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金融扶贫模式调查

时间:2022-08-14 03:21:33

易县金融扶贫模式调查

[提要] 本文以保定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为例,研究金融扶贫的发展背景、经济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发展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信贷

基金项目:河北金融学院2013-2014学年度以民生热点调研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9日

一、金融扶贫发展背景

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农业的发展是渊源,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之息息相关的农村贫穷落后的发展状况急需解决,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需要改善。现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中国的农村面貌需要焕然一新,去迎接中国新的挑战。“三农”,即农业、农民、农村概念的提出,为指导农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向。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在党的政策指导下,搞种植,进工厂,办经营。许许多多的农民先后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在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根据有关数据的显示,在1978年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1985年的7年间,贫困人口的下降率达到了50%。但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820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还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农村,人们因为天灾人祸、子女上学、疾病、人多地少、市场意识低下、文化素质低、建房等因素致贫,又可能因为结婚返贫。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资金的帮助。金融扶贫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不同的金融扶贫运行模式在不断发展。

二、经济合作社运营模式

易县经济合作社将孟加拉国的“穷人银行”模式即(GB模式)与中国的农村现状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扶贫的新途径。该模式以小额信贷为主体,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道路。

(一)入社自愿,无需抵押。扶贫社本着公开透明的借款原则,贷款分为四部:贷款申请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收回,即由贫困户提出入社申请,经扶贫社调查并实施严格信贷纪律等方面的培训之后方批准入社。扶贫社实行小额、有偿、短期贷款,是以信用作为担保无需资产的抵押,贷款户5户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负连带还款责任,再由6~8个小组成立一个中心。小组和中心通过社员会议民主推选一名有一定威望、组织能力和责任心较强的人为小组长或中心主任,负责本小组或中心的信贷事宜。这种有层次、有组织、有分工的团队形式使农民的借款更加方便。

(二)贷款到户,妇女为主。与一般的借贷机构不同,经济合作社本着一切为了农民的原则,使银行走到农村,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也放在了农村,他们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民中去,中心、小组、农户家中甚至是田地变成了他们主要的工作地点。通过向农民介绍宣传,了解资金需求和使用情况,收放贷款更好的服务农民,帮助农民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非常明显,扶贫社贷款的还款率很高。这与工作人员深入农户中去是分不开的。另外,合作社中女社员占80%以上。

(三)依次放款、整贷零还。为了保证一定的还款率,在发放小额信贷资金时最初严格按照2-2-1的程序来经行,即以小组为单位,先向小组中的2户放款,待2户贷款使用符合要求后,再给另外2户,一般是组长最后得到贷款。但现在已改为一次性放款。另外为化解信贷风险,扶贫社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实行整贷零还的方法,农户在得到贷款时,首先要交还全年贷款利息的50%,从第三周起开始按周或规定的日期还贷,每周还全部贷款的1/50,一年的最后两周还清剩下的一半利息。

三、经济合作社的成效

易县是一个待发展的地区,它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水平尚待提高,但是经济合作社的开展为该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向农民提供贷款帮助,使农民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农民手头上的钱多起来,使农民向小康的生活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扩宽致富道路。经济合作社本着造福农民的原则,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致富之路,使得易县出现了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以及个体商业全面发展的前景,在合作社资金的支持和帮助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为贫穷的县提供了借鉴依据。易县经济合作社取得的成功给其他的乡县提供了借鉴依据,也使得这些金融扶贫的机构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成功的案例得到了极大地推广,使得其他乡县的农民也可以快速的发展起来。

四、发展问题

(一)身份法律敏感,发展受到限制。扶贫社是所属与公益性的小额信贷组织,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及政策法规给予支持和规范,它缺乏相应的如同银行等的相应的法律身份,这就使得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容易遭到质疑,与此同时也影响了其资金筹集工作的展开。例如:在发展过程中他试图把扶贫社试图利用农行资金合作扶贫,但由于受法律主体地位的限制,无法运作成功。

(二)后续资金准备不足。扶贫社中小额贷款属于规模经济,按规定每个中心社的资金规模达到万元时才能有效实现成本的覆盖,而到目前为止,易县扶贫社资金来源中有孟加拉乡村银行与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捐助、中科院万元的软贷款和历年利润滚存,共计万元,虽初具规模,但“只贷不存”的模式使小额贷款的可用资金量非常受限。目前易县规模最大的中心社资金规模仅万元,扶贫社资产总模仅万元,与规模要求相去远,急需扩大可用资金。据调查,农村资金需求量非常旺盛,户资金需求在万元之间,而现在扶贫社只能提供户均元的资金,资金满足程度不高。

(三)内部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易县扶贫舍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随着规模的扩大,扶贫社经营管理水平还不够高,缺乏相应的管理,存在风险性较大。从调查其的业务中发现,其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性。小额信贷发放初始时,信贷员对资金的终端管理地位不明确,权力过于集中,了解其发展发现它出现过中心主任架空信贷员的事件,也出现过贷款的逾期受理等问题。管理要素的发展是必要的。扶贫社的组织结构尚未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内部监管部门缺位,机构内部自上而下强有力的监管系统尚未形成,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四)组织领导权的纠纷。调查得知易县扶贫舍在成立之时有中国社科院参与,但后续的发展中,却没有过多的支持,可现在在扶贫舍发展形势交好情况下,社科院想获得一定控制权。而对于现在扶贫舍自身来说,自己发展多年,在较好的发展情况下,不愿交出权力,双方存在矛盾。在此情况下,双方出现商业摩擦,扶贫舍的发展受到影响。

五、解决建议

(一)扶贫舍联系相应的同性质组织,积极谋求其合法的地位与相应权利。另外,有关部门应针对扶贫社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放宽限制,逐步配套相关政策措施,诸如准入条件、利率、税收等,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并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除此之外扶贫舍与相应的银行进行项目合作,以取得相应的权利,促进双赢。

(二)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小额贷款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参股或批发贷款方式参与扶贫社发展;还可以将政府部门的扶贫资金嫁接到扶贫社这种扶贫模式上来,即将每年政府下拨的扶贫资金划出一部分,拨到扶贫社运作,到期收回,这将大大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通过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贷款管理;还应遵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根据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

(四)建议扶贫舍与社科院就领导权的问题积极的洽谈,社科院应对其过往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二者就领导问题需要达成有力共识。二者应在为民谋福利的宗旨上,达成有力共识,可实现分权领导,或社科院先参与近来,了解其运作后,在解决领导权问题,努力实现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华北金融,2008.10.

[2]苏志鑫.我国农村扶贫性金融的构建策略.农村经济.

上一篇:我国企业品牌经营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