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公平吗?

时间:2022-08-13 09:03:42

当前,小学升初中采取的微机派位升学方式,表面上公平、平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个性、性格、习惯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业基础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动机、追求和目标是有差异的。把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纳入一个集体,编为一个整体,能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组织教学吗?

对于基础差异,你是面向基础好的,还是基础差的?面向基础差的(一般是少数),牺牲基础好的(大多数),你认为公平吗?孟子有言,“无以小害大”啊!不过这里借用孟子的这句话并不一定妥帖,我只是想让人们着重思考一下大小的轻与重、缓与急、利与弊。面向基础好的(大多数),牺牲基础差的(少数),人们便指责你忽视弱势群体,不公平,不符合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精神。

其实,树人犹如树苗。如果把学生当做一棵一棵“树苗”,不管粗细大小,既不分类又不归类,就把它们机械地分配到各个学校去栽培,其成活率即成才率也就难以预料了。因为每个学校都有适宜栽种和生长的树种。只有树苗或树种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或位置,它们才会茁壮成长。若土地过肥,它就会营养过剩;若土地过贫,它就会营养不足或不良。这是常识,也是极简单的道理。在美国,为了迎合或满足社会及某些人的需要,人们是反对中学筛选的。不过,这在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那里并没有得到肯定,而是遭到了批评。他认为,这种民主是一种绝对数量平等的民主,而不是建立在个人差异基础上的相对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对民主的滥用,而且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水平和质量。他说:“难道在勤奋、才能、理解力基础上选择并分配学生以使其智力得到更充分发展不是民主吗?当然是。”由此,我们今天的这种做法是否也要改善呢?

对于能力差异,你是保护强的,大力发展好的,还是把精力用在弱者的转化、改变和提升上?老师可能有全面兼顾的想法,但老师的精力能承受得了吗?哈佛大学校长埃里奥特在选修制遭到非议时曾明确指出:“我必须声明,无论哪一级教育机构的政策,都不是为最差的那部分学生而定;大学应该尽量去满足其最出色的学生的要求,对差生的照顾应以不影响优等生的利益为限。通过限制精英而鼓励肤浅的必修制,照顾了平庸者却牺牲了精英。而自由选修制在给予年轻才俊充分发展空间的同时,并不会牺牲弱者的利益。”当然,中学不同于大学,但有一点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强者更强,弱者变强,不能保弱失强啊!这种表面上的平等,会不会在无形中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平等、公平和权利?这种公平、平等,是不是就像美国学者马科斯・拉斐尔特所说的鼓励“平庸风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才,要强者更强,弱者变强,优者更优,劣者转优,好者更好,差者变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曾任卫生教育福利部部长的约翰・加德纳提出的教育口号就是“学生优秀”。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面对苏联的发展时曾号召:“现在,大学里的年轻人必须为应对洲际导弹做好准备。”于是联邦政府启动了“倾力指导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去努力学数学和科学”的行动。今天所谓平等、公平的微机派位,给人的感觉好像更公平了。然而,这是与人才培养相违背的,也是与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不协调的。

20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辍学留级问题严重,尽管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管学生个性特征、学业基础和能力差异等机械地分校和编班。英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曾一度在中小学实施按能力分校分班的制度,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些经验于我们是否有益?是否可以借鉴?其实,这方面的理论指导离我们并不遥远,如美国学者加涅关于学习分类、学习的层次性等理论就离我们不遥远。

我们如何才能使之更科学和合理呢?笔者认为,第一,我们的学校类型要多样化,以满足各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第二,学生基础与能力评估、道德行为表现及个性分类和特长归类,实行分类指导录取。采用这些方式,一方面,需要有坚实的儿童理论研究作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有客观科学公正的可操作程序。

(本文摘编自为先在线徐超富的个人空间,博客地址bbs.省略/forum/home.php?mod=space&uid=16066&do=blog&quickforward=1&id=3343)

上一篇:跳出三个“中心”,提升英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只有一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