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在合理的教材拿捏中不断养成

时间:2022-08-14 09:44:05

网络道德:在合理的教材拿捏中不断养成

[摘要] 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剖析了目前学生身上出现的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并用案例说明了只有深度挖掘教材,网络道德才能循序渐进地养成。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融入鲜活的事例,滋养网络道德意识;增加适度的拓展,建构网络道德知识;设置有效的平台,养成网络道德行为。

[关键词] 网络道德 深挖教材 养成

一、背景

1.缘起――一次失败的导入

曾经听过一节中学信息技术课,课题为《信息的》。课始,教师创设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这样一个情境:“你准备以何种方式投放个人简历更为简捷有效?”同时教师也给出了备选答案:“邮寄”、“电子邮件”、“网上”、“上门投放”。教师之所以要设置这样的导入情境,目的是引出本课“电子邮件”的教学,所以预设的最好的答案应该是“电子邮件”,而学生的选择的答案却大大出乎了我们的预料,“电子邮件”竟然位列最后。

2.思考――网络道德养成苍白,我们责无旁贷

是什么让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了信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个网络参与者应具有的网络道德的严重缺失,而每个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对此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观察当下的教材,可能是偏重一些知识,偏轻一些伦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基于长期的实践,我认为作为一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拿捏好我们现在的教材,重新设计,择机切入,让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不再苍白。

3.策略――深度挖掘教材,网络道德养成循序渐进

教材编写十分严谨,在关注信息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充分融入网络道德教育因素的。如江苏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确指出,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步骤

1.融入鲜活的事例,滋养网络道德意识

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而这一步就是网络道德意识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道德要反映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延伸,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折射。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托教材,并融入鲜活的生活事例。随着教学的推进,事例的剖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也会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

如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材主要阐明了“信息”、“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信息技术”五个内容。粗略地看,这些内容很难与网络道德意识挂起钩来,但细细琢磨,却可在“讨论坊”中做足文章的。“讨论坊”是这样叙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来帮助我们获取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多,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吗?”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我们往往只是点到为止,让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工具。这样的教学无疑丧失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给学生举了这样两个生活中的事例。第一个例子是:“前一阶段,我收到手机短信通知我在某个活动中被抽中了二等奖。”学生一听到这个消息,迫不及待举手发表意见:“这是假的”,“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人相信了它,反复汇款,损失了一大笔钱”。这时,我话锋一转:“你们觉得这个问题的错误关键在哪里呢?”学生义愤填膺,直指问题关键就在于发信息者没有道德,有严重的欺诈行为。我紧接着他们的议论告诉他们,任何信息工具的使用,必须要有一定道德伦理的约束,才能正确地发挥其作用。接着,我又举了第二个例子:“每次老师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时,总会在百度提问栏里提出问题,之后的不久,总有热心人给出我较为满意的答案。”听到这里,很多同学也纷纷表示自己的父母或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两个人不曾相识,却能互相帮助,这得益于正确使用网络这个信息工具。通过这两个亲近于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信息工具必须受化理道德的限制,网络这一信息工具也同样如此,只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2.增加适度的拓展,建构网络道德知识

反思目前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除了网络道德意识的淡薄外,最大的原因还在于网络道德知识的缺失。学生没有相应知识的储备,当然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是非判断,所谓只有“知法”才能“守法”。

如执教《遨游因特网》一课时,除了教材中介绍的一个“中国少年雏鹰网”知识外,还可以利用“讨论坊”适时给学生介绍各类网站的分类知识,我告诉学生,一般网站的信息可靠度是这样排列的:政府网站、企事业单位和机构专业网站、各类门户网站、各类论坛(BBS)讨论区、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等。学生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研究生活中常见的网站属于哪一类,它们的信息可靠度有多高。当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又抛出这一个的问题:“我们常听爸爸妈妈说,在“天涯社区”论坛上看到某个消息,这个“天涯社区”论坛是属于哪一个类型的网站?你如何看待这一类网站的信息?”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对这一知识点更加深入的认识,表示以后要学会辨别不同的网站,知道哪些网站的信息更可靠,也要选择信息可靠度较高的网站去参与各种网络行为。

无论是网站诚信度排列知识的拓展,还是图文版权知识的渗透,都是原有教材的有益补充。坚持这样的拓展,会使学生的网络道德知识日渐丰富,不再苍白。在网络实践中学生定能运用所学知识,来判断自己的网络行为,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网络参与者。

3.设置有效的平台,养成网络道德行为

网络道德知识要内化为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必须经过实践的环节。如《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要,在“探究园”里有这样一段叙述:“上网了解‘文明上网’的相关知识,说一说如何才能文明上网?”显然,这一题目如果只是口头作答没有实践总觉有些遗憾。为此,我和学生一起搭建了相关的主题网站,网站分三个版块:“文明上网知多少”、“优秀网站我推荐”、“文明上网大家谈”。三个版块分别呈现着这样的内容:“文明上网知多少”中主要是学生搜集、筛选的有关文明上网的相关条例和知识;“优秀网站我推荐”中主要呈列着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众多网站中辨识、整理的一些优秀网站;“文明上网大家谈”中则是大家畅所欲言,既谈了学习中的收获,也谈也实践后的体验。

无疑,这个网站搭建成为学生内化网络道德知识有有效途径,学生学会了搜集、整理有益信息,学会了辨别优秀网站,学会了文明参与讨论……这一课,将成为学生网络生涯的重要一课。

三、结语

经过“网络道德意识的滋生”、“网络道德知识的拓展”、“网络道德行为的养成”这三个环节,相信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将不断提升。不过,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持久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每一个年段的教学中,都要学会合理拿捏教材,有效落实网络道德教育,这会让每个孩子受益终身。

上一篇:刍议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释放心灵,将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