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化视角的中职教育审视与改革

时间:2022-08-13 05:49:54

基于社会化视角的中职教育审视与改革

摘要:社会化的本质是探讨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社会化视角审视中职教育,就是要了解中职教育社会化发展脉络,明晰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中职教育社会化改革就是在其办学思想、内涵建设、功能完善上融入社会化理念,进行社会化改造,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增强中职教育生命力。

关键词:社会化;中职教育;审视;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31-04

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动态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尽管各学科对社会化概念的使用有所侧重,但其本质是探讨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如何改变自身,以主动适应社会,被社会认可、接纳;二是在改变自身这一进程中,也反过来影响社会,从而达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发展。[1]社会化视角下的中职教育审视与改革就是从社会化视角审视中职教育,了解中职教育社会化发展脉络,明晰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社会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审视

(一)社会化伴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起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就提出了“社会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方针,并把社会化当作职业教育的唯一生命。他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就吾最近几年间的经验,用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学校有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2]他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说:“以我的经验,很想武断地提出三句话,就是:(1)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2)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3)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与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可以说,职业教育社会化贯穿于黄炎培职教思想全过程,伴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步。

(二)社会化引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为进入21世纪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指导近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显然,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贯彻始终。

与《纲要》相对应,教育部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并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了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等7大重点任务。仔细研究7大重点任务的内涵,发现其共同点就是在7个方面融入社会化理念,加强社会化改革。

(三)社会化成为国外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对当代世界职业教育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力,其根本的核心就是校企合作,社会化特征明显。其教育过程在企业与学校交替进行。由于教育过程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3]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更是一个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典型,在学院的工程系内,教学方案与工业界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师生在厂家提供的先进设备和仪器上进行着企业的试验计划或产品研发。我们的近邻韩国,政府大力倡导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把产学结合写入政府制定的法规里,并使之制度化。日本职业教育社会化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除了教育管理部门,企业、雇主组织等社会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决策。如日本全国专门学校情报教育协会、就业指导协会等团体还通过提供就业情报、制作就业期刊等方式支持职业教育。

二、社会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社会化改革,黄炎培指出:“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4]因此,社会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我们把“社会化”作为核心理念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办学思想上,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学校要加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综合部门的互动,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调研与课题研究,把握地方及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关注其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

学校要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重视“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改造,增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注意利用所办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产学结合的氛围。努力做到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提升学校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

(二)内涵建设上,重视社会化改革与融合

1.在课程改革上,关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学校要面向社会、市场与生产实际的需求,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指向;以就业为导向,依据职业分析并广泛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设置课程、组织专业学习内容。通过职业分析[5],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从中梳理出构成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突出“学习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意义”即学为所用的基本策略,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中职学校还可根据地方经济的特色与优势,通过校本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服务的成效,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2.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重视校企互动。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学校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一方面,建立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动手能力,达到职业教育技术性与实践性能力特别是实践性经验的要求。教师还可主动为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轮岗培训服务,在服务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制订和完善中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丰富专业教师队伍的组成。

3.教学改革上,强调与社会职业岗位对接。努力做到:(1)研究职业学习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职业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6],从学习目标与内容看,职业技能重于书本知识,强调学以致用;从学习方式看,职业活动训练重于读书与听讲;从学习条件看:职业任务情境的影响与感悟优于单一知识信息的灌输;从学习的结果看,胜任职业实践任务重于通过理论考试。对此,需要我们围绕职业学习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2)研究社会职业岗位要求,强调教学过程与社会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以社会实践为主线、职业活动为核心,围绕职业岗位,突出“做”中“学”,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这种能力和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这说明学校与工作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7],以此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3)研究行业企业标准,强调教学评价与职业资格对接。在教学评价上,重视社会的广泛参与,体现在评价的标准上,注意与行业企业的评价标准融合;在评价的形式上,可广泛采用如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等进行整体性、情境性和过程性评价[8],使评价有利于发现学生的能力与特长;在评价的认证上,注意与学生的考工、考级结合,并融结业证书与相关就业资格证书于一体,使之成为有效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4.在学校文化建设上,重视与企业文化对接。学校通过将自身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弘扬社会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观,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挖掘专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技术魅力。学生教室、宿舍的布置及公共场所建设都要彰显社会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而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要有浓郁的专业气息与韵味;要经常性地组织丰厚师生社会文化底蕴的专题报告会,观看现代企业宣传片,让学生时时经历与感受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了解现代企业的精神、内涵,从而“于无声处”积淀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素养并使学生作为社会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完善功能上,注意功能社会化

1.面向人人,拓展功能定位。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TVE)大会(1999年4月,汉城)提出了“全民职业教育”(TVE for all)的口号,建议将传统的TVE(技术与职业教育)改称为TVET(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指出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面向各类人群,强调接受职业教育是基本人权。总理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面向人人的大职教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中职教育根据大职教趋势需扩容服务面向,使中职教育服务涵盖职业预备、就业、职业转换教育以及技能提高和再就业培训等;扩大教育对象,使中职教育对象从传统的中学生年龄段,增加到5岁至65岁以至更长时期的需要接受中职教育与培训的社会成员。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强调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定位,一是面向未成年人学历和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面向社会上有择业培训需求的成年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和提高再就业与创业的能力;三是面向有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的社会成员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改善生活质量、调整消费结构的能力。

2.体现开放合作,强调多向沟通。一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设备与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为企业技术更新、产品的更新换代、职工的提高培训进行有效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弱化学习和工作的界限,增强学生回归教育意识。二要加强与行业、劳动等部门的合作。学校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合作,一方面使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技术等级证书教育融合,强化学生就业准入意识;另一方面,使职业教育有效延伸至行业、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各级各类培训中,拓展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相互间的合作,还可以提高在校学生对上述各种培训的认识,增强其成人后从事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适应能力,减少学习障碍,为终身教育各阶段教育间的衔接创造条件。三要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合作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主动接受辐射,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保持技术的相对领先;另一方面,通过远程网络教育的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学历教育层次。

3.融入终身教育理念,从“一技在手”向“学技终身”转变。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主题提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学技终身”的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终身教育之间应搭建“轨道”,使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人不仅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也应继续享受其他门类的教育。[8]“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这种教育就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9]中职教育需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防止借就业为导向之名,将中职教育退化为职业培训,而从终身教育视角,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发展基础。“学校教育不能仅仅传授知识,应大力改革现行的种种弊端,扩展功能,加强作用。其重要职责是为了每个人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即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的角色要从‘知识的殿堂’变成‘终身学习的苗圃’,从‘教室’变为‘学堂’;不仅是在校学生的学堂,也应是所在社区内的成人终身学习的学堂。”[10]

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倡议:“应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作用,以及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11]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健康方向,更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特性,也为中职教育的社会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郑定康.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之路[J].浙江社会科学,2000(3).

[2][4]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郑建平.关于联邦德国职业教育当前所进行的学习领域改革[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4(2).

[6]刘德恩.职业学习理论初探[J].职教通讯,2005(3).

[7][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78.

[8][11]赵婀娜,贾娜.从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看中国职教观念的突破[N].人民日报,2012-05-25(18).

[10]陈乃林.终身教育纵横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Reflection and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Social Perspective

KONG Xiang-fu

(Jiangsu Jur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urong 2124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nature of society is to explore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issue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ntex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a social perspective, we propose that the social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ombine school-running idea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al development with social concepts, in order to carry out social transformatio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ommunity services, and strengthen the vit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z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lection; reform

上一篇:高职“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整合提升的... 下一篇:构建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