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回望故乡:民族手工艺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8-14 03:16:15

在设计中回望故乡:民族手工艺传承与发展

2010年的夏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亲善大使朱哲琴及团队,同中国优秀设计师们一起,开启了。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深入走访云南贵州青海内蒙古五省区,用大量影像和图文,去记录当地少数民族手工艺制作流程,并进行再创作。

“世界看见”项目进行过程中,得到了诸多设计师们的支持,谈到最初参与其中的理由,建筑设计师胡如珊认为这恰好是去做自己踌躇满志很久,但从不曾真正有机会做的事情。所以,当听说这个项目把传统手工艺和可持续的工业产品结合起来时,就欣然加入了。

对设计师石大宇来说,“应邀参加”世界看见计划过程中,走访了香格里拉尼西,当地以黑陶制品著称,是黑陶工艺重要的传承地。在与当地的藏族手工艺家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烧制方法的局限,黑陶制品有硬度不够的缺点,另外,黑陶制品种类因仅对应藏族文化,有无法融入一般日常生活的局限。因此,石大宇建议当地政府或旅游业者应协助手工艺家建窑,改善硬度问题,并针对当地萌发的旅游观光业,设计酒店及住宿业者可以大量应用的产品,链接黑陶传统工艺与当地经济层面的变化,以设计来带动

个新的产业,为古老的工艺注入新活力。

借用设计师朱小杰的一句话――“这是缘分”:中国人信缘的力量,一切都是缘之所至。

这个项目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整整两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些新的内容与形式参与进来,亦或是突破与改变,在步步的探索中,目标也在逐渐发展变化。

“世界看见”项目最初的描述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可直到深入其中,朱哲琴才感到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是整个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亟待保护与发展。她说’现而今日本的设计在今天西方人的眼中成了东方美学的代表,他们的日常设计都能够卖到很高的价格。日本是用74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民艺振兴,达到今天这个高度的。今天的中国经济上强大了但问题也来了,什么能够代表中国精神,中国的文化骄傲在哪里?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全社会都在慢慢转身,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自己的文化源头――中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所以到了2011年,“世界看见”不再仅仅是个亲善行动,而成为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公益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平台集结力量,推动中国民艺风潮,推动中国创造,在这过程中,让中国人重新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

而世界看见这个公益项目最大的价值点,朱哲琴说,她从项目发起之初就考虑过它的价值所在。个是方法,或者说通路,另个是公益目标。其实现在有很多人都很关心中国民艺,用不同的方式努力,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很成功的案例出来。

如果这条路行得通,将会为其它人提供个参照,让他们有信心把社会资源投入这个领域,发展民族艺术。希望建立一个体系,看是否可以形成种产业链的状态,既可以将文化延续下去,又可以有实在的收益。让民族手工艺者即使不依靠外在力量帮助,也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公益项目,是有很明确和量化的公益目标的,在与合作的专业金融机构的讨论中,产生了“1+5民族文化传承计划”,“世界看见”之下的音乐手工艺产品产生的所有销售利润都有10%将回归到民族地区,在那里支持1个民族艺术大师带5个学生,在定时、司内把他的技艺传授下去,使传承不会在我们这代断裂,

在2011年,“世界看见”还将继续民族手工艺工业设计部分的开发,和手工艺产业化的发展,期冀在不久之后,身在城市中的人,也可以欣赏和消费到这些民族艺术发展出的产品。

在参与“世界看见”项目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大收获是什么?

项目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民族文化的保护,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精力、耐心去传播,通过有效的手段与大众产生联系,发展出来的当代民族音乐或手工艺品需要真正被现代人所消费欣赏,这样的信息反馈到当地,当地的年轻人才有动力去学习继承。

诸如非常想发展的云南香格里拉的黑陶,因为交通极为不便,当地人也很少会使用电脑、传真机之类的现代设备。所以跟他们的沟通设计理念,或者把控产品质量就成了问题。此类问题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地理空间现实条件的阻隔,才使这些文化宝藏濒临流失。

但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也是我做“世界看见”两年来最大的收获――你有个目标,但在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险阻。放弃还是绕道而行?我的答案是,如果要翻山,就学会攀登,如果要渡河,就学会游泳,如果河太宽,那可能我们还要学怎么造桥造船。在这样

个过程中,达成目标就成为了一种修行不但成就了别人,也修为自己。

能否为我们谈谈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状的?

中国传统手工艺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工业化生产的面前,已经显得很脆弱。大部分传统民间民族手工艺,都被制作成粗糙廉价的旅游纪念品,失去了它们本来的面目和珍稀性,也失去了其中蕴含的代表生命的活力。

更让人难过的是,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学习这些传统技艺,因为既赚不到钱又得不到尊重和欣赏只能背井离乡,去城市里打工生活。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希望通过。世界看见、“1+5计划”,至少让这些年轻人多种选择,能够让他们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把文化基因赋予他们的使命,

代代传承下去。

以“故乡”为题,最开始的初衷,也是希望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在异乡甚至异国,仍然可以看到或使用到,令自己熟悉的,记忆深处的故乡的痕迹,那么,对于“故乡”二字,在您心中,有着何样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故乡,就是对出生、成年,所有成型的感情和记忆。

从设计师的角度,您认为“世界看见”,这个项目的价值点在哪里?

作为探究传统工艺的平台,与当代产品设计很好地结合在了起。

这其间因为生病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幸运的是,拥有个好团队,我们可以合作来完成这个项目。还有,在行程的终点,一直期盼看到的手工艺并非是想象中那样原始,当地现代化到了一定程度,传统的痕迹难觅踪迹。而残存在产品中的传统手工艺,做工粗糙,制作材料也相当简陋。

可也正因如此,使我们获得了一次重新思考传统与手工艺“如何在设计产品中完整地呈现的机会。过去我们总是从偏哲学和抽象的视角,来探讨思索现代设计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但凭借这个项目,得以与一种特定的文化、个特定的地方进行了对话新的思考方式,使得案例的设计制作过程更加完整,并且可以将其应用于对今后设计的探索当中。

关于传统手工艺,是否对您的设计有影响?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当然有影响,我们很清楚手工艺在现代设计

中的位置,对如何采用传统材料,构想出一种耳目新的设计语言,非常感兴趣。

如恩制作的紫砂茶具系列就是源自对不同茶具材料的长期探索使用发现于江苏太湖周围的紫砂,以纯净的材质配合柔和简约的造型,使用非常现代的设计语言,提炼出传统茶杯的精髓。紫砂的8种天然色彩,经过精心搭配后营造出色彩纷繁的视觉效果,诱导使用者去欣赏紫色粘土的材质,就像饮茶爱好者通过颜色质地、口感和外形品鉴不同类型的茶。

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民族手工艺,有什么样的建议与意见?以及对“世界看见”这个项目的看法,期待与展望?

对于传统手艺来说保护和发展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词汇,为“保护”,我们当使传统以

种有意义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样才会持久。将材料和手工艺工序正确记录保存,教授给下代手工艺人。

所谓的有意义的保护力式,就是发展,使之与当今社会需求接轨,历史总是不断变换,保留传统是种方式,使传统发展进步是另种方式。传统的手工艺形式,也要顺应时代的脉搏而改变,如此才会长久存于生活当中。

对于世界看见’项目,希望可以发展为可以引领并展示整个设计过程,包括构思调研设计制作营销和销售在内的,成熟的项目,会吸引更多的设计师和制造商参与其中,成为设计师、品牌和市场参与的,拥有国际水准的

个项目。更重要的是,期待看到更多,虽不发达,但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成为项目的研究课题。

以“故乡”为题,最开始时的初衷,也是希望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在异乡甚至异国,仍然可以看到或使用到,令自己熟悉的,记忆深处的故乡的痕迹。那么,对于‘故乡’二字,在您心中有着何样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哈哈,这的确很难回答。对于拥有“多个故乡”的代,亦或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说起来很复杂。这一代,甚至是上一代的中国人,总是会有身处异乡的感怀。我们离开了‘原来的故乡,对中国人来说,这应该是祖宗的故乡,可是这个概念实际上不再适用于所有人。对我来说,故乡成为了从文学作品学到的浪漫的概念,令人困惑,

从设计师的角度,您认为“世界看见”这个项目的价值点在哪里?

透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对民族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一跨界合作“世界看见”项目团队联合设计师、品牌及媒体,共同展开“设计合作案”。二覆盖范围广从去年七月开始,赴贵州、云南、青海内蒙古五省区进行民族手工艺的调查工作。三藉由实际的设计作品产生影响,基于采集素材发展艺术设计作品及产品,在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推动民族手工艺在当代的活力和高质量运用,并有论坛、展览等相关活动。四、就是国际国内媒体的资源,在海内外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和展示,与媒体携手推动中国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当代化话题,影响时尚产业和当代消费人群,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民族手工艺之美。

在参与“世界看见”项目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大收获是什么?

到达香格里拉的头晚,我在当地人的盛情下喝了些青稞酒,后来又因为没有听到提醒,洗了热水澡,之后立即有了高原反应,头痛欲裂。

尼西手工艺人的家或作坊,大多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当地的黑陶工艺非常原生态,在筛土的工序上并不讲究,筛出的土不够细,加上没有窑烧制陶器,仅以露天燃烧松木的方法烧制,而有硬度不够的缺点。

为了配合这些工艺极限,我在设计时不能尝试更创新的造型,必须沿用较为传统的器形,才能真正为当地工艺家所用。希望当地政府或旅游业者可以协助手工艺家建窑,改善硬度问题,并由设计师的加入,开发出适合当代生活的产品。

上述原生态的特点,也是我最大的收获,当地工艺家乐天知命工作时高兴快活,诚实、纯朴的生活态度反映在作品中,不多矫饰而富有感染力,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价值观,当地没有富足的物质供给,他们对此也无太多要求。这一切都会使你对照反思自己的生活。

能否为我们谈谈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状的?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况并不乐观,许多老手艺人已经凋零,他们的手工艺走入历史,即使是还在世的手工艺家,也多半因为作品与当代生活失去联系、或无法创新而维系困难,缺乏收入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工艺,形成手工艺失传的恶性循环。

设计师面临层出不穷的环境灾害,更应仔细审视传统手工艺,运用其优势到设计当中。传统手工艺运用天然、环保的材料,备料方式顺应大自然,工法多半是手工或半自动化机械式。更重要的是,传统民艺和工艺的淳朴、谦逊、平和感性、不去忤逆大自然,呼应中国哲学思想“敬天”。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果将有价值的传统工艺,再加上当代的设计观,运用能与大自然对应的环保技术,把无法融入现在生活、已走入历史的传统民艺和工艺赋予新的存在意义和生命,将它重新带回当下的生活中合理的使用,以此发展出的新设计才是属于我们的,也才能跨越文化界限,获得更多人认同。

关于传统手工艺,是否对您的设计有影响?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除了在世界看见计划中创作的“兴”香格里拉风黑陶系列作品外,我也十分关注竹工艺,并将其应用自己的设计当中。包括在2007和2008年,我担任两届台湾工艺时尚。“yii易计划”的创意总监时期,邀请了国际知名设计师Konstant nGrcic设计、合作,以台湾毛竹为材料,由手工艺家陈高明执行制作的,悬臂竹椅。“43”,就成功将台湾竹工艺家推上国际设计舞台。

对于传统手艺来说保护和发展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词汇,为“保护”,我们当使传统以

种有意义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样才会持久。将材料和手工艺工序正确记录保存,教授给下代手工艺人。

仅是“保护”还不够,一件工艺品进入博物馆的同时,多半也就走入了历史,唯有“传承才能设法使手工艺对应当代生活存续下去。

传统手工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无法保护传统手工艺也就意味着,与之对应的文化失传了。现如今各个城市中的人们,生活方式与思维都在趋同,而其实,文化间的异质性非常珍贵,它为人们的沟通、生活提供了灵感碰撞激发创意的可能性。在设计创作的领域尤其如此,失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我们也丧失了解他人、探索自我的机会。

由于传统工艺常是线性传承的模式(师传徒父传子),许多民族手工艺制品的功能仅作为装饰摆设,而失去了与生活对应的关系,而这些传统工艺其实就是当时的设计,只是没有与时俱进。

设计师参与的积极作用即在此处――去思考手工艺制品与当代生活的关系,进而结合两者保留珍贵的传统工艺使之在当代生活用品中体现出来。设计师必须评估市场需求与当地情况,设计出当地的工艺能达成、外在的市场能接受的产品,以“设计”来带动产业的发展,传统工

艺在产业的发展中传承,这才是可持续的。我希望这次参与’世界看见’计划能为香格里拉带来这样的效果。

以“故乡”为题,最开始时的初衷,也是希望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在异乡甚至异国,仍然可以看到或使用到,令自己熟悉的,记忆深处的故乡的痕迹。那么,对于‘故乡’二字,在您心中有着何样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故乡对我来说,是记忆,是过去的事物。

父母对于遥远家乡重庆的怀念和描述,使我有种既模糊又真实的“似曾相识”感。记忆藉由五感被唤醒,对于“故乡”的感受,很复杂,因工作之故,需要在各地来回,对我来说,在何处扎根既成为家,生活点滴累积成记忆,“故乡”是个无法被故意创造出来的事物,永远存于心中。

从设计师的角度,您认为“世界看见”这个项目的价值点在哪里?

一项平凡而伟大的创举,让民族看到了希望。

当你一心想要去完成一件事,就没有什么困难会阻挡你。最大的收获,是我从心里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

在参与“世界看见”项目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大收获是什么?

我基本的设计手法,可以说,都是来自于传统的东西,特别是设计的思想与工艺的表现方式,比如榫卯结构等。在我的作品中,体现的不仅是工艺,还会有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

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民族手工艺,有什么样的建议与意见?以及对“世界看见”这个项目的看法,期待与展望?

不过,乐观的是,有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异国文化渐渐疏离,反之对于传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一种民族的本真的东西开始慢慢觉醒。经济越发展,这些古老的东西,也会越快消失,总有些人,可以静下来,享受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期待有更多的人,学会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学会把这些东西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那么,更多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手工艺,就能得以保留和传承。

“世界看见”项目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我把其看作是非常重要的项目来做,虽然需要大量付出但是非常值得!与项目的发起人朱哲琴,也有了进步的合作。

以“故乡”为题,最开始时的初衷,也是希望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在异乡甚至异国,仍然可以看到或使用到,令自己熟悉的,记忆深处的故乡的痕迹。那么,对于‘故乡’二字,在您心中有着何样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提及“故乡”,这是个让人感伤的字眼,特别是对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故乡的概念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慢慢淡漠与消逝。

重提故乡会唤起民族寻根的意识,这种寻根并不是去寻找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你的祖先是谁7而是回归到你的基因,找到最合适你的生活方式。

每个区域都会有适合其生长的物种,这是几千年几亿年进化的结果,只是人类改变的太快了,一定会止息,所以故乡’,太让人依恋和思念,

上一篇:桑基鱼塘,图像的记忆与联想 下一篇:口袋宅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