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意义解读

时间:2022-08-15 12:33:52

基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意义解读

摘 要: 本文运用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分析了广州亚运会会徽的意义的构建和体现,表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多模态语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多模态语篇分析 广亚会会徽 意义解读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活动中多符号资源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无论是教学、广告、影视,全都不可避免地打破了常规单一的符号形式,这种多模态的表现形式使意义的表达呈现多元化。最早提出语言符号社会性的是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之后大量学者开始把对意义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图像、声音等除了单一文字外同样表达意义的其他符号上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Kress和Leewen分析视觉图像的视觉语法。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于2010年11月12日举行,此次亚运会在素有“羊城”之称的广东举行,是历史上参会项目最多的一次,亚运会申办成功除了跟我们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加强紧密相关外,也离不开亚运会宣传的到位,亚运会一系列的宣传片简易明了,又表达了深刻的含义。那它们又是如何取得如此明确而深刻的效果的呢?又是如何与观者产生互动的呢?本文运用Kress和Van Leeuwen的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运会会徽来来解析这一互动意义。

2.多模态语篇分析综述

李占子(2003)认为,多模式(multimodal)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曾蕾(2006)指出,超出文字语言符号以上的多种符号语篇(multimodal discourse)被称之为多模式话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以Kress和Leewen为代表,是以Halliday的功能语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是对一个语篇或一个交际事件(如一则广告的文本和形象,或者一部电影的影像、音乐和有声文献等)的几个或所有不同符号模态的分析。朱永生(2007)认为,多模态语篇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那里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观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接受了系统理论,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接受了纯理功能假说,认为多模态话语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多功能性,即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接受了语域理论,认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Kress和Leewen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三个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发展为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象的视觉语法。为语篇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国内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才刚刚起步,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影视、多媒体、海报、视觉广告功能文体分析及视觉诗的研究上,代表人物有李战子对于Kress和Leewen《阅读图像》进行了简介和述评。朱永生论述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4个问题:(1)多模态话语的产生;(2)多模态话语的定义;(3)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性质和理论基础;(4)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王红阳、胡丹对于视觉诗歌的多模态功能解读。本文运用Kress和Leewen的多模态语篇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方法对此次广州亚运会徽进行解读,以此探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可行性。

3.多模态语篇分析对于广州世博会徽的多模态解读

中国2010年亚运会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又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凸显出中国2010年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又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会徽以图为主,语言符号辅助说明,所以是多模态语篇。因此本文运用多模态语篇的分析模式,以及Kress和Leewen创建的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对会徽语篇意义进行分析。

3.1再现意义

Kress和Leewen根据图像的特点区分了叙事和概念两类,而叙事再现又区分了行动的和反应的,以及言语和心理这三个过程,叙事再现主要通过图象中的矢量来体现各个再现意象之间的关系和事件发生的过程。这也就是叙事再现与概念再现区分开的唯一要素,观者可以通过行动参与者发出的矢量来判断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图片中,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在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动作者即为发出矢量的参与者”。在图像中,它们通常最为突出。

亚运会会徽的叙事再现主要是通过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的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来表现的,五羊外形轮廓,也就是矢量的发出者,既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又像一只领头羊带着其他的羊奔跑,领头羊仰着头,头朝太阳,似乎在发出带领群羊像太阳奔跑的动作。领头羊头朝太阳,与位于头上方的太阳之间有一条无形的斜线,即矢量,寓意广州人民将以最美好的姿态迎接2010年亚运会,将把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这个矢量关系构成了叙事在现中的行动过程(action process),领头羊相当于及物系统中的行为者(actor),而太阳则充当了行为的对象(goal)。而与此同时,领头羊与位于其后的群羊形成另一个矢量,这个矢量关系构成了叙事再现的反应过程(reaction process)。这个反应过程表明了群羊跟随领头羊,有领头羊,引领亚洲之意,而会徽的概念意义主要是通过由五羊外形轮廓引发的象征意义来体现,会徽构图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柔美上升的线条刻画出了一个火炬的形状,即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而这一线条形状又像是五只羊朝太阳奔去,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又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

3.2互动意义

Kress和Leeuwen指出互动意义是指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所完成的交际意义。图像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来实现互动意义。很多图像例如广告、电影海报等表现图片中的人直接看着观者,即他们与观者“接触”从而与他们建立起(想象中的)关系。Kress和Leeuwen(1996)把这种图像叫做“索取”类图像,即图像中的人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他们还区分了一类图像,叫做“提供”,即向观看者提供信息。因为我们分析的会徽中体现接触要素的地方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主要分析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社会距离,从整个画面视角来看,亚运会徽采取的是平视的视角,根据Kress和Leeuwen的分析,视角的不同,可以体现权势,平等或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亚运会徽采取平视的视角,体现了平等的权利,象征亚运会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平等理念。其次是情态,基于功能语法关于情态的分类,Kress和Leeuwen也把情态分为了高、中、低三种情态,高感官情态是指使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中感官情态是指图像色彩不太饱和;低感官情态的图像则只是黑白的。会徽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要颜色基调,五羊外形轮廓和太阳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为高感官情态,红色为中国传统的喜庆的颜色,红色的基调富有生命活力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既表现了圣火的熊熊燃烧,又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五羊的形状也表现了举办城市名字的由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太阳的颜色采取的是红色。也是沿袭一贯以来对于太阳颜色的定义。而英文字母拼写的“Guangzhou2010”和“16th Asian Games”则采用黑色,为低感官情态,体现了举办城市、举办时间,低调而不张扬,表达了中国举办世博是以和平的方式举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构图意义

Kress和Leeuwen根据Halliday的语篇意义,提出了多模态语篇的构图意义。并且分析了构图意义有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他们认为信息值主要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位置来实现的,元素是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上面还是下面会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从左到右表明了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结构。上面和下面则表明从“理想的”到“真实的”信息。置于上面的是“理想的”,置于下面的是“真实的”。会徽五羊外形轮廓和太阳置于会徽的上方,表达了中国想要向世界传达和谐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把这次亚运会办大办好的理想愿望,而“Guangzhou2010”和“16th Asian Games”置于下边,则是真实的信息,指出了是中国广州来举办这次亚运会。显著性指的是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还有文化因素的影响(李战子,2003)。会徽中主要是通过色调制的对比和鲜明度的不同来实现的,通过黑黄两种颜色的对比,使人们一眼就看到了五羊外形轮廓,突出了中国对于此次亚运会的重视。而以红黄为基调,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红色代表喜庆,黄色则代表了威严,此体现了了中华民族和谐、凝聚的民族精神。

4.结语

通过对广州亚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解读,我们发现了Kress和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为我们分析多模态语篇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会徽通过不同的模态表达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单模态形式,而是语言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它们共同作用,生成意义。

参考文献:

[1]Kress,G.&T.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2]Kress,G.&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ndedition)[M].London:Arnold,2004.

[4]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7).

[5]曾蕾.动态多符号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3).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3).

[7]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8],2010- 10-2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在古诗文教学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下一篇:认知策略与词汇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