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资源提升初中生科学内驱力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14 07:21:48

巧用生活资源提升初中生科学内驱力的实践研究

摘要:基于部分初中生对科学主动学习内驱力逐步减弱和科学成绩下降的现象,本文探讨了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培养并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举措,以及将课内知识有效迁移到生活应用,拓展学生知识面与提升探究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的策略。同时,笔者还阐明了将生活资源结合科学教学的方法以及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力的意义,旨在揭示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内驱力;生活实例;教学资源;敏感事件;有效迁移

一、问题提出

1.教学现状

大部分初中生刚入学对科学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科学作业开始变得不像以前那么认真,答题错误率上升很快,课堂上也出现了耷拉着脑袋的现象。教师提问时,观察学生的眼神就会发现用心思考的人越来越少,敢举手发言的同学就更少,学科成绩也有所下降。笔者就这一现象在2015学年的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对本校的三个年级的同学展开抽样调查,每个年级随机调查2个班。调查结果如下:初一两个班学生72,喜欢科学64,占比88.9%;初二50人,喜欢人数23,占比46%,初三74人,喜欢26人,占比35.1%。可以看出部分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对科学课的越来越不喜欢。

由此可见:部分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对科学的学习内驱力正在逐步衰减。

同时,笔者又对初二全年级的本次期中成绩70分以下的78位同学展开问卷调查:

你喜欢上怎么样的科学课?(教室上课、实验室上课……)

经统计:喜欢实验室上课的63位,占比80.8%。

笔者咨询了本年级科学组的几位教师,发现这些同学中有部分同学的实验能力非常好,就是考试成绩不行。经了解他们的爱好很广泛:小制作、小修理、种花草等好多,参加航模社团的有lO位,小电工社团的有9位,其中航模社团获市比赛第6名的一位,县一、二、三等奖的有7位。

可见在成绩中下的学生中,有不少同学有较强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教师恰当合理引导肯定会有所收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去学科学的内驱力。我们的同学并没有失去对科学兴趣。只是我们有的老师缺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内驱力的技巧和途径而已。

2.情景启发――爱蹦出来的开水瓶塞

在寝室管理的时候,有位初一新生问我为什么他的开水瓶塞经常会蹦出来,而有的同学的不大会蹦出来?怎样才能不让塞子蹦出来,免得第二天变冷水。

这类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由此,笔者就想到为什么不能利用这种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为教学服务,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目的呢?于是,我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巧用生活资源提升学生科学内驱力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假设

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我们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学习,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科学知识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学习往往是迫于压力为家长而学,为老师而学,不懂得为自己而学。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知识的用途,没有真真切切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学生学习科学内驱力的唤醒和提升,能使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拓展学生知识面与提升探究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遇到事物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也能在生活实践中设计、应用实验探究,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提高。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二)启发创造性教学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人格。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中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关键在于保证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同时在理论知识指导下,使学生适应、懂得各种生活实际活动。

四、有效策略

(一)激活常见有效教学资源提升内驱力

常见有效教学资源指生活中常态化呈现,人们司空见惯的,和科学知识能紧密相结合的生活实例。寻找现实生活中同学多见的真实案例,结合科学学科教学,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内驱力。

案例一:学校的厕所冲水器引发的思考情景再现:

刚接手初二年级科学教学班,有几位平时比较调皮,学习又不太好的同学突然跑来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厕所里那个冲水的东西每隔一定的时间就冲水一次,而我家里的抽水马桶是要按一下才冲水一次”。这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不是一个没见过冲水箱结构和没学浮力知识的初中生能回答的问题。

我并没有马上直接的回答他,而是在班级里布置了这一思考与讨论。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同学说是有定时器的,有的同学说是有电动的,有的同学说是有人在管的,还有的同学说是有红外线感应的,因为有的公共厕所小便处,人走过去就会自动冲水……于是我说:“同学们说的都很有见解,请同学们去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仔细观察观察,三天后得出结论”。于是同学们的兴趣来了,好几个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认认真真的观察了冲水箱,寻找证据。

三天后,同学们把整理出来的结果进行汇报:①水箱里面应该没有定时器,通常见过的定时器,每用一回需要重新设定,没见过有人来设定过;②这个冲水器也不是电动的,因为在它周围找不到电源插座,也没有电线连接;③也不是有人管的,虽然有一个管理厕所卫生的大伯,可大伯不在的时候,照常冲水,应该属于无人管理的;④这个冲水器也不是红外线的,有时候人过去不冲水,没人的时候照样冲水,不是红外线的。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是水到快满的时候,自动冲下来的。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那第二、三个问}马上产生了,是什么原理控制着冲水箱自动冲水的?为什么要把冲水箱装那么高?这问题不是同学们马上能回答的,那我就专门为了这些知识讲了一堂课,最后告诉他们,这些全都是我们学的科学知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啊。

深入解读:

科学探究的起点是问题,能否有效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探究活动的成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案例中的教师把握了时机,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激活了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内驱力。

案例中同学们通过思考建立假设,通过对实地、实物的观察探究寻找证据,通过互动交流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把握了跟学生学科知识相关的教学素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究,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的方法,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同学们采用了分析法、排除法、综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有效的进行了探究活动。教师导出问题后,让学生去建立各种假设,鼓励同学们寻找各种证据,把同学们能做的都让同学们去做,同学们建立各种假设,在探究中构建了探究方法,培养了认真、仔细探究的的科学态度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教师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究的兴趣,激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内驱力。

(二)激活敏感事件教学资源提升内驱力

敏感事件教学资源是能易触发同学心理动机,同学能作出快速反应,并能持久记忆的能作为学科教学材料的事件。这类事件呈现概率比较低,但意义深刻,能持久作用于同学思维之中。

案例二:同学得了肾癌

情景再现:

我班上学期初有位贵州籍的借读生,是一位皮肤有点黝黑但比较帅气的男生李同学,在开学3天后就因肚子痛,我通知他家长接回去就诊,他家长带着他从当地县人民医院开始检查,一个星期后在浙医一院确诊为肾癌晚期,肝转移。他虽然经过医生的尽力医治,但最终于10月21日病逝。一个16岁的生命,就这样被癌魔无情的夺走了生命。同学们听到这个噩耗,都感到很难过,有好几个同学当场就流泪了。有的同学小声的念叨:“怎么会得癌症的?这么年轻,才16岁呀”。“是啊,才16岁,癌魔怎么就找上他了呢?”我说:“以前比较多的听说年纪大的人才可能会得癌症,现在癌症年轻化了,连我们的同学也找上了。有好几位同学与李同学从小学一起读书的,有没有关注过李同学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大家为了自己的身体,应该怎么去做?”于是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第四节非传染性疾病中的恶性肿瘤这一知识就被我这样把问题给提了出来。

接下来,同学们就开始回忆李同学平时的饮食习惯、运动状况等生活习惯,查找书本;借助电脑查找肿瘤相关知识,了解人体结构等。最后得出了几条关于李同学的信息:李同学非常喜欢吃腌鱼、腌肉,特别爱吃烧烤;平时不大爱运动,也不大喝水;从早上到学校后基本看不到李同学上厕所;李同学不爱洗澡,身上常有一股不同于汗臭的异味……几条关于恶性肿瘤的知识:恶性肿瘤一般分三期,早期基本没有什么症状,但生长很快,中期开始出现各种相关症状,晚期开始分裂脱落,会随血液、淋巴液进行转移;引起恶性肿瘤的原因很多,食物、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因素;发霉食品中的黄曲霉素、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熏烤食物中的苯并芘等都是比较强的致癌物质……最后我作了小结,肯定了同学们整理的信J息和知识,也强调了要强生健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等。

深入解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敏感事件,触发学生的心理动机,让学生探究知识,从而爱上科学。动机心理学认为,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求知欲就是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案例从身边同学身上发生的事例,触发为保护自己身体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因动机而学,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思维,自觉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案例结合了发生在同学身边的敏感事件用于知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体验到了要尊重科学知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就抓住了让学生去探究的内驱力。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让书本知识应用于科学探究,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学生这样对知识的学习绝不同于死记硬背,而是将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的额,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实用性知识。学生有兴趣、有目的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学习效果也非常的好,能把学到的知识很快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

(三)激活社会典型事件教学资源提升内驱力

社会典型事件教学资源是指在社会群体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能跟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相关事件。激活这类事件作为教学资源的对学生科学内驱力提升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意义很大。

这两则分别是来网络媒体关于艾滋病的蟮溃请同学们结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二课时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学习。这是课前我布置的探究任务。当我布置了这个任务后,班里同学一阵喧哗,甚至有些惊讶。艾滋病到底是怎么一种病?大学生为什么感染会越来越多……一系列问题被提了出来。同学们开始积极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关信息,得出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传染方式等,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预防艾滋病的方法。由艾滋病传染、预防知识顺理成章的把有效迁移到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顺利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以上三个案例分别来自于同学身边司空见惯的、同学敏感的、同学不接触社会典型的事件或物体。在师生的学习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很多,把握好了,就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内驱力。更加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体系有效迁移到生活实际应用中去,真切的让学生感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实实在在的去学习科学知识。

(四)有效迁移课内知识于实践应用提升内驱力

科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只有把只是应用于生活实际,才能体现这样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懂得:学习科学实实在在是有用的,从而真真从内心深处提升学习科学内驱力。

有效迁移1:

课间乒乓球活动,一个同学不小心把兵乓球踩了,球瘪了,但没破,同学就拿着瘪球找老师要了开水,把球放到开水中,慢慢的,乒乓球又起来。这是利用开水的热使兵乓球内气体体积膨胀,把瘪的地方重新涨胖,就是热胀冷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

有效迁移2:

美化教室活动后教室里有很多盆栽植物,以往一到放暑假就是个大难题,没人管理,没人浇水,等开学了,植物基本成标本了。我们聪明的同学,找来一些瓶瓶,灌满了水,用医疗输液管做成简易滴灌器,调节好流量。一个暑假过去了,植物依然好好的活的很好。这就是把课内相关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来了。

有效迁移3:

杀鱼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鱼胆,胆汁粘在鱼肉上味道苦涩难吃。光靠水是冲洗不掉的,把书本相关知识应用进来,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胆汁难溶于水,但能溶于白酒或黄酒,将酒涂抹上去,边用水冲鱼肉就不苦了。先让胆汁溶于酒,再用水冲洗掉,不就是溶解性知识有效迁移到生活中了吗?还可以用苏打粉或泡打粉涂抹上去去除苦味,这不就是因为鱼胆汁是酸性,苏打粉是碱性的,这就是中和反应知识在生活中的迁移应用啊!

生活中需要用到科学知识的地方很多很多,引导学生把书本上死板的、理论性的知识,有效迁移到看的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应用,使我们的学生正切感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学好科学知识能为生活带来无比的乐趣。从而极大程度上激活和提升力学习科学的内驱力。

五、研究成效

(一)学生的成长

笔者经常在课内通过各种事例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科学。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自主科学探究。学生正真体味到了学习科学是真实有用的,科学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很有趣的,师生关系也融洽了很多。我们黄同学感慨的说:“原来学科学课是这么有趣的啊!”学生也能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些探究实验了。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的内驱力被激活和提升了。

(二)教师的收获

通过实践研究,让我感觉到,要让学生学好科学,除了需要老师的精心备课、上课等常规教学活动外,还要从学生方面考虑,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想办法激活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我们的学生会自学,还乐学。能学能用,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会取得成功,由此也给我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指明了的方向。

六、结束语

生活中与科学只是相关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如果能够很好的加以发掘和利用,就能成橛行Ы萄ё试础T诳蒲Ы萄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去主动探究,激活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驱动力。现代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探究活动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成功的欣喜和乐趣,更要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我们老师需要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更好的学习科学。

通过研究,笔者觉得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更深入的探究和研讨。比如:如何提升学生对实验探究题答题能力;大背景下如何让科学课堂更加有趣高效;走班制背景下有效转化C层学生教学探讨等。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 下一篇: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