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实践特质视野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时间:2022-08-13 10:40:28

人类实践特质视野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目标。和谐文化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中,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体现。从人类实践特质及其价值取向中挖掘和谐文化的内涵,对于我们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理解文化大有帮助。由此出发,就可以找到建构和谐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和谐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理想和目标, 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它是对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反映。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漫漫征程中,一方面使外部世界发生着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实践创造中获得自由,在自由中完成新的创造,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和谐文化的基本定位。尽管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体现着人的实践创造目标所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进一步贯通与整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在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构建当代文化,这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和谐文化的实践定位

文化是人们实践创造的产物, 对文化的本质内涵的理解也将随着人们的实践进步而不断发展。和谐文化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更是在一个新的历史实践起点上, 对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功能的解读。

文化体现着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人们在实践劳动中,将自己的目的、意图、理想、激情,通过劳动工具转化为改造客体的物质力量,在被改造的客体对象中,人在观照着自己的精神创造,这种精神创造在不断实践和观照中,代代相传,得以延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人化, 文化哲学就是人的哲学。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认为,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 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动物不可能产生文化, 因为动物不存在一个有目的的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 更不存在一个自我观照和总结的过程。人通过劳动,创造了文化,获取了自由。“人的突出的特征,人的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因此,一种‘人的哲学’一定是这样一种哲学: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当然,这种解读有可能将对文化的理解泛化,因为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化, 历史上人们为谋生或其他目的所生产的东西比比皆是, 如是都冠以文化, 当然有些牵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来理解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在自由的关系和环境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铸造在客体中,才能使客体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反, 在一种扭曲和不自由的关系和环境中, 人是不可能有创造的前提的。卡西尔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 是这一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且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引渡出和谐文化的概念, 其哲学内蕴值得我们去深究。

在人类实践创造中所形成的和谐文化, 其定位有三:

(一)在多种文化样态的交汇中铸造进步的文化理想

现实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价值尺度, 但这绝不意味着和谐文化就是接受各种文化样式,不讲是非,不分善恶。事实上,和谐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贯通各种文化,使其相互吸收营养,构建面向全人类的进步的价值目标。如何去判定和谐文化的先进文化方向呢? 这当然就需要我们从唯物史观里去寻找答案。马克思主义对先进文化的认定, 有两个基本标准:

其一,看这种文化是否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的反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系统,其先进与否,可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也可能在就文化讲文化的话语语境中也说不清。这就要求放到时展的平台上, 放到生产方式的参照系上。如果能在根本上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 代表先进的制度伦理, 同时能动员和激活人民的精神意志向现代化目标迈进,这当然就是先进文化;反之,就是游离于时代与历史进步之外的文化样态。

其二,是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也是文化成果的受惠者。和谐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丰富人的知识结构、提升人的文化自觉意识、高扬人的文化品格方面有所作为。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 和谐文化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构建和谐文化、实现先进文化的过程。先进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它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着自身的目的与需求。在当代中国, 先进文化是以和谐文化的实践品格而出现的, 因为只有将先进文化价值渗透到我们当下的和谐文化建设中, 在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 积极探寻符合时代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因子,才能使之弘扬光大,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精神。这一历史选择, 就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有效融入到和谐文化的建构中。

(二)在和而不同、尊重多样的祥和氛围中构建

和谐文化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有一段对文化理解出现严重偏差的时候, 把充满创造性的文化精神理解为一种准军事的纪律刚性规范。任何一种有个性的文化样态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而大加讨伐, 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指向,也从根本上违背了中西文化的智慧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多样性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规律, 是各种文明形态得以发展的前提, 也是人类在社会文化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法则。孔子早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005 年9 月,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 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天下大同”是中国文化的理想,如何达到“天下大同”? 这就必须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中来逐步实现。当代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指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在相互汲取中不断丰富人类文化精神

文化体现着人类精神创造。这种精神品格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从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对世界文化的进步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一统天下,不可能天然地成为普世价值让其他民族文化去效仿。学习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双向互动过程。善于学习,善于吸收不同文化的积极价值并为我所用,这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把“和合”作为内在精神,在儒、道、佛的相互交流过程中,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能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正体现着中国文化善于学习、讲究和谐的优秀品格。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既是中国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的过程, 也是中西文化在一个新的平台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应对自身的文化认真研究,弘扬光大,同时也要避免文化浮躁和过度张扬,警惕以一种“愤青”的心态看待世界文化大势,要以平和的心态学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在当代世界文化交流中,有一种不平衡的状况,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有价值过度倾销之嫌。有材料显示,在当今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新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控制的;美国的电影、电视作品生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6.7%,但电影流通量却占了世界市场的50%以上,电视作品的比重更是超过了70%。这种文化话语权的不平衡,可能会带来某种文化价值的过度放大,而使得文化的相互学习格局出现失衡。为此,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倡导中国“和合”文化,由和达礼,高高弘扬世界文化之“礼”。这种“礼”就是一种有序的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合作规范。

二、在贯通整合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是将不同的文化样态进行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文化相加,也不是一种文化样态吃掉另一种文化样态, 而是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明确文化的民族特殊性和世界一般性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为参照系,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根本标尺,守正创新,融会贯通,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先进文化价值体系。

(一)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历史功能

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表现形态。中华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的实践历史的反映,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综合反映。

其一,凝聚力是中华文化根之所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愈挫愈坚,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一种打不烂、摧不垮的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既是本民族的人从理性上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科学合理性,更从情感上认同这一文化,愿意为本民族的文化理想而奋斗。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的背景基础上,中华民族在共同的实践交往中,形成了共同文化的价值理念, 这种价值理念已经渗透到民族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一旦触发了人们文化心理的这根神经, 就必然会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就会唤起人们的民族忧患感,强化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其二,历史传承为中华文化厚重之所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历史事件总是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具体的, 但人们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思想提炼和文化概括,形成的一个民族文化走向,却是在历史中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文化体现着人的激情、理想和智慧的表达,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中华文化的大气磅礴,正是中国一代代人的精神追求的历史描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实践和奋斗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在历经曲折磨难中得以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面对任何风险和困难,只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其三,善于转换为中华文化智慧之所在。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能成为中华民族应对各种考验的精神航标, 就是因为中华文化能够善于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 并将这些文化成果转换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 不断充实完善本民族的母文化。中国有56 个民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大平台上, 不断实现内部语言、价值、表达方式相转换的结果,这种转换使得中华文化更加充实,更有活力。同样对待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也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吸取其长处的过程中,通过文化转换,构建民族文化的襟、大手笔。

(二)进一步厘清世界文化的基本定位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一花盛开不是春,世界文化的春天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之花的竞相开放。相对世界文化而言,文化的世界性具有以下的特点:

其一,普适性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基础。相对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言,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所组成的。世界文化在各种文化交往过程中,必然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些共同的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共同财富。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共同面临着环境问题、共同发展的问题、反恐问题等等。当然,世界文化的普适性绝不是指它已经包含着人类文化的绝对标准, 这种普适性也并不能简单照搬某个概念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中,并强行要求所有民族都按照这种文化价值去实践。世界文化的普适性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整体。

其二,共生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联系的缘由。世界文化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有机体。在这个文化系统中,每种文化形态都有鲜活的生命,而且各种文化形态都是根根相连,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文化生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用一种文化去占领甚至消灭另一种文化,只能带来世界文化的大灾难。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必然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必然会与整个世界的文化进步紧密相连。

其三,对话性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的条件。世界文化包含着不同文化的对话性。应当承认,不同的文化形态有不同的价值追求, 尽管世界文化的普适性可以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但文化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 各种文化之所以能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得到延续,就是世界文化有一种自我调节功能,它能为各种文化提供对话的渠道, 能够促使不同文化通过对话形成和谐文化的状态。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构建具有活力的和谐文化

如何整合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从和谐文化走向和谐世界,走向和谐的世界文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以下几个文化问题的认识:

其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要清醒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内容和当代价值, 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文化自觉是一种对世界文化格局的总体性认识,是一种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总体性把握。面对全球化过程中世界文化的交往, 我们需要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弘扬什么,反对什么,如何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等等,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才能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和谐文化的提出,也正是我们文化自觉的一个最显著的表现。

其二,面对不同的文化形态,树立正确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必然是开放的,可以为人类所共享的,也是应当得到全世界所尊重的。要构建和谐文化,我们首先要有宽广的视野,有包容的胸怀,善于发现并吸取不同文化的长处。文化一旦封闭,其创造性精神魅力就会失去。因此,在文化问题上,既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人为地分出文化的优劣,以某种文化形态独尊,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拒绝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

其三,建立文化对话机制,使世界文化在共生共荣中得到新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要在全世界构建和谐文化, 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框架中得到繁荣发展, 就必须建立科学平等的对话机制。特别要注意具体分析不同文化的特性和功能,立足于现代化,立足于未来,既要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本事实,也要具体分析不同的文化形态在现代化大潮面前,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挖掘,有哪些需要调整,有哪些需要扬弃等等。文化的对话机制是具体、平等、现实的,其目的就是不断优化世界文化的结构, 提升人类文化的品质,使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得到新的交融,使人类文化创造细胞得到新的激活。(作者为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上一篇:微言 第4期 下一篇: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