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威:民主的诉求与权威的定位和重塑

时间:2022-08-14 10:10:09

教师权威:民主的诉求与权威的定位和重塑

教师权威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向来不乏关注的目光。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较为主流的声音来自于消解教师权威的呼声,即是说用民主、平等、自由、认可、宽容等来替代权威。然而,笔者认为,消解教师的权威在现实中给教育带来的问题丝毫不比重视教师权威小。我们应该看到以往教师权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消除教师权威主义的合理性,但是还要看到,理性的教师权威观在当今教育发展中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师权威的旁落及其成因

信息时代的到来,客观上使得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地位下降。普遍认为,教师权威来源有二:一个是教师的制度权威,其存在源于社会认定;另一个是教师的实际权威,其基础是学生认可。目前我国教育中的情形是,传统的、制度的权威已趋于淡化;而向来以“知识上位者”自居并被人们所认可的知识权威也在迅速褪色。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的普及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无限多的学习渠道。信息储备的增多、批判能力的增强使得学生开始质疑、审视教师的知识权威。

学生主体意识的苏醒、家长维权意识的增强,使得教师不再“惟我独尊”。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城镇青少年)大都拥有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具有更独立的个性、更鲜明的自我意识,而自由、开放的信息系统更是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大众素养的增强使得人们日益懂得维护自身及其子女的权益,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指责教师权力的运用。因此,在现实中会存在诸多得当或不得当的维权行动,往往会使得教师即使是在进行合理的教育时,也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权威无处可寻。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得到普遍的认同。新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需要,创设能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将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体现了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要求,这无疑是对众多传统的师生观的颠覆。但是在对其进行理解以及付诸实践时,却常会有“矫枉过正”之嫌。如在目前有关研究、探讨教育改革的资料中,几乎随处可见指责、批判时下教师专制、权威的文章,甚至连必要的批评也被列为禁令,更有甚者,出现了“不评判学生应作为教师工作的一个原则”的声音。这种完全不要教师权威的声音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是显然不合理的。

二、合理的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中教师权威地位的动摇、下降有其合理性、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消解教师权威。合理的教师权威存在还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合理的教师权威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学生的“未完成性”特征需要教师权威来加以引导。尽管人们一直强调应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但是其“未完成性”的特征使得教育必须对他们施加一定的影响,由“权威来拘束其超出常轨的活动,扑灭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自由需要教师权威来保障。涂尔干指出,“这两个概念(权威和自由)非但不互相排斥,而且相互联系。自由是恰当地加以理解的权威的女儿,因为所谓不受束缚,这并不是意味着做他喜欢做的事,而是自制,以及善于有理智地行动和履行义务。教师的权威恰恰就应该用来使儿童有这种自制。”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给予学生完全的不受束缚的自由,取消教师权威,那么必然导致学生陷入无序状态,实际上并无自由可言。最后,权威的存在使学生得以在具有相同特征的生活环境中继续其生活。学生的生活包括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种类型,而后者是以一种权威阶层结构的方式构成。那么,如果没有学校中的权威方式,如何能保证儿童在校园之外适应他所处社会的控制方式?

其次,合理的教师权威是提高教育效率的保证。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追求效率性,因为“教育是一个把效率追求作为主要目标之一的社会合法机构。这种效率的追求不仅包括一系列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儿童在价值、道德、态度、行为方面的社会化”。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活动系统中,要保证其效率,必须形成一种控制性的社会组织形式,目的在于使活动序列化,保证效率的达成。几百年来的教育历史证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高效率的组织方式之一。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这种组织方式还将长期存在。在这个浓缩的社会结构中,教师作为管理者,必须履行一定的调控、组织职责,只有拥有真正权威的教师,他基于权力发出的命令才可能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从而保证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

三、教师权威的定位与重塑

至此,我们可以说,教育过程是否需要权威应该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努力,既要使得合理权威得以确立,又要防止权威的滥用而导致“权力主义”的产生。

从社会角度来看,尽管目前由制度、文化传统所赋予教师的权威已趋于淡化,但权威的确立却不能没有其社会背景的支撑。因此,要利用多种社会渠道,塑造教师的美好形象,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形成“尊师重教”、“尊学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也可引导公众对教师的形象有清晰的认识。一般而言,公众对教师赋予高的期望,仅仅是出于一种工具主义或功利主义的目的,对于教师权威究竟应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并没有清晰而理智的印象。另一方面,应切实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众所周知,教师向来是与“两袖清风”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化的商品经济社会环境中,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更是令人扼腕。教师职业为维护其必要的尊严,有必要“高薪养尊”――教师职业的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系于此,教师的权威感亦系于此。

从教育过程来看,首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支配与被支配”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师权威是以师生间人格的不平等为基础的,这种权威无法获得学生的实质性认同。新型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的交往。教师凭借智慧、人格、精神开启学生的心灵,于无形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其次,转变落后的唯“授受”的教学过程观念,代之以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观。在一定意义上,教学过程本应是师生一道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去求“知”的过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站在“未知”面前,以自身的闻道在先来给予适当的引导,而非灌输。如此,教师并不以权威自居,但其权威却沉浸其中,并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而彰显。

从教师自身来看,作为权威主体,教师的个人因素无疑是制约其权威形成过程的最关键的因素。首先,教师要形成良好的个性,不难想象,一个个性良好的教师,必然会更易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尤其是在网络型社会中教师的知识权威遭遇挑战的情境下更是如此。乌申斯基亦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目前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其次,教师需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所谓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它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敏锐反应及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都需要教师部分地放弃自己的习惯工作方式,重新理解教育教学。此外,教师还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当前在面临来自学生文化的冲击时,教师惟有加强专业知识素养,广泛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获得学生的敬佩,而使自己学识渊博、专业精深亦是对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有效回应。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当前我国中学师德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教育需要出色的“根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