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出土的周代圆雕玉器

时间:2022-08-15 02:45:02

中原地区出土的周代圆雕玉器

1991年3月,在三门峡上村岭地区发现了大型且保存完好的邦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尤其是九号墓出土文物更是其中的精品,有关专家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认为此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九号墓出土文物在质地上有铜、铅、玉石、料、陶、骨、牙、皮革、麻布、竹、木等十余类各种饰物,其种类之多,学术价值之大,在中国两周考古上实属罕见,因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玉器是九号墓出土众多珍贵文物中很具特色的器类之一,共发现玉器及半成品约724件颗。从颜色上分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其中白色、青白色、青色居多。器物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礼器:戚、琮、璧、璜、戈、圭、璋等;二是佩玉:组合发饰、项链、手链、多璜组佩等串饰,珠环、管等几何形佩饰,龙、虎、象、鹿、鸟、鹰、鹦鹉、鸽、鹅、蜘蛛、龟、鳖、鱼等动物形佩饰;三是实用玉器:碟、、柄形器、匕、刀、厉石等;四是殓玉:螟目缀玉、含玉、握玉、脚夹玉等。这些玉器对研究西周玉器提供了实物和标准器型。

其中圆雕象生玉器是此墓中的精华,玉质温润有泽、晶莹剔透、刻雕精致,绝大部分为上好的和田玉。据作者亲自观察统计其数目约有三十多件,其中包括老虎、羊、牛、老鼠、蜘蛛、龙、、鸟、龟、燕、鳖、鹅、蝉、蚕、大象、鼓、兔等十几种圆雕作品,这在两周考古发掘中可以说是罕见的。我们就九号墓出土的圆雕玉器和其他相关墓出土的少数圆雕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对其进行分期和分类,并兼以探讨西周圆雕玉器大量出现及其相关问题。

(一)史前玉器

青玉猪龙(图1)高4.8厘米,宽2.2厘米,厚2厘米。青玉,豆青色。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半透明。整体呈“C”形,作回首卷尾猪龙状。双耳耸立,椭圆眼,鼻、口俱全,鼻间有皱纹。自头部向下贯一圆穿,颈部有一横向小穿孔。

(二)商代玉器

玉(图2)高5.1厘米,宽2.1厘米,厚1.3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圆雕,作站立状。勾喙,圆眼微凸,双角卷成螺旋状盘于头两侧,双翼并拢,短尾下垂,两肢粗状,双翅饰蜗纹。足残。

玉鸟(图3)长4.3厘米,宽3.8厘米,高2.5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玉质细腻,微透明。昂首敛翅,目视前方,曲足,圆眼稍凸,尖喙,尾部收敛分叉,胸部有一小圆穿。背饰浅浮雕状羽毛纹样。

玉鹅(图4)长3.5厘米,宽4.2厘米,厚1.4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或黄白色斑纹。玉质较细腻,微透明。曲颈回首,低头勾喙,圆眼,短尾下垂分叉,腹部有一未钻穿的孔洞,颈下部有一细小对穿。双翅表面阴刻细线纹,足残。

玉燕(图5)长4.6厘米,宽3.9厘米,厚1.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圆眼,尖喙,翅膀微张,作展翅状,昂首挺胸,短尾且分叉,腹下有一穿孔。身及翅膀饰几何纹,尾部饰竖向阴线纹。

玉龟(图6)长6厘米,宽3.9厘米,厚3厘米。腹部稍残。青玉,青灰色,局部受沁呈褐色。玉质较差,不透明。背部突起,头、爪、尾俱无,从头至尾贯一圆形孔。背中部饰菱形回字纹,周围饰菱形纹,腹部饰阴刻线纹。

玉龟壳(图7)长3.7厘米,宽3.3厘米,厚2.8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圆雕,龟背饰“X”形纹饰,龟腹纹饰为几何阴线纹,龟背与龟腹之间凿空。

玉鳖(图8)长5.8厘米,宽3.9厘米,厚2.3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背部略弧,头外伸弯曲,双目侧视,四爪着地,短尾,腹下有一对钻穿孔。颈部阴刻细线纹,背部有阴刻勾云纹。

青玉羊(图9)长5.1厘米,宽3.3厘米,厚2.3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圆雕,呈卧姿,羊首昂起,圆目,羊角弯曲向上。前肢向前爬伏,后肢收于臀部下。身饰勾云纹。尾下垂贴于臀部。

玉牛(图10)长5.2厘米,宽2.4厘米,厚2.2厘米。青玉,深豆青色。整体呈卧姿,一对牛角向后弯曲,呈弯月形,“臣”字眼。阴线刻出牛嘴,直鼻微凸,双耳凸起呈三角形,口部有一圆穿。尾巴贴于两臀之间。

兽面玉佩(图11)高4.1厘米,宽4.6厘米,厚6.7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局部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作四棱锥体,大于90度的锥形面分别作兽面纹,且纹饰相同,“臣”字眼,直鼻梁,阔鼻,两眼之上饰两只卷曲的兽角。从头到下贯穿一圆孔。抛磨光洁,制作规整。

玉蝉(图12)高4.1厘米,宽1.8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有黄褐色斑点。头部较大,双眼微凸,颈下饰数道凸弦纹,敛翅,腹部抛磨光洁,光素无纹,嘴下有一穿孔。

玉蝉(图13)高4.1厘米,宽4.6厘米,厚6.7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或黄白色。玉质较细腻,微透明。圆眼微凸,嘴部有一横向凹槽,头部与身部以两道细阴线间隔,敛翅,腹部饰三道粗阴线纹,口中有一细小穿。

玉象(图14)长6.8厘米,高2.9厘米,宽2.3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细腻,微透明。作站立状,长鼻上卷成一小圆穿,口微张,“臣”字眼微凸,大耳耸立于头部两侧,四肢作扁平状,尾下垂,背部有一穿。身、足饰云纹,背、尾饰节状纹。

(三)西周早期玉器

白玉虎(图15)长5.9厘米,宽1.6厘米,厚0.6厘米。白玉,玉质温润,透明。局部受沁呈黄褐色斑纹和斑点。圆眼微凸,张口,曲肢作匍匐状。后肢和尾部残。口下有一穿孔。

玉虎(图16)长4.3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玉质细腻,透明。整体呈弯曲三棱形,方眼,尖尾,头饰卷云纹。头端顶部有一孔分别与棱两侧的小孔相互透穿。

玉虎(图17)长7.6厘米,宽0.8厘米,厚0.6厘米。张口,昂首,卷尾,体呈卧伏状。口部和尾部有一圆穿。

玉鼓(图18)高2.6厘米,宽2.2厘米。一端有方形台座,一端凸起且有穿孔。鼓面饰圆心阴线纹。

玉蝉(图19)长4.7厘米,宽2厘米,厚1.4厘米。方头,圆眼微凸,双翅收敛,用阴线隔开头部和身体,口部有一穿。

玉蝉(图20)长3.1厘米,宽2.2厘米,厚0.9厘米。青玉,浅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白斑。玉质细腻,半透明。整体近长方形,横断面呈三角形,正面饰蝉纹纹样,圆眼微凸,背面阴刻四道凹槽,从头部至尾部贯一穿孔。

玉牛头(图21)长5.2厘米,宽1.9厘米。“臣”字眼,双角耸立呈弯月形,口处有一穿孔。

黄玉牛(图22)长4.2厘米,宽2.2厘米,高2.3厘米。平首直视,“臣”字眼,双角贴于头侧,站立状。

玉兔(图23)长3.9厘米,宽1.3厘米,厚0.9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点。玉质细腻,透明。作伏卧状,曲肢,圆眼微凸,双长耳贴于背上,短尾,嘴部有一小圆穿。

(四)西周中期玉器

玉鸟(图24)长5.3厘米,宽4.9厘米,高0.9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粗,半微透明。正面鼓起,背面平,横断面呈三角形。正面饰兽面纹,近长方形眼,尖喙;背面饰鸟纹,圆眼,双翅微展,短尾上翘,翅、尾刻阴线纹。嘴部有一圆穿。

(五)西周晚期玉器

玉蚕(图25)长4.5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玉质细腻,透明。以阴凹线表现体节,体分为七节,背部略弧,圆眼凸目,嘴部有一斜穿。

玉鱼(图26)长6.9厘米,宽0.9厘米。青玉,深豆青色。玉质较粗,微透明。器身呈三棱形,横断面呈三角形。头、眼、鳍俱全,斜尖尾,嘴部有一小斜穿。身两侧阴刻细线纹。

玉蝉(图27)长3.1厘米,宽2厘米,高0.9厘米,双眼微凸,尖嘴,颈处有两周凹线纹,双翅收敛,肢部有几道弧线纹。

玉鼠(图28)长2.6厘米,高1.2厘米,厚0.9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粗,微透明。圆雕。伏卧状,背部拱起,曲爪,圆眼微凸,阴线刻出头、足,短尾,身饰卷云纹。双爪间有一斜穿。

玉蜘蛛(图29)长5厘米,宽3.7厘米,高3.5厘米。后两腿略残。青玉,浅冰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半透明。作爬行状,张口,圆眼微凸,圆肚翘起,两边各有五条腿,较粗壮。腹部阴刻细线纹。

圆雕玉器是中国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造型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圆雕作品始见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然后经过夏、商,期间的圆雕作品玉质多为就近取材,很少见到和田玉质的圆雕,到了西周和田玉质的圆雕作品突然丰富起来。这主要因为:(一)西周时期的开疆扩土,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土。如《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开疆扩土,曾发现昆仑山是“天下之良山,瑶玉之所在”,故“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二)中国各地玉器的造型与雕刻工艺的高度统一在这时已完成;(三)西周玉器工艺无论是开料、研磨、切削、勾线、浮雕、钻孔、抛光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西周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玉雕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圆雕玉器增多,其艺术成就颇高,在中国玉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上述圆雕玉器虽然在目前所出土的数量众多的商和西周玉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多数圆雕作品均是采用新疆和田美玉雕琢。尤其是虢仲墓出土的圆雕作品,玉质上乘,晶莹鲜润,玉雕气派宏大,内涵丰富,而且造型生动,纹饰流畅,抛磨光洁,是商和西周玉器中的杰作。这些圆雕作品体现了商、西周玉雕图案化的风格,展现了商、西周玉器高度发展的工艺水平。

虢国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来源:(一)周王室的赏赐;(二)周灭商时瓜分所得。《逸周书・世俘解》记载:“辛亥,俘殷王鼎”,“凡武王俘商旧宝玉四千,佩玉亿有八万。”《史记・周本纪》亦载:“(武王)命南括史佚展九鼎宝玉,乃罢兵西归。”由此可知,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许多商玉,多为商人之物,是周武王灭商时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被周王分赐于同姓诸侯虢君。

虢国墓地所出的西周玉器大部分由诸侯国的玉器工匠所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选料、用料缜密。往往用同一块玉料和玉色相近的料琢雕成成对之物,善于利用玉料的自然形状,设计出比较切合的题材。如虢国墓地出土的一件作伏卧侧首状的玉牛,主要是依据这件仔玉前高后低的自然形状巧妙设计而成,全器宁静安详,悠然自得。

第二,圆雕玉器的数量多,种类杂。例如:玉龟、玉老虎、玉蜘蛛、玉卧牛、玉鹅、玉鼠等增补了西周出土圆雕玉器的空白,为西周圆雕玉器研究提供了断代的标准器型。

第三,造型多样化。某些作品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程式,在人物和动物的玉雕中尤为突出。如虢国墓地出土的圆雕青玉人像,呈坐姿,双手抚膝,人体比例大致适当,面部表情刻画精细入微;圆雕的兽、畜、昆虫等,大多形象逼真,突出其外形的主要特点,勾画神似,造型和纹样也很优美。

第四,多数动物形玉器的花纹各具特征,刻划细腻。如兽类的身躯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背部多为脊状纹,眼睛则为“目”字形纹;禽类多用羽毛纹或翎纹,眼多为圆圈纹等等。

第五,工艺精湛。从轮廓处理,装饰纹样雕琢,表面抛光等观察,均十分考究,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镂空、钻孔和抛光等技术。多数圆雕玉器的表面,光泽晶莹,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抛光。

(责编:蔚蔚)

上一篇:银质“寿昌通宝”大钱赏析 下一篇:汉亨藏镜(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