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慈善·“走婚”的老人·80后闪婚族·为文明发愁

时间:2022-08-15 02:52:55

可怜的慈善·“走婚”的老人·80后闪婚族·为文明发愁

8月,数十名云南籍清华、北大新生分乘两架包机从云南抵达北京。这是继去年云南学子收到报到“大礼”后,今年某企业再次投入30万元与当地的两家媒体第二次包机送新生去北京。主办方称,他们会将这样的活动一年年办下去。对于昔日沸沸扬扬的“质疑声”主办方坦言:不管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都是传递一片爱心。

今年,云南有2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78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其中五分之一为贫困生。包机送学子们到北京很奢侈吗?不利于他们的人格发展吗?有人质问为什么不是乘火车,而是包飞机?但如果是包两节软卧,还会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是硬卧、硬座?最后也许会一直质问到为什么要让莘莘学子走路去北京?其实,包什么送学子们进京并不重要,它只是个形式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社会公益行为的态度。

无利不起早是自古流传的一句俗语,也是人之常情。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做如此扎眼的事不会不为人所知,如果说媒体参与了,就轻言企业在有意自我炒作,笔者以为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据说,两年来包机送学子们进京的这家公司是靠卖矿泉水一分一角微利经营的,如果用一分分赚取的钱与30万元相比,“出此下策”炒作自己,该企业老板非傻即痴。

在我们身边,许多慈善行为被无情地视为“伪善”。去年,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占有社会财富80%的富豪们,对社会的慈善捐赠却不足20%。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2005年曾有一项统计,中国慈善机构获得的捐助总额约5。多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当年GDP的0.02%。而美国同类数字为21.7%,英国为0.88%,加拿大为0.77%。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们的慈善行为不是太多,而是少得可怜

“出门一把锁,回家盏灯。”这是对如今社会孤寡老人的形象描述,也是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据最新资料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丧偶者接近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0.6%,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呈上升趋势。面对这一处境,近年来社会上悄悄流行起一股孤寡老人“走婚”潮。所谓“走婚”,即不婚而居、不婚而伴。

在家庭、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孤寡老人的“走婚”往往出自现实的考虑:其一,“走婚”满足了老人们相互照顾、排遣寂寞的现实需求:其二,规避了与子女在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上的矛盾;其三,社会大环境对老年人“走婚”现象的宽容(据网上调查显示,70%以上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和赞成老年人“走婚”);其四,“走婚”形式为老年人留下一定的缓冲期,或结婚,或分手,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然而,排除“走婚”可以满足老人们选择自由,爱情、幸福的权利,以及规避与子女间赡养。财产分割上所产生的矛盾等积极的一面,“走婚”毕竟不受法律保护。同时还潜藏着诸多隐患,这种隐患随着彼此年事日高将会逐渐凸现出来。譬如一方突然发生意外,另一方子女难免会产生想法,将责任归咎于对方,甚至搞得鸡犬不宁。

在当下这个以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如何面对孤寡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再婚权利,如何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合理安排好他们的晚年生活,已成为摆在社会学家、伦理学家以及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一道难题而变得麻木不仁,不能因为老年人“走婚”不合法而任由隐患自生自灭,社会有责任和义务正视这个庞大的群体,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

闪婚族是近来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新词汇,言简意赅,即速婚,速离,其领军人群多发生在我国1980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身上。有数据显示,“80后”轻率结婚又草率离婚的人数在持续走高,成为目前离婚的高发人群。2006年北京共办理离婚登记24952对,其中五分之一的婚姻维持不到3年;三分之在结婚5年内离婚,结婚不足1年便婚的有970对,其中52对结婚不到1个月。而所有离婚者中,“80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90%的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

有人总结说,50年代离婚,罪在包办婚姻:60年代离婚,罪在阶级成分;70年代离婚,罪在路线斗争;80年代离婚,罪在下岗失业;90年代离婚,罪在富贵思淫。而新世纪所面临的“80后”离婚,愚以为罪在婚姻物质化。婚姻从昔日神圣的殿堂掉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淖,利益成为婚姻的宣言。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尔曾断言: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体便会选择结婚。而以闪婚著称的“80后”,其对“不良资产”的整合和剥离,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加之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给这些“游戏婚姻”提供了方便,只要双方带齐三证,离婚过程简便得不会超过半小时。

有专家指出,“80后”之所以成为闪婚的高危人群,其原因往往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经验不足、生活料理能力差,缺乏忍耐和包容、对感情的幻想多于现实……”这使人想起莫文蔚那首《单人房,双人床》的歌:也许你的爱是双人床/说不定谁都可以陪你流浪/也许你的心是单人房/多了一个人就会显得紧张/你我都知道我们只能忠于直觉/但又不再愿意为对方妥协……

8月21日,在几家门户网站的首页头条都能看到外交部“告出境公民书”,其标题之醒目分外刺眼中国公民在国外公共场合勿大声说话。五千年文明史发展到今天,泱泱大国竟要如此告诫自己的公民――勿大声说话。嗟乎,就差告诫到了国外要像在幼稚园般手拉手上街了。

读了“告公民书”中的13个“不要”,即便不吐血,也让龙的传人们犹如打翻了五味瓶,13个“不要”怎么看都眼熟,似乎出自于《小学生如何防止意外伤害》读本“在住处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要让小孩告诉陌生人父母不在家;不要轻易让陌生人搭乘您的车;不要和陌生人一起行走;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不要在街上乱捡东西……”

作为旅行指南,笔者无话可说,当然,有病了,就得扒光了让医生瞧,没得选择。至于13个“不要”中的“不要轻易让陌生人搭乘您的车。”此条无需告诫,国人早已熟悉于心,在我们身边,想拦车送伤员或疾患者去医院太难了,因为我们打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何况到了国外,谁还敢给狼外婆开门呢?接着下一条“不要和陌生人起行走”就有些奇怪了,搞得出国如入虎狼之穴?

大国寡民,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趋向,已根植入我们的骨髓,有时甚至猥琐地让人心寒,除了汗颜,我辈还剩下些什么呢?“五讲四美”加起来9条,在壁上糨糊未干,13条“不要”就张贴到了各个机场口岸。布衣拙见,与其闭门宣科地言传13个“不要”,不如将接受过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不文明行为罚单者,轮流送出去“留洋”,不信五千年的文明大国会为文明发愁!

上一篇:苗家人过中秋 下一篇:“扔”乞丐换“政绩”让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