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港人少积蓄

时间:2022-08-15 01:00:16

不久前,有针对香港居民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是个让人难以留住现金的地方,足足三分之二的港人,说自己存在银行的积蓄还不及一个月的收入。

低储蓄率

由研究公司TNS进行的这项调查还发现,在积蓄不足月收入的家庭主要收入者当中,62%的人使用信用卡――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人,不能每个月都还清欠款。

目前,香港家庭储蓄率为27%,虽无法与内地的50%相比,但相对仍然较高――美国的家庭储蓄率为13%。但富达国际投资总裁吴玉慈表示,香港超级富豪阶层的庞大积蓄,扭曲了储蓄率数字――多年来香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经超过新加坡和纽约,甚至超过中国内地的总体水平。

而汇丰保险2012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7%的受访港人打算在未来六个月增加储蓄,并认为失业是影响其长期储蓄的最大因素。不过,有24%的港人声称“完全没有储蓄”,这样的比例同样是亚洲区内最高。

汇丰保险的这份调查还披露,有47%的港人认为,储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退休生活有保障。至于储蓄比率,调查指约占月收入的33%。

贫困人数创纪录

日前,国际救援组织乐施会有报告称,除了储蓄率偏低,香港工薪贫困家庭的人数也在增加,最近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香港有六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不断上涨的房产价格(2008年以来上涨逾90%)引起人们对崩盘的恐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出现过房价泡沫破裂,导致许多家庭资不抵债。

乐施会的调查报告显示,香港在职贫穷人士无力购买每日所需的基本营养膳食。乐施会调查了全港19个街市的食品价格,依照食物营养金字塔制作早餐及晚餐,发现6至12岁儿童平均每日需要47.5港元购买基本营养食物,成人则需要66.6港元。但在职贫穷家庭平均每人每日开支只有30元。乐施会建议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放每人每日15元的膳食津贴,并建议关爱基金将援助贫穷家庭小学生每月220元的膳食津贴,增加至每月380多元,并将计划扩展至中学生。

《香港的住户收入分布》报告称,若按家庭实际收入计算,香港2011年基尼系数高达0.537。而香港统计处处长欧阳方丽表示,不能仅从基尼系数居于高位,就简单地认为香港贫富状况恶化,必须考虑其他因素,而香港人口持续老化,也是导致基尼系数升高的一个原因。

欧阳方丽解释,过去十年间,香港非从事经济活动的家庭住户大幅增加48.3%,由2001年约28.6万户增至2011年约42.4万户,自然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她重申,按人口平均除税及福利转移后住户每月收入编制的基尼系数,较能反映真实情况。“香港属开放型经济体系,收入差距本来就比依靠制造业和农业的经济体系大。”

畸形的社会结构

长江商学院前高级研究员罗天昊认为,香港社会结构的失衡,其实早在1980年代就种下病根。香港腾飞过程中崛起的新商人,意外地获得了固化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机会。30年来,香港的头面人物不断受到各种“关照”,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豪族。这些大族因为与内地的关系,不仅到大陆投资受到照顾,同时,在某些与权力联系紧密的领域,亦获得了特殊的放行。

“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就是表现之一。作为与权力关系最为亲近的行业,香港地产行业的繁荣,萌发于1960年代,但最终修成正果,则在1980年代以后。”罗天昊表示。

在他看来,香港和新加坡,都以制造业和贸易起家,后来发展服务业。而今天新加坡与香港的支柱产业,却完全不一样。目前,新加坡的支柱产业是贸易、制造业、航运业与旅游业;而香港的支柱产业是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对于地产行业的依赖,达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罗天昊认为,同为海港城市,新加坡土地资源更为紧张,人口密度更大,但是新加坡却没有房产危机――新加坡建立了很多廉租房,地产行业的富豪远没有香港多。香港却迟迟无法建立这种住房制度。香港的地产行业异常发达,富豪云集。1990年代以后资产过10亿美元的大富豪,90%以上都涉足地产行业。

“对于富商阶层的畸形扶持,使香港的社会结构失去了平衡,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中产阶层日趋弱小。而在一个中产阶级弱小的社会中,生产与消费都是畸形的,实业逐步被人遗忘――香港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8.3%减至目前不到4%;服务业的比重,却超过90%。香港制造业的衰亡,是畸形的社会结构导致的恶果。”

罗天昊进一步认为,香港经济结构的这种不平衡,不仅造成香港经济低迷,更使香港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整体退化。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香港电影产业,自从回归之后,香港电影就乏善可陈了――香港社会的异化,使香港电影失去了根基与活力。那种草根性的情怀,大众性的娱乐,兼容并包的气度,是建立在平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失去了这两点,也就失去了活力之源。

上一篇:本期新词:老表 下一篇:打捞沉船涉嫌盗窃罪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