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时间:2022-08-14 01:29:08

浅析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江苏省大丰市大中镇农技中心,江苏 大丰 224100)

摘要: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坚决反对秸秆焚烧现象,麦秸秆的出路问题已成为各级领导颇感棘手的难题。文章对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旨在解决这一困惑人们多时的难题,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关键词:秸秆;还田;机插秧;集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S141 文献标识码:B

 在稻麦轮作地区,夏季由于农时季节因素,作业时间较短,麦收后要立即整理田块种植水稻。因此,夏季麦收之后,农户为了抢时间、争农时季节,往往图省事将麦秸秆一烧了之,形成滚滚浓烟,搞得乌烟瘴气,既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又威胁了他人的生命安全、损害了家乡的经济效益。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各级政府想方设法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手段坚决反对和制止麦秸秆焚烧现象,麦秸秆的出路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颇感棘手的难题。在此大气候下,麦秸秆机械化还田被提上了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近年来的经验,我们对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进行了试验,旨在解决这一困惑人们多时的难题,拓宽了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技术路线

1 旋耕灭茬。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切碎匀抛(秸秆粉碎机粉碎)旱旋埋草放水泡田旋耕耱平撒施基肥沉淀1-2天(薄水层)机插秧

2 犁耕深翻。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切碎匀抛铧式犁深耕破垡放水泡田旋耕耱平撒施基肥沉淀1-2天(薄水层)机插秧

二、作业要求

1 机具选择:选用大功率拖拉机(最好75马力以上)配套旋耕机或反转灭茬机旋耕灭茬,或配套铧犁犁耕深翻。选用水稻插秧机(步进式或乘坐式)进行机插秧。

2 耕翻深度:旋耕15以上,犁耕22以上。

三、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 秸秆切碎

用全喂入或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留茬高度20左右,建议开启秸秆切碎装置,将麦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于田面,切碎长度5―10;也可收割时不切碎,作业后再用大拖配套秸秆还田机粉碎铺撒田表面。

2 放水泡田

在放水泡田前也可先对田块进行一次旱旋埋草作业,然后放水浸泡。泡田时间以将土壤耕作层泡透并将秸秆泡软为准。麦秸秆一般在遇水后在12小时左右就会软化,而土壤在浸泡24小时后开始浸透,粘土田则需要72小时左右。秸秆在泡软之后容易同泥浆混合,并且若秸秆软化,则不会出现漂浮或者直立在田间的状况。

3 浅水旋耕

在耕作技术上建议选用水旋耕,从而减少动力消耗,并能够降低机械的负荷,同时通过水旋耕的方式,还能够提高水田平整度,减少作业投入。主要标准为在田间低处保证有水,并且在作业过程中不会起浪,水深约2cm左右。而田间的水无论过深或者过浅都不利于旋耕的操作。

4 撒施基肥

为了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当年的还田效果,提高水稻产量,在还田作业时要配合施肥。基肥:亩用普通磷肥30kg加尿素16~18kg,亩用45%复合肥40kg加碳铵20kg;分蘖肥:亩用尿素10kg左右;穗肥:亩用尿素8.5kg+氯化钾8~10kg;粒肥:亩用尿素6kg。

5 沉淀土壤

还田作业以后,要进行土壤沉淀,以防止机插时漂秧、倒秧和栽插过深,影响分蘖和产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沉淀时间,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田块的土壤沉淀时间要长于不还田的田块,一般在1~2天。

四、水稻机插秧技术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继水稻栽培技术革新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全面实现了水稻机插秧。我国水稻机插秧技术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试验,发展到今天,技术上已经完全成熟,适宜全面推广。

1 作业流程:

精做秧板铺放硬、软盘铺底土(营养土)洇足底土水均匀播种(芽谷)盖土覆盖无纺布起苗移栽。

2 育秧技术

(1)对播种的要求:首先,播种前需要进行床土的铺撒,并且保证土面均匀平整;其次,称重处理需要以盘为单位,保证每盘中的破胸露白芽的谷种大于120g而小于150g;再次,覆盖0.5cm的覆土,覆土厚度以盖过谷芽为准。

(2)对秧苗的要求:宁可田等秧,不能秧等田,播种需要分期进行,并且需要按照最适宜的移栽期进行移栽,从而防止出现超龄移栽的问题。秧苗应当茎部粗壮且均匀整齐,并保证苗高适宜,且苗根丰厚,不存在黑根以及枯叶。同时保证秧苗土层具有一定厚度和弹性。这样的秧苗在移栽后具有较强的抗性,并且发根力较强,能够最快扎根,最早成活。

(3)对秧块的要求:秧苗之间根系相互盘结,提起不会散。注意在运秧过程中卷秧叠放层数不宜过多,运至田头应随即放平,使秧苗自然舒展,做到随运、随栽,保证不变形、不断裂、不伤苗,利于机插。

3 控制水层

机插作业时水层控制是关键。插秧机浮板和行走轮可实现田间表面秸秆的二次埋草。水层过深,容易漂秧、漂秸秆。正常情况下,水层控制在1~3cm为宜。

4 栽后管理

秸秆还田后土壤的最大特性是在前期会吸氮而在后期则会增氮,因而需要在前期适当的增加基蘖肥的使用量,从而缓解麦草在腐烂过程中对氮的消耗。在秸秆还田的土壤中栽种的水稻前期生长速度一般较慢,而中期有所加快,后期的生长速度最强,所以要通过肥水运筹的方式对秸秆还田后的水稻群体质量进行优化,适量施用磷钾肥,以增加养分,加速腐解,提高肥效。水浆管理上,采取在栽后一个叶龄以间歇上水促进返青发根,栽后第二个叶龄以晾田扎根为主,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开始脱水,先轻后重,在拔节前达到田块沉实,而后坚持清水硬板、干干湿湿、直至成熟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顺.浅析当前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与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05).

[2]骆娅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工作的几点做法[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1(02).

[3]丁兰.亳州市机械化秸秆还田现状与推广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05).

上一篇:浅谈煤矿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折光仪在腈纶油剂浓度控制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