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博物馆藏先秦青铜农具

时间:2022-08-13 10:05:02

岐山县博物馆藏先秦青铜农具

岐山县位于关中西部,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水源充足,树木茂盛,适合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离不开生产工具,3000多年前先民便在这块土地上改进农具,发展农业。近年岐山县博物馆征集到一些先秦青铜农具,现选介几件。

一、西周铜锄

一组4件形制基本相同。锄身呈平板形,有刃,上端有肩,实心圆銎(qióng)。铜锄(甲)通长23.3厘米,宽12厘米,厚1.65厘米,重3.05公斤(图1)。铜锄(乙)通长21厘米,宽11.8厘米,厚1.2厘米,重2.75公斤(图2)。铜锄(丙)通长19.1厘米,宽11.3厘米,厚1.35厘米,重2.2公斤(图3)。铜锄(丁)通长20.2厘米,宽11.8厘米,厚1.45厘米,重2.6公斤(图4)。以上4件铜锄,时代均为西周。据交献人回忆,该组铜锄是在眉县马家镇附近收购废旧金属时购得(其地曾多次出土过西周重要青铜器)。据现有考古资料,西周青铜锄发现只有5件。辽宁宁城县南山根石椁墓中发现的铜锄,器形较小,刃宽4.7厘米。与此不同的是辽宁宁城县南山根石椁墓出土的铜锄铸有31厘米的铜柄,柄上有菱形纹饰。而岐山县博物馆征集到的这4件铜锄器形都较大,器体厚重,通体无纹饰,未见有明显使用痕迹,均为实心圆銎。据此,我们认为该组铜锄为试铸阶段的半成品。这组铜锄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二、秦铜铧、铜逼土

铜铧长33.7厘米,宽47厘米,高10.4厘米,重6.35公斤。铧面呈等腰三角形,下部呈三角形平板,铧面凸起一条直脊,脊向两翼呈斜面行,铧銎呈三角形,铧锋圆钝,铧面有一裂缝,铧底部有一小洞(图5)。

铜逼土长49厘米,宽22厘米,重3公斤。逼土正面稍内凹,背部鼓起,有中脊,并有3个鼻钮,钮呈三角形分布(图6)。

铜铧、铜逼土经鉴定为秦代农具,属国家一级文物。该组农具出土于岐山县蒲村镇黄家庄,共出土4件,为二铧二逼土,形制、规格相同,现一铧一逼土已调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该组农具设计合理,制作精良,形体厚重,非人力所能使用,须使用畜力方可耕作。

以上农具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青铜农具的发展史与耕作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责编 一 粟

上一篇:先生玉器知识问答(七) 下一篇:赏石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