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崇尚阅读的种子

时间:2022-08-13 07:42:39

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崇尚阅读的种子

语文不仅仅是教人读读书、写写字、做做文章,她教给我们的是语言、是思想、是情操、是境界……苏教版初中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意为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在文学之门外徘徊,纵然你有“硕士”“博士”学位,也只能是高智商的野蛮人,而应沉浸在文学的摇篮里,“做油墨清香的莘莘学子”,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今天这个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图画阅读已然成风的时代,图书阅读依然显得十分重要;静静地捧读书本的姿态,依然是一种最迷人、最值得赞美的姿态。诚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所说的那样:“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在学生的心里播下阅读的高贵种子,他们的精神生命就会如同夏花般蓬勃开放。

给阅读滴上一滴蜜——

犹太民族会在他们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如果说文章是充满“香气”的,那么读之者无疑是幸福的,只要教师能播撒文中的香味种子,鲜美之花自然会在学生的心头盛开。但学生不是靠老师的反复强调就会喜欢读书,阅读更不能仅靠老师的规定去左右,给阅读滴上一滴蜜,让学生爱上阅读。

抑或先看每年央视录播的《新年新诗会》,诗歌的语言精练,朗诵者是有号召力的央视主持人。记得2008年的会场选在众人向往的清华园,当时方琼的一首《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下子打动了学生,董卿朗诵的《南方的夜》那美轮美奂的语言、娓娓动听的声音冲击了学生的心灵。作为引领者的老师——我也先开了两个专题讲座:苏轼和泰戈尔。苏轼的才情,连皇帝的奶奶都是他的粉丝,词中的旷达情怀、书法甚至烹饪,上课时让学生惊叹,下课后发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摘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津津乐道。这个香味通过欣赏、讲解的方式洒出去,鲜美之花自然会在学生的心头盛开,这是学生爱上阅读的前提。

“讲坛”让阅读根植于心——

有一种力量,让成长充满美感,这种力量就是阅读。相信阅读,相信文学的力量。闻到文学的香味,进而去“品尝咀嚼”,这样,种子才能成长。

套用卖油翁的一句话:无他,但兴趣耳。有兴趣,方有动力。班里可以每四人组成学习小组,共同选择一位作家,按作家介绍、作品特色、佳作欣赏等分配任务,开设班级的“作家讲坛”。

1. 各组申请演讲的时间,提出要求: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都可以,但资料要详尽,每人在课前可展示三分钟左右;

2. 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如ppt、配乐、视频资料等;

3. 同学打建议分,在个人打分的基础上算小组平均分,最后评出“文坛优胜组”“声情并茂组”“最具诗意组”等。

记得“讲坛”的第一小组开始活动时,我内心也很忐忑,原本想着可能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准备得非常充分,课件唯美,内容充实,演讲流利。如一组准备的是“永远的林徽因”,“讲坛”涉及童年、她的父亲林长民的影响、在北京培华中学的少女时代、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渊源、她的作品、她姣好的面容、在建筑上独特的领悟等。我们知道每一首诗都积蓄了林徽因的笑、泪、苦闷或是恬静,在触碰那些深藏在她心中的文字时,才会明白,那是一种无瑕纯净的美丽,就如同她的影子轻轻走来……这样的评价让我拍案叫绝。后来,在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了诸如“你是爱,是暖,是诗的一篇”等这样的诗句,才真正坚定了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才能相辅相成,才能真正“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了这样好的开端,接下来的小组也不甘落后,舒婷、顾城、海子、莎士比亚、海涅、、冯至、徐志摩、郭沫若、戴望舒、三毛、毕淑敏、刘墉、柳永等诸多熠熠生辉的文人被学生搬上讲台,每天的讲坛虽然只有3—5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阅读的过程,从大量的材料中去选择,汲取文学营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这才是高贵阅读的体现。

在“讲坛”的影响下,学生发现原来家里、书店有那么多的宝藏;课上,竟然有学生能大声背诵《长恨歌》,齐诵“飞扬飞扬雪花的快乐”。在讲到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时,初一的学生能联想到《变形记》,而良性的循环无疑会使阅读的圈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

当然,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老师在此时不能只是个旁观者或听众,激起的千层浪得不断翻滚才行,老师的引导、补充能不时地让阅读的力量强大,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

1. 补充学习材料,但绝不喧宾夺主。如学生在讲海子时补充《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歌曲,学生听三毛的《橄榄树》时补上一首《滚滚红尘》,学生讲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时补充张晓风的《秋天秋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张爱玲的《秋天的雨》,让学生的阅读细胞跳跃起来。

2. 再把学生“讲坛”的内容整理成册,就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手册,而且这只是一个起点,一年读20本书,多读好文章,多积累。

3. 另外还有摘抄的结合,一个星期500字,一个学期至少有10000字,不连假期,三年初中我们可以积累60000字的文字。这是何等庞大的数字,在我们的日积月累下集腋成裘,怎么会不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得到无尽的滋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引导”让阅读渐行渐远——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大量地阅读,培养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

以书本引领阅读。我们的语文课本所选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章,本身就是很好的范例,无论是“多彩四季”单元的写景之美,还是“人间真情”的亲情浸染,抑或是《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些经过了时间沉淀的经典,都是值得学生反复诵读、经常咀嚼的文章,除了上课时体验美感的指导,以此为点,适当补充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后可补充阅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秋天”可补充阅读《故都的秋》《秋天的况味》《秋天秋天》等,教《背影》后可补充阅读三毛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教《再别康桥》后可补充阅读《雪花的快乐》《偶然》等。补充的阅读作品像雪片似的飞入学生的世界,使语文课堂和课后的阅读互相渗透。

在语文课本上学生可接触很多的文学大家,也可开设文学家专题,课后阅读其作品。如冰心专题,可阅读《繁星·春水》;泰戈尔专题,可阅读《飞鸟集》;苏轼专题,可诵读《江城子》《念奴娇》等;莫泊桑专题,可阅读《项链》;鲁迅专题,可阅读《阿Q正传》;由《松树金龟子》可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由语文课本知识的一个点,可以画出极大的阅读圆圈,其外延极其丰富,让学生不只学语文课本,而是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和阅读有机结合,开辟更宽的阅读之路,让阅读渐行渐远。

每天推荐一句诗词,用远古的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田;定期观看类似《论语心得》这样的讲坛,用个性化的解读打开学生的评价之窗;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主要是学生自己筹备的各类图书,有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有国内外的名著,有各类报刊、杂志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每周专门安排两节阅读课。而且,学生每看完一本书后,都应要求学生做摘抄,引导学生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

中学时代,印象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在落红如雨的季节,在柳绒莺梭勤来勤往的春日,静静地坐在窗前,安详地躺在唐风宋韵里,醉在恬静的散文下……这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致啊。通过“讲坛”的准备、讲解,使学生走近文学,采撷文学的芬芳,用好语文课本的阅读点,画出更大的阅读圈,如此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播下一颗高贵的种子,必定会形成茂密的阅读绿荫。

上一篇: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方式的探讨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