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注重“三效”

时间:2022-08-14 12:34:54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注重“三效”

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具有“有效”“实效”和“增效”的作用,那么这些问题的设计就不仅仅具有“输血”功能,更具有“造血”功能。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感染、熏陶,学生就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

1 提供思维的动力。教学中一个巧妙的问题,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 锻炼表达的能力。如在执教数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画面上哪些地方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请按照“我发现(

)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照(

)的规律排列的。”这样的句式完整地叙述。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却不简单,因为它不仅仅体现了数学中语言的规范训练,还有意识地在渗透一种思想,那就是有序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3 提供反馈的信息。问题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通过有效的问题引领,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如在执教《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针对文本纷纷做答.有说航天人积劳成疾的;有说神五上天的……学生们的答案虽都是围绕文章内容来说的,但却杂乱无章。面对学生零乱的答复,我仔细思索,终于顿悟,原来是自己的问题设计出了问题,过于笼统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伸缩性太强,学生很难把握。于是,我及时调整了这个问题,把问题变为: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便产生的飞离地球的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的现实的?尝试用箭头把经历的几个阶段清晰地表示出来.小小的改动,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了。

4 简化教学的环节。在我们听课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学生举手如林、发言争先恐后。一个学生提出意见后,马上有许多小手举起来,对之进行补充或评价。再次提出一个问题后,又是这样的一个重复,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一知识一文本”的周围.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在这样的课堂上,任何一个知识的获取,都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如果课堂能够重现这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不可能是平淡、平庸的。

二、转化过程的“实效”

教师预设的问题,是学生课前预习(或课上预习)的触摸点,是课上学习的聚焦点,是同伴互助的连接点。是课后复习的附着点。有了这些,学习有了路线图,在学习的路上就能避免太多的迷茫。问题设计的受益人还包括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隐藏在问题设计之中,可以实现教学目标问题化;重点问题重点问,难点问题有梯度地问,可以实现知识探究问题化。另外,知识落实与检测的问题化、拓展与提高的问题化、预习与复习的问题化,都将把教学过程引向高速路。

三、最终结果的“增效”

1 从数量上来说,问题多了,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如走马观花,在学生的心中只留下淡淡的一痕。因此,问题的整合,能使问题集中突破,给学生的心灵有力的撞击。如在执教《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怀特森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符合他的特点么?他的用意是什么?

(3)标画出“我”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你愿意做怀特森的学生吗?为什么?

在这个课例中,问题不多,却各有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于概括和分析能力,第二个问题着重于对人物的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于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第四个问题着重于情感体验能力。

2 从质量上说,使问题变得有价值。如在讲授《自然之道》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正是靠着这种自然之道,太平洋绿龟的种群得以世代繁衍,然而由于人类的无知致使成百上千的幼龟成了肉食鸟腹中的美食。惨剧发生后.太平洋绿龟家族向国际动物保护法庭提讼,要求法庭对旅行社的全体成员追究法律责任,人类应该对此事负责吗?如何看待人类在这件事情中的所作所为?”提示思考:A、请你以原告太平洋绿龟家族成员代表的身份陈述惨剧发生的经过。B、请你以被告旅行成员代表的身份陈诉自己的前后行为表现,这样教师就自觉卸下权威的面具,以宽容的态度打破教学的封闭和专断状态,提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气候和土壤,让学生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这对语言思维的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从过程上来说,旧问题的终结转换成新问题的产生。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如在讲《两小儿辩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应怎样解释早晨太阳大、中午太阳小这一现象呢?”让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有的做实验,有的向自然老师咨询,有的查找资料,有的上网搜索……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上一篇:好朋友的“叛变” 下一篇:发挥电化教学优势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