采取的是“冷静旁观”式的“写实”,或者干脆就是一种追求感官刺激和心理猎奇式的渲染,那么,影片在国际上给我们营造的可能就是“龌龊”、“肮脏”、“丑陋”的整体中国人形象。

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力极大的大众媒介,在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往往被看作成一种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一个明显的事例是韩剧的热播。韩剧中塑造的团结友善、坚韧不拔的韩国人正面形象,不仅导致了国人对韩国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超乎寻常的正面评价,而且带来中国年轻一代对于韩国商品等物质层面的追寻,也带来韩国影视、娱乐等文化产品更大范围的“入侵”。

影视产品营造的“虚拟镜像”事关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真实镜像”。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在个人名利和电影艺术实验的得失外,更多地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如此,一部《苹果》即使付出的代价再“惨痛”,也不再值得“抱怨”了。

上一篇:做官常思民之苦 下一篇:锦锈·诗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