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和护理总结

时间:2022-08-14 09:39:17

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和护理总结

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的原因和临床护理方法,进而分析总结。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44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探究患者产后出血的原因,然后针对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

结果: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粘连属于主要因素,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生率为70.5%,胎盘粘连的发生率为15.9%。

结论:为了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概率,需进行计划生育,做好各项产前措施,进而科学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分析护理总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62-01

产后出血属于临床妇科常见的并发症,其特指胎儿出生后一天后内出血量≥500毫升,亦或者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400毫升。通常情况下,正常的阴道分娩出血量较少,而剖宫产生产过程中出血量容易增加到250毫升,这就容易导致产妇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属于分娩后期时常遇到的一种病症,倘若不进行有效的护理,其还会引起更多并发症的出现,为产妇死亡的主要病症之一[1]。现针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44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常规资料。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44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产妇的年龄分布区间21~42岁,平均年龄为28.1±2.7岁。根据临床医学《妇产科学》第6版中阐述道,按照产妇产后出血的失血量测定、临床症状和出血原因三项作为诊断标准,44例产妇的出血量为800~3000毫升,平均出血量大概为1594毫升。胎儿娩出后,其中4例低体重儿,1例巨大儿,8例属于早产儿,5例过妊娠期,1例妊娠血压综合征,2例羊水过多,3例贫血,1例双胞胎。

1.2收集方法。44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均使用同样的出血量收集方法,具体的收集方法:使用容积法收集负压瓶内血量与产道内出血量。患者于产科病房后实施称量法,使用卫生合格的成人纸尿布垫在产妇臀部,然后收集24小时内的出血量,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失血量=(液体总量-羊水量)+胎盘出血+术后清理阴道积血+术后纱布渗血。

2结果

3产后出血的具体因素

3.1产妇子宫收缩乏力。根据临床研究表明,影响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的主要因素为手术过程中,麻醉剂的使用剂量或方法不正确;产妇子宫肌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产妇具有疤痕子宫症状;生产后期实施剖宫产造成子宫下段菲薄长,影响肌纤维收缩不足;巨大胎儿或者双胞胎导致子宫肌纤维伸展过度;手术切断子宫肌纤维等。该些方面均会直接影响产妇子宫收缩乏力,造成不良的结果发生[2]。

3.2胎盘因素。以往由流产、引产和孕产史引起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或者子宫内膜损害的产妇,倘若再次妊娠时,极易形成胎盘植入、前置胎盘、胎盘粘连、位置不当和残留等临床表现,直接关系着产妇的剖宫产情况,进而容易出现剖宫产产后出血。

3.3软产道损害。软产道损害时常因为子宫收缩能力过强、急产、胎儿过大、宫口未能充分张开以及会阴保护不当,该些原因都会导致软产道损害,进而出现诱发产后出血。

3.4妊娠并发症。临床上出现妊娠并发症也极易造成产后出血,例如妊高症的产妇,患者的组织水肿、缺氧、血管脆性增加和微血管病变等均影响产妇的健康。

4护理措施

4.1产前护理。针对高危的产妇于分娩前实施各项生命体征检测,方便掌握产妇的具体状况。倘若患者具有巨大儿、前置胎盘、双胎、妊高征、剖宫产史和贫血等高危情况,医务人员需及时实施具体的健康教育工作,促使产妇提高身体保健意识,然后入院进行观察。

4.2产时护理。①第一产程:严密观察患者的胎心、生产进展和宫缩状况,定期进行肛检,熟悉宫口扩张与胎先露下降变化,做到早发现产程停滞与迟缓。②第二产程:密切观察胎心变化,然后进行科学有效地接生,及时做好会阴保护,避免软产道损害。③第三产程:为降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医务人员需进行双手刺激孕妇。密切检查胎盘剥离现象,切勿过早粗暴牵引脐带和揉挤子宫,需科学合理地帮助产妇胎盘分娩。

4.3产后护理。胎儿娩出后,医务人员需要细心检查产妇的宫缩变化,检查其阴道出血量和宫底高度,针对高危产妇需特别谨慎,根据情况的需要可在产后给予0.4mg米索前列醇或者静滴20u缩宫素在常规直肠中,按照产妇的分娩情况20~50分钟按摩宫底一次,然后检测血压并进行记录,倘若150分钟内阴道流血量>200ml,需立即检查出血特征,快速寻找出血因素,与此同时,需严格观察产妇的全身情况、生命体征和肤色变化,然后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刘英.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2013,7(2):56-57

[2]李晓丽.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2,1(17):120-121

上一篇:急诊科优质护理工作如何继续延伸 下一篇:浅析提高眼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