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与应对策略分析

时间:2022-08-13 06:14:45

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与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对当前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就促进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职业院校 产学研 瓶颈 策略

[作者简介]龙陵英(1960- ),女,广西桂林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高职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31-03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和科研的促进。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相当有限;没有科研的支撑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将缺乏持久力。同样,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技术支持。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问题,仍然是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产学研合作作为最能体现职业院校特色的重要方面,问题十分凸显,改革势在必行。

一、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

目前,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和开发出受企业欢迎的产品,已成为深化和检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成功与否的关键和重要标志。因此,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推进产学研模式的变革,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更有益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

1.推进产学研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职业教育是教育中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得最紧密的一种类型。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来看,它具有显著的经济属性。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它必须不断加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职业教育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教育与社会劳动和生产密切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基本举措,因此,它对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强化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来看,它们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工学结合,强调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当虚心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和成功模式,以降低发展成本,少走弯路,提高发展的效率。因此,强化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符合世界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实践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发展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既然要培养活跃在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就不能脱离了一线“闭门造车”,否则科学技术将很难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科学与生产之间最为重要的衔接纽带和一线的骨干。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效培养“技术过关、熟悉一线”的高素质人才。

4.加强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的兴起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特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怎样办好职业教育,已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以高等教育阶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真正在规模扩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一大批地方性高校,包括一批专科层次的高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是优化教育结构的生力军,符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中,必须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重要抓手就是产学研合作,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量。

二、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问题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体制形式,那么产学研合作就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实行产学研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一条成功的基本经验。产学研合作涉及各个方面的内涵,包括体制变革、机制形成、管理规范、运作统筹、协调规划等。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结合还处于浅层次合作。多数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协助完成部分培养任务,主要停留在提供资源的层面,企业没有深入到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开发等活动中,产学研合作还未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1.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基础尚未真正构建。在当前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由于缺乏根本的利益驱动和机制约束,对于产学研合作依然兴趣不高。从企业经济生产的本质来看,这种“消极”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济利益对于企业而言是第一位的,而且中国的企业发展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国家那么高。但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且都是可以研究和探索的。实质上,其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与学校缺乏深入的“对话”和沟通,未能找准双方合作的利益点,最终未能构建双方合作的利益基础。其中,企业的因素可能更为明显,因为企业可能会对这种“对话”缺少兴趣。从学校方面来看,如何形成有效的“对话”平台和手段,积极构建与企业合作的利益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2.未形成“友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实践,它不仅需要学校方、企业方参与,更需要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参与,要由多方来营造一个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既然要参与其中,必然先要对产学研合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全面了解什么是产学研合作。但调查显示,在各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院校宣传和实践方式的问题,一些教师对产学研合作仅有十分粗浅的认识,对产学研的实践做法并不清楚,有些教师甚至比较茫然。还有一些教师对于产学研合作有抵触情绪,因为产学研合作打破了其惯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种革命性的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在情绪上难以很快接受。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学生,很多学生对产学研合作比较陌生。此外,企业出于利益的考虑,对产学研合作“若即若离”,直接导致了产学研合作的氛围营造十分困难。

3.企业尚未真正参与和融入学校教育。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定位与企业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差距。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很多职业院校缺乏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而“跟风”盲目开设专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未能真正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专业设置分析、工作岗位分析、人才培养规划制定等环节,从而引起了院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专业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也最终影响到了学校实际教学的效率和企业的参与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实质上,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产学研合作缺乏兴趣,亦是可以理解的,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相关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使得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发展水平也普遍不高,出于社会责任感而参与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由此,如何健全机制、完善体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4.文化基础课不能有效协调于产学研合作中。在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课程设置是一个大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课无法有效协调于产学研合作、基础知识不够、灵活性不够等多个方面。在目前实践的产学研合作中,已经逐步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机地融入其中,但普遍没有把文化基础课融会进产学研合作中。现在普通高校强调通识教育,但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应该摆在什么位置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文化基础课对于职业院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导致文化基础课授课难度增加。从近年来对企业的大量调研情况显示,企业普遍反映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在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还没有让企业有效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环节,这直接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内容十分欠缺,而且在课程设置中,一些内容限制过多,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主动性。

5.合作基础和资源水平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从当前职业院校的实际发展现状来看,职业院校的总体资源建设水准还有待提高,不管是从师资队伍水平,还是从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来看,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度不够,而一些企业与市场的前沿发展紧密度也不够,使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是由于学校老师实践不够,对岗位技术的了解不够,导致所教授的知识与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相脱节;二是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理念与社会发展需求也存在相脱节的现象。由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较高且技术的更新也日新月异,学校普遍更多的是拥有教学用的实训基地和教学用的设备,生产用的设备相对较少,且实训基地规模较小、设备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和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应对策略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特别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很高。为了提升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效果,应当不断思考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以解决当前产学研合作困难的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创新机制,依据上述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把提高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活力作为一个需继续攻关的课题。以下是我们关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1.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对接。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就是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对接,这种对接包括教学与生产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其途径主要有:一是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学校教学的知识必须与企业的需求对接,紧密贴合企业岗位技术要求。比如,在学校实施项目课程中,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以工作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二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提升。为了有效缓解教学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发展水平问题,包括“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建设。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复合型的师资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提升学生素质,而且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三是承揽企业任务。建议职业院校要注重实际生产因素的引入,比如多与企业合作搞培训,或接洽企业任务及单子等。对于接单子、接任务,可以逐步拓展涉及面,让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参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操作流程,使他们也有实践参与的机会。

2.注重“双资源”的核心推动力,推进资源整合与建设步伐。为了有效推进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必须积极强化各职业院校的资源整合与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所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和实训基地。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是教师脱胎换骨的过程。比如,原先英语教师可能只会英语教学,却不懂专业,而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后,英语教师不懂专业就很难开展教学,因此,文化基础课教师要加快自身学习,学习一些专业的知识,如英语教师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了解专业背景等。只有学校师资了解了实践,并具备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紧密岗位技术,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也即学校的潜在兼职教师,也必须加快与当今时尚前沿的联系,关注时尚需求,创新时尚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二是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它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实习实训难的问题。在共同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基础上,建议可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实训基地。一是可以通过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既不需要企业承担过多费用,也可以将生产成品对外销售而降低成本;二是可以将实训基地建于学校内,由于政府对学校发展的相关支持举措,如用电以民用电计算等,可以降低基地运行成本。

3.以现念为指导,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融入新的改革理念与思路,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发展的逐步提升。首先要加快实行教学制度改革,主要是实施学分制和分层教学法,即以学分替代传统的考试分。同时,基于学生生源差异较大的问题,可以把学生们按照文化基础层次划分班级实施教学。其次是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与内涵调整。要强调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调整,注重课程新内涵的挖掘,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一定要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为要求,以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习惯特点为基础,由企业专家参与研究与开发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再者要逐步将文化基础课融入产学研。学校及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建议要将文化基础课与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专业课教学等联系起来。此外,还要加快开发校本教材、强化学生职业指导,并积极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以保障教学改革的全面性。

4.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合作进程。在实践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各职业院校应当以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逐步拓展市场渠道,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也应当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的规律和要求来实施产学研合作,诸如企业实习、企业培训、技术开发、技术鉴定,等等。各职业院校应当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要善于挖掘商机。特别是去企业参观、交流机会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当注重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创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比如,目前市场上有些产品质量很好,但包装粗糙,基于人们物质条件的提升和审美观点的改变,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即为一个商机。根据对企业的调查,企业普遍认为今后企业和学校在产学研方面合作的前景很宽广。因此,如何进一步协调与企业的关系、逐步拓宽合作的领域,是各职业院校值得深入研究的。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从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要积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之外,各职业院校还应当拓宽思路,对一些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找准产学研合作结合点,紧密合作。产学研合作发展,是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的合作,如何协调好各参与方的关系,维护多方的利益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应当在产学研合作中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或者说纽带、桥梁,必须建立在多方利益的基础上。这个最好的结合点应当是实训基地,它不仅可以体现校、企方的利益,也能产生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当然,这种设想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与探究。

2.调整产学研合作资源,形成合力。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必须建立在优化资源的基础上,这种资源主要包括师资、设施设备、实训基地(校内、校外)等,因此,实现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前提是必须完善现有师资与设备资源,形成发展的合力,并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有效的措施可以有: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整合现有实验设备并有选择性地淘汰与添置、强化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提供师资企业实践与交流学习的机会,等等。

3.紧密“三个结合”发展,提升高度。这“三个结合”一是传统技术与现念相结合,很多职业教育专业都有很好的传统技术,如何传承传统技术,并积极创新现念,必须对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二是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有些学生可能会设计但不会制作,有些相反,需要把握两者的结合度;三是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由于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有时教学的内容不一定完全能体现生产的实际,因此,生产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凸显特色。作为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除了专业技术的学习之外,一定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想象力和思辨力的发展。从职业院校的特性来看,专业创新能力不仅是专业学习的需要,也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方面。

5.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完善体系。模式的形成是学校长期累积经验和努力的结果,模式的内涵包括完善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合理的产学研合作制度体系,以及强大的监督保障机制。一旦形成模式,就可以有效解决和规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顺畅学校发展的各项环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加快形成有效的模式,构建典型。

6.加大产学研经费投入,强化保障。经费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健康运转的基础保障。相对而言,基于较高的办学成本,职业院校更需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以此来保障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可行的措施有形成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寻求企业资金与设备投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社会赞助与捐赠、政策倾斜帮助等。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多层次、多样化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实施“产学研合作”是重要途径。结合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我们应当以现念为指导,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注重“双资源”的核心推动力的建设,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市场化合作,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5).

[3]张恩祥,李春旺,黄标.“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

上一篇:怎样上好实验探究课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驻宁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