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时间:2022-08-14 04:26:14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摘 要: 本文着力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被无情地灌输和填充。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他们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用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加强阅读教学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的开始,让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自主感知课文能力的好办法。也就是在教学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划、边读边写,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静思默想”。“静思默想”时,学生沉浸于课文之中,以前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被充分调动,对文本产生独特体验。经过“静思默想”之后,学生在脑海中对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认识越来越清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首先介绍文章的背景资料,然后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介绍,你们想了解些什么?”经过充分的讨论和酝酿,学生从课文入手,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稍加整理,提出三个问题:(1)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2)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詹天佑的杰出表现在什么地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然后,学生按照上述三个问题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从而在“静思默想”中逐渐明确课文的内容。总而言之,一边读一边带着问题思考,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深度。这样初读课文,学生的学习不再沉闷、被动,而是主动、积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领悟语句意思的能力

正确阅读不应该“断章取义”。文章中的许多词语、句子,如果仅从表面上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则很难深刻领会它们的蕴涵。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仔细琢磨,认真推敲,就能比较确切地理解它们的内涵。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其中,“爱戴”这个词的意思,一般可以这样解释:“爱”是热爱、敬爱,“戴”是拥戴、拥护,“爱戴”是敬爱、拥护的意思。但是,这样理解课文是肤浅的、表面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应该引导他们把“爱戴”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之中,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发现: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挽联“数不清”,“挂满了墙壁”;花圈“大大小小”,“堆满了整间屋子”。如果将上述语句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那么,对“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句话的意思就有具体真切的感受,对作者的“惊异”也就容易理解。当学生读完课文的四个故事之后,再引导他们把全文讲的四件事和这句话联系起来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对“爱戴”、“惊异”体会更深,而且对鲁迅先生关心别人的高尚品质也有更深刻的感受。

又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描写的事物比较复杂,运用的语言也比较抽象,这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导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与课文所描写的事物相类似的经验,然后把两者互相结合、融会贯通,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例如在学习“支支吾吾”这个词时,不妨引导学生想想当他们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或家长盘问时自己的表现,然后进一步概括出: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就是“支支吾吾”。

三、培养学生自主体验文中情感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其内容涉及不同时期、从事不同工作的人物,描述了各种人物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事迹、不同的命运,表达了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在阅读中要真正领会文章的内容有一定难度。但对许多情感的体验,如愉快、喜悦、赞叹、痛苦、悲哀、恐惧等,小学生同成人一样,具有可接受性。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产生了共鸣,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部分学生认为:日子过去就过去了,过去了就成为历史,有什么好写的。他们觉得作者写来写去是在无病,矫揉造作。但是有一位学生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他刚刚开始做作业,隔壁就传来电视连续剧精彩激烈的打斗声。自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他禁不住诱惑,放下书本就跑过去先睹为快。等到看完电视,夜深了,人也困了,就一头睡下,早把作业的事抛到九霄云外。第二天到了学校,一个人无精打采,还挨了班主任一顿狠批……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使全班同学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日子来去匆匆和日子一去不复返是有真情实感的,并及时引导学生只有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才能读懂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悟出一些道理。

四、培养学生自主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弄清楚“本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它与大海、西湖的水有何不同”,然后回顾掌握学习方法――首先找出写水的特点的词,接着看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出水的特点及为何要这样写,最后体会作者用大海、西湖与漓江水作比较的写作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从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柳英.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文学教育(上),2013.10.

上一篇:建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 下一篇:谈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