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8-13 08:08:39

边疆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本文用随机取样法,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5个专业363名高职生从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环保行为三个方面进行环境意识问卷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环境知识薄弱 、环境认识水平总体偏低、环保行为亟待提高;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环保行为与生源地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与环保行为没有一定的关联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 环境意识 调查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生成了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环境意识的高低将对我国环境、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环境保护是环境意识的体现。

为了对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真实环境意识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笔者结合环境相关知识及在校园所见到的一些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现象自编问卷开展了本次调查。

一、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问卷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环境知识掌握情况、环境认识水平、环境保护行为(以下简称环保行为)。为了保证调查的普遍性、可靠性,本次调查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农业、行政管理、护理、旅游管理5个专业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为对象随机选择。各专业人数及所占比例分别如下:学前教育(91人)25.07%、农业(85人)23.42%、行政管理(63人)17.36%、护理(75人)20.66%、旅游管理(49人)13.49%;调查者中,学生生源地是城市的(72人)占19.83%、农村的(291人)占80.17%;调查对象中,不同性别人数和比例为男生(138人)38.02%、女生(225人)61.98%。调查问卷随机发放,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并提交。共发放问卷370份,收回问卷363份,有效问卷收回率98.11%。详见表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环境知识

简单的环境知识调查反映出高职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模糊与欠缺。调查结果显示,知道“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学生仅仅约占总人数的15%,少得让人吃惊;对于“环境问题”有23%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竟然有62%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对“环境保护”这个问题,有56%的学生选择“知道一点”, 28%的学生选择“不知道”;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有28%的学生选择“知道”,7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你了解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吗?”这一问题,可悲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回答“了解”,58%的学生选择“不了解”,42%的学生选择“了解一点”;关于“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校园宣传占有率为零、新闻媒体为75%、书本教材为25%(绝大部分是农业专业的学生,约占23%)。调查者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约为80%,城市学生约为20%,可是在统计调查数据时发现:选择“知道”“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水体富营养化”的学生中,城市学生分别占调查者的13%、14%、11%、11%,也就是说选择“知道”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城市学生;回答“你了解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吗?”这一问题时,回答“不了解”的全部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城市学生都选择 “了解一点”。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环境知识薄弱,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也非常单一,学院对学生环境教育宣传所起作用甚微;农村学生环境知识比城市学生要贫乏得多。

2.环境认识水平

在考查学生的环境认识水平时发现,有30.3%的学生对“我国政府在环保方面推行政策的成效性”持否定态度,51.2%的同学“不知道”有没有成效,说明有一半的学生不关心此事;31.7%的高职生认为“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会考虑环保问题”,5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以上两项调查中漠不关心的这些学生恰恰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90%的学生评价自己的“环保意识”一般,仅有10%的人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很高,结合前面调查的环境知识,从客观角度看,高职生对自己的评价还是比较准确的;问到“购买电器时会不会选择价格更高更节能的电器时”,有72.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这些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而城市学生都选择“会”;“有没有必要实行垃圾分类”的问题,大家意见出奇的一致,都认为“有必要”,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学生在某些环境问题上还是有共识的; “如果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会降低你的生活质量你愿意吗?” 有56.8%的人选择“不愿意”,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农村学生。

调查表明,学生的环境认识水平总体偏低;城市学生的环境认识水平高于农村学生。

3.环保行为

在日常环保行为调查中,高职学生的环保行为与其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调查结果如下,问到“一日三餐中使用最多的就餐工具”时,有73%的人“使用一次性碗筷”,其中,有85%的城市学生,80%的男生;有68%的学生表示“不会节约用纸”,包括了65%的男生和85%的城市学生;对于“你平时使用环保购物袋吗?”71%的学生选择不使用,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男生和城市学生,29%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其中,绝大部分是女生;对“宿舍、教学楼的长流水,教室的长明灯、不停转动的电风扇”,30%的学生选择会关掉,70%的学生表示不会关掉,这组数据包括了约88%的男生和85%的城市学生。

从上可知,与学生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相比,学生的总体环保行为滞后,这与姚红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农村学生的环保行为相比于他们的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明显超前,相反,城市学生的环保行为相比于他们的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又明显的滞后;女生的环保行为明显的高于男生。与支援对“贵州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分析”所得的结论不一致,支援调查结果表明:环境知识、环境观念与环保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对以上现状进行分析,究其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院对学生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据了解,学院各个系下设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从必修课到选修课,从专业课到公共课,只有农业系的相关专业开设了一门环境类课程,因此对上述调查内容选择“知道”“会”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农业专业的学生,可见,高职生环境意识的高低与他们在校是否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有一定的关系;其次在校园众多的学生社团中,却没有与环境、环境保护有关的社团,校园看不到任何关于环境保护、环境基础知识的宣传,更没有做过相关的讲座或者活动。

(二)政府环保部门对环境意识的相关知识和法律宣传不到位。作为环保职能部门,没能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对环境意识及相关法律进行宣传。

(三)获取环境知识的途径单一。校园媒体效能低,校园没有可供学生使用的校园网络,对环境知识也不进行校园宣传,宿舍更没有电视,学生只能通过手机资讯了解环境知识,了解的只是新闻报道,不会深入浅出的分析原因,所以学生对环境知识只有表层的认识。调查完对部分学生做过访谈,发现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基本概念的了解比较肤浅、局限,如“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等。

(四)成长环境影响环境意识。经济情况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环境本身可因经济遭到破坏,也可因经济再受到保护。例如我国城市的环保活动就较农村为活跃。更何况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农村学生在生活压力大时,环境就无暇顾及。但随着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追求清洁、优美、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必然成为社会普遍的要求。因此城市学生掌握的环境知识较农村学生要更多、更丰富,环境认识水平也较高,这与邵凤娈等对济南市高校大学生所做的环境意识调查研究是一致的;而城市学生环保行为较农村学生要差,由于城市相对农村优越的经济条件,导致了城市学生在节约用水、用纸、用电等日常环保行为上普遍表现不理想,环境行为滞后。

(五)性别影响环境行为。男性与女性由于生理、心理、性格上的不同,导致了其环保行为的不同。这种性别的影响往往使得男性对日常生活、行为不拘小节,不细心,他们更喜欢宏观上的把控。而女性正好相反。所以男生的环境行为比较滞后,相比之下,女生的环保行为要更好。

(六)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高。对环保行为差的学生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他们中有超过50%的人在自己家里能够自觉的节约用水、用电;这些学生属于“见钱眼开”型的。他们认为,反正是公家的,产生的费用又不需要他们缴,节约得多或少对他们学生来说没什么好处可言。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院道德教育、环境教育的缺失。调查还发现如果对一次性餐具实行有偿使用,他们明确表示“不愿意”再使用。说明他们的观念与行为距离环境保护相差甚远,还处在公与私、个人利益冲突的较量中,把个人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这部分学生尤其要加强教育,重点引导,把他们争取到环保的队伍中来。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我院高职学生环境意识状况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高职学生的环境知识贫乏、环境认识水平总体偏低、环保行为亟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与性别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性;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环保行为与生源地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环保行为与性别有关;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与环保行为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首先学院能否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中环境教育类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的环境类课程,同时针对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开展相关的环境教育;其次,学院能否构建一个环保的大氛围,以利于学生良好环境行为的养成。学院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建设做起,从教师做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环保行为。如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和讲座,禁止学校食堂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塑料袋或者要求学生有偿使用等等。

【参考文献】

[1]姚红等.非环境专业在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

[2]支援. 贵州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2,(6):48-53.

[3]王芳,杨雄. 上海市民的环境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11.

[4]邵凤娈等.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

上一篇:数形结合千般好 下一篇:多媒体计算机让英语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