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中安全风险分析

时间:2022-08-14 12:30:36

中小型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中安全风险分析

【摘 要】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我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提出“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的一项重要监管制度。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常见风险因素,从企业“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轻视过程质量控制、质量管理意识落后和质量标准存在误区”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对风险的发现、预防和处置,达到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生产企业 质量管理 安全风险 分析

质量安全风险体系对大家来说不是一个新的词语,目前在医药业做的比较好,“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开始在食品行业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风险研判、风险处置等工作。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源于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

《纲要》提出要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包括加快质量法治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等。同时《纲要》尤其提出要建立健全我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强化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完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以及健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和国境卫生检疫疫情风险监控等措施,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由此可以看出《纲要》提出的“建立健全我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的一项重要监管制度。

笔者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多年,也接触了许多中小型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基本了解了大部分其生产经营过程,现结合自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就企业存在的常见共性风险因素予以落列,供广大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参考,如有不妥,请弃之。

1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质量管理在很多企业中未能得到高度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处于初期阶段。比如,有些生产企业对原材料无自检能力,只能靠供货方的“质检报告(单)”,至于原料是否与所附的“质检报告(单)”一致,根本无法核实。对于在委托第三方的做入厂验收公正检验,企业则认为耗时耗力,增加成本。从而造成产品合格率低反而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给最终自己的产品质量带来隐性风险。

2 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大家都知道,企业经营是为了创造利润的,但是有相当部分企业无检验室及检验人员(如小食品、小作坊式企业),有的企业虽然有检验室但不一定开展检验工作,不能保障所出厂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个别企业为了及时供货、满足客户,当“产品质量”与“产量”、“交货期”等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对存在瑕疵的、甚至不合格的产品随意放行(让步放行),可见对质量问题认识欠缺不是一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某些企业只是一句空话。企业主受自身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严重,只重眼前利益,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降低质量和利润下降的恶性循环。是直接造成产品质量风险的主要原因。

3 轻视过程质量控制

众所周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必然存在着波动。现代质量管理要求根据产品质量的波动规律,利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去研究、预测、推断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状况。当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并且能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时,则应使这种保证不出不合格品的能力继续下去。一旦这种保证质量的能力不能继续下去,则应尽早发现,及时调查,采取措施,使这种保证质量的能力继续下来,保持下去,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是过程控制)。

然而,在现实企业中,多数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还处于质量管理的初期阶段。不重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过程的稳定性,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对产品的检验和把关上。既没有意识到:质量检验只能剔除不合格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不是靠质量检验出的;也没有意识到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片面认为质量管理只要把好原材料的“进口关”与产品的“出口关”就可以了。不重视处理好过程质量控制与投入的成本费用和收益三者关系。这是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主观因素之一。

4 质量管理意识落后

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生产企业都设有企业内部检验室,配备了必要的检测设备,但很多设备使用率极低,大部分都处于“冬眠”状态。设备的购置就是为了发证考核和迎合监督检查的需要,一旦过关就束之高阁。很多企业暴露出一种思想:“产品每批都要自检,还要搞好各种记录,这些都是大企业的事情,不如将这些精力投入到生产一线见效快。”部分生产企业具有决策灵活机动,市场反应快的优势,但其负面效应就是由于缺乏约束,一味迎合市场,却忽视了内部质量管理。很多企业形式主义严重,比如,个别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目的是为了招标销售,提高知名度。然而,在质量管理工作中不按ISO9000标准执行,这就使之陷入“煮蛙效应”的负向陷阱。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质量管理关键点,都得不到很好的质量管理控制,既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失去了企业的诚信和把握市场的良机。这是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主观因素。

5 质量标准存在误区

大多企业认为:顾客需要就是标准,生产的产品再好,没有人购买也是废品。这一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的巨大影响力,但却混淆了市场需要和质量标准的概念。片面认为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就可以不执行产品标准,造成“有标不依,无标生产”的局面。一些生产企业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简单重复和模仿,缺乏创新。还有一些生产企业,采取买样拆解,“照葫芦画瓢”的方式组织生产,技术含量极低,受市场冲击极大。缺乏标准的自主创新。更有一些企业主对标准为何物都是一知半解,讲起标准执行情况更是不知所云,对无标生产也是不以为然。这是造成产品质量风险的客观原因。

作者简介:陈庆权(1977―),男,陕西商洛人,中专文化程度,助理工程师,1995年至今担任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业务副经理,主管公司质量管理工作,专业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企业质量管理;龙卫祥(1964―),男,陕西商洛人,大学文化程度,工程师,商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级干部,现为市质监局质量管理科科长,专业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企业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工作。

上一篇:医院供应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税收筹划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