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在媒介创意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8-14 12:14:21

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在媒介创意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可针对媒介创意课程本身具备的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解决存在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陈旧、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但对于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在媒介创意课程中的真实教学效果,需要相应的实践和调查来说明问题。

[关键词]奥斯本智力激励法 媒介创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20-02

媒介创意作为媒体策划与创意方向的核心课程,其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作为一门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媒介创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未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尝试和探讨,以期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自由思考法,由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率先在美国大范围推广应用,之后传入欧洲、亚洲等区域,并有许多演变和发展,成为创意技法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

本文就媒介创意课程本身的特点与教学过程中的困境,探析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在媒介创意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媒介创意课程的特点

从广义上讲,媒介是指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门类,媒介包含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既有以报纸、杂志、图书出版为代表的印刷媒介,也有以电视、广播、电影和音像制品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还有伴随技术的进步不断衍生的各类新兴媒介。

创意,作为名词,是指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作为动词,是指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创意”的概念:创意是思想、点子、立意、想象等新的思维成果,是创造新事物或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辩证思维能力。[1]

媒介创意,是指现代传媒面向市场需求和变化,在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策略和构思。[2]

媒介创意最早出现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视野源自中国传媒大学于2002年开设的新型专业——媒体创意专业。此专业一经推出,立马受到业界和学界的热烈追捧。媒介创意课程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一门热门课程,顺应了当今媒介产业大发展的潮流,抓住了创意时代大众传媒的本质,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典型特点。

(一)创造性

创,即创新、创作、创造、创立;意,即意识、观念、智慧、思维。创意是对传统的叛逆,是对常规的打破,是对自我的超越,是思维的碰撞,是智慧的对接,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

(二)实践性

媒介创意课程,主要介绍媒介创意的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媒介创意基础理论的学习,结合各种媒介创意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通过创意实训演练,切实提升学生在媒介创意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综合性

媒介创意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综合性上。媒介创意作为一种策略和构思,必然要求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这将涉及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系统科学、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

其次,媒介创意的综合性体现在其所涉及的媒介领域的综合性。媒介创意的要旨在于因势而变,不断推陈出新。媒介创意所主张的这种“变”体现在媒介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媒介创意成为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其涉及传媒运作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创意传播、创意经营和创意管理三大领域。其中,创意传播主要针对媒介传播的内容而言,创意经营侧重媒介宏观、外部和战略的谋划,创意管理侧重媒介微观、内部和战术的运作。

二、媒介创意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境

目前,媒介创意的课程地位与教学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学界与业界的热烈追捧以及学生的殷切期待,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未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对媒介创意课程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媒介创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最重要的问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媒介创意课程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没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使学生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的情景之中。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

教师通常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下已显陈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与媒介创意课程本身具有的创造性的特点相背离,没有办法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更不能满足媒介创意课程思考性较强的教学需要。

(二)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积极性不高

实践性是媒介创意课程最突出的特点。然而,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设置。这既违背了媒介创意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也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将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应用于媒介创意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奥斯本智力激励法一方面十分符合媒介创意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实践性的特点,能满足其思考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能很好适应媒体策划与创意方向以创新思维为核心,集艺术素养、传播智慧及经营管理策略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实施基本分为五步。第一步,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落实参与的人员、分工和整个智力激励会的任务;第二步,热身阶段,主要任务是静脑,目的是让与会者在正式开会前心思安静下来,尽快进入状态;第三步,明确问题阶段,主要任务是使每一位与会者都对会议要解决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第四步,自由畅想阶段,这是整个智力激励法的核心,也是创意性设想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鼓励每一位与会者大胆提出脑海里闪过的各种创意,并严格遵守自由畅想、延迟批判、结合改善、谋求数量四大原则;第五步,评价筛选阶段,可由专家完成,也可召集第二次智力激励会。

从上述理论依据和实施步骤我们可以看出,奥斯本智力激励法能够改变媒介创意课程目前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基础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伴随着以广告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奥斯本智力激励法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其应用在广告实务领域后大放异彩,并向课程教学领域不断推进,产生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领域,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即头脑风暴法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总体上把头脑风暴法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谭志敏、郭亮的《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注意要点》,于千千的《让学生的头脑卷起风暴——浅谈“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陈柏华的《论课程行动研究——兼论头脑风暴法和中立主席法》。另一类是在具体的专业、学科中头脑风暴法的应用研究,如李运萍的《头脑风暴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张慧琴、杨惠丽、郭平建的《“头脑风暴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陈明生的《头脑风暴法与多媒体手段在“金融学”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媒介创意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起步较晚,在其课程教学中应用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研究成果也不多,但是已有的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在其他专业、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能给媒介创意课程与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结合提供良好借鉴。

当然,对于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在媒介创意课程中的真实教学效果,需要相应的实践和调查来说明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媒介创意课程的课堂上进行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教学实践,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实施程序,从而达到对其深化理解和合理运用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初友,王国英编.TOP创意学经典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3.

[2] 陈勤著.媒体创意与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3] 贺寿昌著.创意学概论[M].金城出版社,2006.

[4] 金定海,郑欢编著.广告创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曾耀农著.现代媒体策划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 宫承波,闫玉刚著.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上一篇: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必要... 下一篇:独立学院中基于项目驱动的手机游戏课程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