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的特点及其影响

时间:2022-08-13 10:07:41

动画片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03-02

一、概念界定

动画的定义首度被广泛认可是在1950年,由加拿大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提出:“动画,是基于人的视觉原理而创建出的运动图像,人的视觉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快速观看一系列相关联的静止画面时,就会把这些画面感觉成连续的动作,动画是针对暗藏于画面之间的空隙加以操控的艺术。”然而当今世界各动画节在选片时界定动画的范畴所使用的区分动画和其他类型的视频的标准,是根据国际动画组织(ASIFA)在1980年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会议中,对动画(Animation)一词所下的定义:“动画是指除真实动作或方法外,使用各种技术创作活动影像,亦即是以人工的方式创造动态影像。”

动画片则被认为是美术片的一种,亦称“卡通(cartoon)”,是将一张一张绘画逐格拍摄而成,人物造型一般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它既能表现现实事物,又能表现幻想虚构的事物。王泉、杨泠(2003)认为动画片是指面向大多数观众、进入主流市场的商业片,包括在电影院放映的动画电影长片和在电视上连续播映的系列动画片,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动画片进行定义。

动画片最普遍的定义来自于它的制作方法。动画(Animation),又叫动漫,英语中也称为卡通(Cartoon film),即活动漫画,是以图画表现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和作者构思的影片,它是美术电影中最基本的形式,采用逐格摄影(又称定格摄影)的方法,将一系列相互之间只有细微变化而动作连续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电视动画则摄录在磁带上),然后以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来,连续放映时,由于视觉残像原理能获得形象活动自如的艺术效果,充分发挥了真人实物所难以表达的夸张和幻想。在我国,动画片又叫作美术片,可分为包括水墨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等。

《世界艺术百科全书》对动画片的解释是:英语称为“卡通”(Cartoon),含义是活动漫画。是以图画表现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和作者构思的影片,美术电影中最基本的形式。它采用“逐格摄影”(又称“定格摄影”)的方法,将一系列互相之间只有细微变化而动作连续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电视动画片则摄录在磁带上),然后以每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放映出来,能获得形象自如的艺术效果。

辞海这样解释“动画影片”:用图画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曾沿称卡通片。摄制时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把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图画,依次一张一张的拍摄下来,连续播放时,就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

二、相关研究

(一)动画片的特点

研究者朱俊莹(2005)指出动画片重要的特征有两点:①它们的影像是用电影胶片或录影带以逐格记录的方式制作出来的。②这些影像的“动作”是幻觉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原本就存在,再被摄影机记录下来的。这种幻觉就是“视觉暂留”现象。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所以当投影机以每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投射在银幕上,或录像机以每秒三十格的扫描方式在电视荧光屏上呈现影像时,它会把每格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从而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所以动画并非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在动画片的制作中,研究物体怎样运动(包括他们运动的轨迹、方向,以及所需的时间)的意义,远大于对单张画面安排的考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动画和漫画的重大差别。

(二)动画片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认为,动画片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①开发孩子的想象力。②培养孩子的幽默感。③带给孩子快乐。 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⑤净化儿童的心灵。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动画片也不例外,既有它的积极意义,也有其不良影响。不良影响表现在:

①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特别是年龄小的儿童几乎没有区分能力,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甚了解,因此经常发生一些悲剧。

②长时间收看动画片,相对就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失去了很多与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

③长时间看动画片,对儿童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既然动画片对儿童心理生理有这么大的影响,家长的正确引导就变得非常关键。如何为孩子选择好的动画片?怎样的动画片是好的动画片?专家认为,好的动画片应该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健康的动画片以其形象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独特魅力,带给孩子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发展。

动画片对儿童发展不利的一面表现为:①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②对儿童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③如不加以正确的选择和引导, 将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少研究表明,动画片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独特的积极意义。白兴娣(2001)认为动画片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工具。陈璐(2002)认为动画片可以发挥对幼儿言语教育的最佳效应。吴振东(2002)认为电视美术片可以增强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倾听能力和习惯、丰富幼儿各种不同语言风格的感性认识。作为宣扬向善的人性美的儿童电视美术片,因其来源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又蕴含着积极的思想情感,可以使幼儿得到情绪上的放松,对幼儿积极的社会情感的体验有积极作用。

动画片也能给幼儿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画片鼓励暴力行为”上。任频捷(2002)对8-15岁的儿童做过一个研究。他认为:①犯罪比率的升高与暴力性动画片播放比率的升高呈现正相关性;②男孩子喜欢模仿动画人物的暴力动作,易造成游戏间危险因素增加。刘文颖(2009)认为过多收看动画片也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消极影响:影响儿童健康;沉迷动画片使儿童阅读困难;动画片直观形象性特点使儿童左脑功能受削弱。

王淑宁(2008)认为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有:首先,动画片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了解社会并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次,许多动画片中都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动画片在促进儿童语言学习,丰富词汇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如陈华锋、彭聃龄(1995)研究了学前儿童从动画片中伴随学习单词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观看有字幕的动画片,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词的形音联系和形义联系。也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动画片丰富多样的内容能够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有利于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

但是,动画片在儿童的社会认知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研究发现,虽然动画片中的事实来源于生活,但总是生活经验的夸大,由于儿童受理解力和经验所限,会使儿童错误的理解信息。

马晓红(2008)认为动画片在德育上对人的影响有:①德育的标准超越了社会发展水平,回避了正常人性的需要。②动画角色塑造的刻板化误导了德育对象对不良内容的接收和内化。性别角色刻板;角色功能定型;角色人格定位。

仲伟玉在《影视教育》中指出动画片对青少年美育的影响有:①动画片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②动画片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审美情感。③动画片能促进青少年想象力的发晨。

(三)如何看待动画片

动画片既然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那如何让孩子从动画片中得到积极的影响, 避免减少不良影响, 这是我们做家长最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专家认为, 好的动画片应该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 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健康的动画片以其形象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独特魅力, 带给孩子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 使他们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并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首先, 家长要对孩子观看的动画片进行筛选。其次, 家长要适当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家长有空时可以陪孩子看看动画片, 给他解释其中的一些情节, 以增长孩子的知识。另外, 在孩子看完动画片后, 可以有意识的让他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使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徐寒.世界艺术百科全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四卷第30页.

[2]《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536页.

[3]黄术村.现代动画艺术创意与技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6―9.

(二)期刊

[1]汪少明,方拥军.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当代动画片的特征综说,2008.

[2]薛梅.上海大学学报刍议[J].当前我国动画业面临的竞争新态势,2005(3).

[3]肖伟,宗传玉.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 浅谈动画片对儿童成长的影响,2008(1).

[4]郑德梅,赵婷.传播务实[J].动画片的审美特性与儿童心理,2009(3).

[5]张静,徐婿英.想象力、泛灵论及其它――浅谈动画片[J].中国电视,1999(9).

[6]高梅.电视是我们的好伙伴[J].少年儿重研究,2004(2).

[7]白兴娣.利用动画片进行语言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2001.

[8]张华锋,彭聃龄.幼儿从电视中学习单词――一项伴随学习的研究[J].心理学,1995.

[9]王蕾,漆新贵.论电视对儿童语言和阅读技能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

[10]马晓红.国产动画片德育价值的实现障碍[J].教育学术月刊术月刊,2008(7).

上一篇:技工院校实习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的误区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