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有效教学的研究

时间:2022-08-14 01:52:16

小学语文课有效教学的研究

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文本知识,更应注重的是指导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使其具备各种相应的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所以教师要善于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使学习探究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新课

1.运用优美动听的儿歌和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运用好听的儿歌和有趣的谜语等,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大家强烈的好奇心,为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自觉、主动,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课堂导入的趣味性。

(二)让兴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课堂上,学生对所涉及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影响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让兴趣贯穿课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让学生在兴奋中学习、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教材悟透文本,引导学生多读自悟

(一)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多读

语文课上,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因此要敢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文本读准了,读精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教材、文本为基础,且要抓住重点。不管是教学开始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重点部分具体的语段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发生的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谐。

(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深悟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悟。当课堂上出现部分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少数人回答,思维积极的往往只有几个人,这说明虽然老师确实也在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些精彩的词句也在着力推敲,可学生不承情,没能打动学生的心。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一个“情”字。平静中冷冷的,冰冰的,缺少儿童的朝气蓬勃,缺少教学中的真情实感,缺少学习中的热情洋溢。通过学习课标,我知道了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有了真情实感才会有独特的情境。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确认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相当缺乏,普遍存在着学习行为被动化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安排,主要表现为:靠老师确定学习目标,靠老师安排学习任务,靠老师督促学习行为,靠老师调控学习过程,靠老师评价学习结果。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被造就成为课堂的傀儡、知识的奴隶,当然不可能组织起来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从而达到成功地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才会有主动参与的热情,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学生都非常愿意参与,这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突出多媒体进行教学,合理利用现代手段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味。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教学要根据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

上一篇:瑞士用新型水凝胶让屋顶“出汗”可减少60%耗能 下一篇:让行为安全带来卓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