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发展述略

时间:2022-08-13 09:55:03

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发展述略

摘 要:以湖南地方民间音乐为素材的改编钢琴作品,将我国传统音乐中乐音的带腔性、音调的五声性、织体的单声性等典型特征融于其中,作品旋律充满了浓郁的湖南地方民族音乐风格。研究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有利于继承与保护湖南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改编钢琴作品;湖湘文化;钢琴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79-02

中国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是将西方作曲技法与我国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机结合,在作曲家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创作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性音乐特征的改编钢琴作品。湖南作为古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地区,其独特的地域性民间音乐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最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王建中的《浏阳河》、奚其明的《湖南花鼓》及谭盾的《看戏》等为代表的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在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结合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特征。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根据创作的时间,大致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末)

上海音乐学院葛顺中先生,创作了中国最早的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葛顺中先生以湖南花鼓戏为素材,创作了钢琴组曲《刘海砍樵》。该作品于1956年参演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并于1959年入选上海音乐学院教材并出版单行本。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分别为《清晨砍樵》、《胡秀英》和《成姻》。第一乐章《清晨砍樵》开始部分慢板,音乐较安静且明朗的缓缓奏出,中间部分变为行板,流畅的旋律具有一定的歌唱性,描写了樵夫刘海清晨上山砍柴的情景;第二乐章《胡秀英》的旋律较为活泼,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的刻画出一个纯洁善良的村姑胡秀英的人物形象,并主要描写了她与刘海以湖南花鼓戏对歌的情景;第三乐章《成姻》旋律欢快高兴,描写了两人的纯真爱情最后成婚的喜悦心情。各乐章均为羽调式,以原戏曲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采用变奏曲式、多主题七部回旋曲式和自由曲式等曲式结构,对原戏曲旋律进行改编创作,勾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

《湖南花鼓》,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奚其明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首极富湖南民间音调色彩的钢琴改编作品。该作品以湖南花鼓戏《丫环调》及《刘海砍樵》的旋律为素材,采用民间歌舞的锣鼓节奏,形象的描绘出锣鼓喧天的欢快场景和“青年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①。该作品在运用五声性纵合化和弦的同时,大量运用平行四五度进行和附加音和弦,并结合羽调式加调式变音的特点,将小二度音程引入和弦,使和弦形成含有小二度、增四度音程的独特结构。这些和弦与五声性纵合化和弦相互连接、交替运用,既适合旋律的旋法特点,又打破了五声性纵合化和弦的单一性,突破了欧洲传统调和声的规范,显露出现代和声的因素。其独特的创作技法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浏阳河》二首,由作曲家王建中和储望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分别改编创作而成。这两首改编钢琴作品均取材于同名歌曲《浏阳河》。该歌曲由朱立奇、唐璧光曲,徐叔华词,曲调源于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中《秋生送瓜》唱段。民族音乐理论家江民先生认为“中国民歌曲式结构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平叙、对应、起承转合、分合、起平落、层递、循环等七种”。湖南民歌作为我国民歌中的一个地方性民歌,湖南花鼓戏由湖南民歌其衍生发展变化而来,均具有这几种曲式结构特征。歌曲《浏阳河》曲式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起”句由呼唤性音调开始,“承”句紧随其后,波浪式旋律线象征着浏阳河水缓缓起伏,“转”句话锋一转,自然的景观转向了人文地域,最终音乐在“合”句这里让主题里的情感得到张扬。两首同名改编钢琴作品在兼顾到原主题旋律的民族五声调式特点的同时,将湖南地方音乐素材与西方作曲技法有机结合,形象的描绘出蜿蜒流淌的浏阳河自然风光以及湖南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均已成为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中的典范。

纵观这一时期的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其创作素材据均来源于湖南花鼓戏这一具有浓郁湖南民间音乐特征的地方戏曲曲种。受当时社会环境、通讯不发达等现实因素影响,作曲家大多采用湖南花鼓戏中较为知名的代表曲目进行改编创作。除了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具有湖南地方音乐特征的“润腔”因素外,为了适应中国民族调式的特点,作曲家以调式风格的特质作为和声风格的依据,以此来改造西方传统和声手法,使和弦变得更丰富复杂,淡化西洋和声的功能性,形成民族色彩浓厚的和声风格。

二、改革开放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看戏》,由湖南籍作曲家谭盾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其音乐素材源于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作者在运用西方后现代主义作曲技法的同时,有机的结合湖南本土音乐素材,如曲调旋律、乐器音色、锣鼓节奏等元素,以“音画”的形式,形象的描绘出观看湖南花鼓戏的情景,展示出一幅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画卷。

钢琴组曲《忆》,由谭盾创作于1978年。作曲家以湘楚文化为背景,从湖南秀丽的山水风景和浓郁的风土人情中获取创作灵感,将湖南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息。该组曲由八首音乐形象突出的精致小品组成,各乐章的标题分别是《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古葬》、《荒野》、《云》和《欢》。其中《逗》、《听妈妈讲故事》是作曲家根据儿时所熟悉的民谣创作完成;《山歌》的旋律及结构特征充分借鉴了湖南湖北地区流行的五句子山歌;《欢》则在原有湖南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吸收了民间锣鼓乐的因素。

《刘海砍樵》,由储望华创作于1986年并在1999年重新订正,根据同名湖南长沙花鼓戏改编,全曲为三部曲式结构。储望华在这首钢琴改编作品中以湖南花鼓戏伴奏乐器及人声的音色为素材,采用同名半音小二度叠置的音型表现花鼓调音乐中微升徵音的音乐特征,运用大量的前倚音装饰音模仿花鼓戏的润腔效果,使用非同名半音大小二度叠置音型、加音和弦、七和弦和九和弦等表现湖南花鼓戏音调中“直上直下、音程大跳”的语言特色。整首作品,旋律朴素优美且活泼开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花鼓戏的神韵。

这一时期的其他湖南民歌改编钢琴作品,如徐新圃改编的通俗钢琴曲《采槟榔》、龚耀年改编的儿童钢琴小品《桔树开花》、《摇橹》、《溜溜歌》和《小拜年》等。这些改编钢琴作品从旋律、结构及节奏等方面均表现出湖南地区民间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纵观这一时期的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其创作素材据来源于湖南花鼓戏和湖南地方民歌两个方面。湖南地区境内丘陵和山地分布广泛,民歌艺术多以山歌为主。山歌有着很强的即兴性,音调悠长、嘹亮,曲调优美自然,具有无任何修饰且自由抒感的特点。以谭盾为代表的湖南籍作曲家,根据湖南民间音乐唱腔语调及方言发音的特点,结合钢琴的音色及演奏技法,在作品中适当的加入颤音、倚音等装饰音用以突出湖南民间音乐的民族性润腔色彩。从谭盾钢琴组曲《忆》中的《山歌》可以看出,该作品以湘西苗族“高腔”为素材,基本保持了湖南山歌的音调原貌特点。其中第七小节采用长时值的颤音用以模仿湘西山歌中唱腔的自由性和即兴性,自然形象且明快优美,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音乐特征。(见谱例)

三、结语

纵观各个时期的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不难看出,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作为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线性旋律中对唱腔及器乐音效等润腔因素的模拟,在改编作品的创作素材来源、旋法特征、曲式结构的继承与创新、民族化和声的运用等方面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在科学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应以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为己任,创作具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的钢琴改编作品,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大繁荣及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大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为《湖南民歌改编钢琴作品分析》,项目编号为12C0718。

注释:

①韩林申.高钢琴基础教程4[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上一篇:论黄宾虹的笔墨精神 下一篇: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善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