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2-08-13 10:19:05

小班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特定角色的扮演来反映或想象社会现实生活,获得独特的社会生活体验。可由于年龄的限制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需要教师的从旁协助与指导。起初在对幼儿游戏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由于介入时机不当、策略不适宜,而打断幼儿的游戏、破坏幼儿的游戏氛围,教师的主导性太强。发现问题以后,我们对此进行了研讨,认为:游戏的指导应该渗透并贯穿游戏的始终,应该体现在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实施有效的观察、寻找合理的参与契机、引导幼儿讨论分享并提升幼儿经验等方面。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应该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实施有效的指导呢?经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学习以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在角色游戏的指导中注重了以下的策略。

一、场地规划――合理布局,满足游戏需要

游戏区角的合理、巧妙安排既可以体现班级游戏的特点,也可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在我们的游戏环境布局上,注重了不仅要为幼儿设计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游戏场地,同时也要适当提供隐蔽的空间,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在开放的场地中有适当的封闭空间,有助于明确区域之间的界限,体现动静结合的环境布局。静态的区域就是指那些相对稳定的区域,它一般都固定在活动室的某个地方,不会经常变动。例如,娃娃家、菜场等。但如果活动室里的游戏场地安排都固定不变,就会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往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些动态的区域出现。动态的区域(如公共汽车)以及流动的玩具材料(如婴儿车、小推车、私家车)的提供可以促使幼儿与其他区域的游戏情节之间、幼儿之间发生互动。动静交替的环境布局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也体现了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二、标志制约――形成自律,增强角色意识

标志是我们幼儿游戏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为什么要使用标记?我们都明白标记可以让孩子形成自律,增强角色意识。标记一般有实物标志、图形标志、角色标志等,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标志的暗示而行动。在我们的游戏中,充分利用了图示标志和角色标记。图示标记一般用来标示游戏中玩具材料的摆放顺序、人员数量的控制、玩具的配对归放以及角色的选择等。利用各种各样的幼儿常见的、具体形象的图示标志,可以减少幼儿之间或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幼儿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而角色标志可以用来帮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更好地进行角色之间的分工和互动,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三、材料提供――逐步丰富,促进游戏发展

材料在幼儿的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在游戏时常常会受到材料自身功能的制约。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单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他们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投放前应根据班内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而定,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利用废旧物品或半成品,可以更好地解决幼儿因成品玩具不足而妨碍游戏顺利开展的问题。对此,我们每个班都有一个百宝箱,孩子们可以在百宝箱中找到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利用“替代材料”发展幼儿游戏情节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非常有效。

四、语言指导――形式多样,丰富游戏内容

语言指导,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也是最普遍的策略。可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说的话不管用,孩子不听你的指挥了?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运用的“指令式”“强制性”的话语太多,时间一长,孩子不愿意接受你这样的话语。虽然是小班的孩子,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提示、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当然鼓励性的话语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如“小吃店店”游戏,点心制作多了,我们就用推销员的身份建议老板把糕点送到商店出售。有时,也可以启发提示孩子将各个主题游戏互相联系,以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使游戏进行得更加生动活泼。如,提醒点心店的招待员等去医院检查身体,建议将多的糕点送给娃娃家品尝等。形式多样的话语再结合游戏情节,既丰富了游戏内容,也拉近了我们师幼之间的关系。

五、介入游戏――参与互动,提升游戏水平

介入游戏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参与幼儿游戏,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平行式介入可以为幼儿提供榜样,起示范作用,从而达到指导的目的;交叉式介入则通过与幼儿的互动,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例如从娃娃家游戏中可以生成很多的游戏情节,可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想l展新的游戏情节,可显得不知所措。这时我们教师就利用平行式介入的方法,在旁边的娃娃家中玩相同的游戏情节,以给幼儿示范。而在玩“小吃店”游戏中,则采用交叉式介入的方法担任老板,给幼儿示范如何管理整个店的工作。总之,我们通过加人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后,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角色扮演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以便指导游戏开展,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

六、讨论建构――整合梳理。形成游戏新经验

幼儿在游戏中都以自己的经验反映着对人对事的理解,每个幼儿反映的角度不同,每个幼儿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和方法也不同。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游戏中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但他们意识不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通过引导幼儿讨论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学会发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习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帮助幼儿在对话、讨论中,使自己获得的零散经验系统化,在相互学习中建构新知识。对一个问题不仅让他们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这不仅可以引导幼儿抒发游戏中的情绪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在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有许多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让他们说一说这样不仅能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实际能力。如果我们不注意引导幼儿整理和提升这些可贵的经验,幼儿就无法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幼儿是角色游戏的主人,我们应正确扮演好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关注幼儿的游戏,用好我们的指导策略,让幼儿愉快地、创造性地玩,玩出快乐,玩出自我,玩出精彩!

上一篇:变“嚼蜡”为“美味” 下一篇:体谅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