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评估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8-14 10:29:31

浅议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评估体系的构建

摘 要: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高校教学质量改进政策的制定依据,应该遵循目标性、导向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构建原则。本文在分析高校整体教学质量、院系教学质量、课程质量及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相关的文献,运用Delphi法、头脑风暴法及会内会外法三种方法相结合,从学校、院系、课程和教师教学四个层面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一共4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并提出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方法,以期为其他高校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 影响因素 评估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轨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高校师资队伍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就必然会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如何做到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1]。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依据教育目标,通过科学手段对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作出定性分析的过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才能为高校教学质量改进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方法与理论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国家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日臻完善,但学校内部自我主动评估的意识仍然很差,致使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开展的不够理想[2-4]。本文从学校、院系、课程和教师教学四个层面探讨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找出其中的关键环节,遵循高等学校自身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按照教学规律,通过对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分析,确定比较具体的衡量标准,建立系统、科学、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对一所高校来说,学校办学理念、教学基础和师资队伍施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生源质量、教学效果及学校育人环境都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对找准学校自身定位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办好一所大学的作用不容忽视。持续增长的教学经费投入、设施先进齐全的教室和实验室、藏有大量图书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图书馆、完善稳定的实习基地及合理科学的教学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构成的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培养高水平合格人才的关键,教学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应该合理。人才培养计划是开展和组织教学工作的基本纲领,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体现专业特色,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来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保持稳定但要不断创新[5-6]。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课时应保持足够的比例,应该有能够满足学生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需要的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教学改革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本手段,教学改革应该有总体规划,目标应该明确,措施应该可行。教学管理是规范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必要保证,管理手段应该先进、科学、规范,管理人员队伍应结构合理,管理制度应健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生源质量是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内因,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大学生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此外,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院系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为大学教学管理的主体,进行院系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教学评估的核心工作,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最终都是以学院教学评估结果为基础,由于各个院系的学科特点、教学活动实施条件及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因此只有充分考虑学院的教学特点才能达到院系教学评估的目的。一般来说,影响院系教学质量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课程质量、专业质量及教学工作质量四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都会影响院系的教学质量。影响课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及课程教研教改等因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与专业相关的人是专业的三要素,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要靠教师把专业知识传授到学生身上。同时,院系作为实施教学管理、组织教学活动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单位,它的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

(三)课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是影响课程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最能影响课程质量的因素包括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优秀的课程必须由一支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讲授,鼓励选用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原编教材和特色鲜明的自编教材,用补充讲义、习题库和实习实验指导书来充实教材内容。课程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紧扣课程大纲,处理好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基础性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反映本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灵活应用,注重对学生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及能力的培养,尽量使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善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并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

(四)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控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掌握教学现状,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措施。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熟悉实验实习内容所涉及的所有仪器操作方法,并能排除故障,同时认真修改实验实习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给学生。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评估指标的构建应该体现目标性、导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和本科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办学定位,适应知识时代、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导向性,通过教学质量评估,使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逐步向评估标准靠近,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有科学的内涵和明确的针对性,既要体现教学规律,又不相互重叠或矛盾,指标体系的层次应该简单明了,指标数量不宜过多且容易量化,指标内容所要求的信息通过实地观察和测定能很容易获得,操作起来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遵循高校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确定教学质量标准,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相关的文献,运用Delphi法、头脑风暴法及会内会外法三种方法相结合,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进行筛选。经过3轮筛选,最后确定从学校、院系、课程和教师教学4个层面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一共26个二级指标。相比目前大多数研究只在单个层面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本研究提出从教师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质量、院系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四层次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具体的指标体系见下表1。

表1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三、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方法

(一)评估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根据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要实现的目标,制定收集评估信息的手段和步骤,收集的信息要既全面又有针对性。信息收集手段可采用自评、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等形式。同时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使之成为评估的必要资料,从而为科学评估结论的得出奠定信息基础。

(二)评价等级的确定

上述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6个。评估等级可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4个等级,其中一级为优秀(86~100分)、二级为优良(75~85分)、三级为一般(60~74分)、四级为较差(小于60分)。评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Q=■b■x■ (1)

式中Q为评分值,i为二级指标的个数,bi为二级指标的分值,xi为二级指标的实际评分值。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验证

为了验证上述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适用,笔者采用此指标对本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得分值为91分,为优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较高。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充分体现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教学的中心地位。师资结构合理,且主讲老师的职称都在副高以上,青年教师有科学规范的培养制度和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稳定的校内校外实验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多渠道的平台,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教改成果喜人,学校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的教改项目多项,并在学校内部开展教改项目立项,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教学改革成果,教学效果良好。

各院系教学工作目标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新老交替,有博士学位的老师所占比例显著增加,教学条件明显改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效果明显,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教学监控保障制度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到位。

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总体上比较好,绝大多数主讲老师符合岗位资格,课程教案、教学教学大纲、日历齐全完整,课程教学内容紧扣教学大纲要求,信息量充足,难易程度适中,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灵活,教学手段先进,教师教学态度认真,备课充分,上课认真,课程纪律好、气氛活跃、到课率高,教学效果较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实验室和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仍需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学校尽快投入经费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新专业建设,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评估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学校教学质量现状,说明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科学的、合理的,对其他高校有普遍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根顺,邓红.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2):12-17.

[2]徐薇薇,吴建成,曾德伟.试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8(2):59-61.

[3]初晓,林旭,张鹏.基于教师自主驱动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23-25.

[4]崔晓航,姜俊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5(3):7-10.

[5]徐幼林.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8(1):24-26.

[6]王韶辉,史仪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291-293.

资助项目:2014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森林经理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102-0177”。

上一篇:火针治疗男性睑黄瘤一例 下一篇:试论南高与鲁迅笔下的“多余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