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14 05:53:16

浅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28-0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

吃透教材,通过目标引领内容。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都是照教参上照搬照抄。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一旦把教材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水到渠成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是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我们要探究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校园定向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

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体育教学过程是由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身体练习等各种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并无固定形式。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应根据课的不同任务、不同教材、不同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只限于一种手段的固定。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要能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堂结构应该是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从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出发。应该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结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向性、多变化的目标去安排,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目标才是有效的?即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在备课时,教师设定的目标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身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有用的体育知识技能。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真正高效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的。为此,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理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新课改倡导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新课程教学评价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并且还重视整个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发展。在评价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变化、重视学习整个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处理难题的本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本身在发展整个过程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班级课程授教从老师权威走向老师和学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定走向生成。

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若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就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就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轻松、自由。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表现为可行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动机。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可创设语言情境、音乐情境、竞争情境、合作情境、矛盾情境等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教学导向产生“共鸣”、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总之,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掌握新技能,树立新观念,科学地把握新体育课程标准,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思想。只有教师适应了实施新体育课标的要求,才能够科学地把握新体育课程标准,不断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新体育课标的实施也才会更加顺利,对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影响才会更加深刻。

上一篇:浅议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及其策略指导 下一篇:语文教师要学会在网络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