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究

时间:2022-08-13 05:06:07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究

摘要:校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并以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发挥着特有的魅力和教育功能、文化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这要求高校在建设硬件环境的同时,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以塑造完整人格为切入点,营造现代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形成独特而深厚的校园文化。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究如何加强校园建设:一是强化精神文化,二是建设制度文化,三是繁荣活动文化,三是打造景观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景观文化

校园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有一种熏陶、示范、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素质上得以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校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并以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发挥着特有的魅力和教育功能、文化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这要求高校在建设硬件环境的同时,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以塑造完整人格为切入点,营造现代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形成独特而深厚的校园文化。以大学精神加以引导,形成主体间认同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加强以校风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1强化精神文化

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外在条件,是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最直接的影响源,学生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精神归宿和行为习惯等与校园的总体氛围构成一条“生物链”。当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文化不断积淀,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就能得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也能更加坚定,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升华,文化素质教育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它教育不能够代替的。

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民主氛围,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要从转变学校办学的理念入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人文关怀,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使其在学校文化价值追求的引领下,构建精神的家园,从而产生归宿感和亲和感。学生在校园精神的激励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动地弥补自身的缺陷,在情感体验中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不能仅仅关注精神文化的伦理和道德内涵,也不能仅仅强调和追求精神文化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榜样的力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其次,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创设学生之间人际和谐。

同时,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服务社会的大学精神,倡导勤奋学习、实事求是、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良好学风,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以大学精神培育高雅、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以崇尚自由、民主的现代意识,赋予文化校园建设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崭新内涵,使校园充满朝气、灵气和奋发向上的氛围。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意识教育,使其成为人格魅力健全、个性特长鲜明、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人”。要加强高校校园课余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协调发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必须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协调发展。

2建设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思想、精神、理念与各种规范、制度、机制的高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让所有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日常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对科学规范各项工作,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规范学生行为,实现人才培养工作良性循环的保证。制度文化应有的公平价值、秩序价值和规范价值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在新时期,只有不断地加强研究,并注重发挥校园制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以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确保高校育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需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要努力构建着眼创新活力、体现人文情怀和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使之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学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让广大师生在有序中能充分发挥生命潜能,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制度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校园中文化的变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发展着,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无疑要在变化中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应及时废止、修改,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应及时制订合理的制度予以管理、规范。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首先应符合时代要求。在加强校园规章制度、校训、校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要重视全方位、全员和全程育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管理来促进教学,要靠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营造出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软环境。

3繁荣活动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高校校园文化活的灵魂。它既是展示高校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实践和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既体现着高校精神,也体现着教育品位。高等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育人”文化。文化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载体之一,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道德素质是通过主体活动表现的,也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形成的。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体性和亲历性是情感体验的主要特征,情感体验是个体内心感受所赋予的精神上的“体悟”,其感受带有本体性;又由于情感体验是个体切身的经历,是个体在实践中付出的努力引起自身的变化,或是由其他事件和人物所带来的内心感受,因此,只有当个体在实践中增长经验和能力时,才会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可通过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坚持以育人为核心,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围绕“提倡高雅艺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人文校园”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达到开发智能、熏陶情感、磨练意志、塑造人格的育人目的;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其情操,感悟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通过改善学生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与社会、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锻炼自我,审思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校园文化活动应涵盖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技能、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健康高雅、文明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科技活动节,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其理性精神;通过开展艺术活动节,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力和感染力,培育其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通过开展技能活动月等活动,提高其职业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4打造景观文化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而校园的景观文化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点,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有序的、有文化品味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景观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凸显着学校的个性特色,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能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师生员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主要是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体现整个校园现代、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构筑较高的文化品位,利用这一高品位的文化背景,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滋养人才健康成长。总之,校园景观文化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内涵,要提倡人文优先,张扬传统文脉,更要融入现代精神。

校园景观文化的主旨是以人为本。校园环境各要素应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原则来组织,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就是关注人的行为模式,注重人的行为心理,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关于学校建筑,不一定追求完全统一色调。在整体基调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区域之间建筑色彩可有所不同,但各区域内部应自成一体保持协调统一。一方面校园景观子系统必须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不同功效从构成形式角度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区域等。

校园建设要首先保证生态体系上的健康,建设生态校园。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楼、路、廊、厅、园等基础设施,以点缀、改造、重建等方式重新规划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浓郁的、独特文化气息;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熏陶、激励、引导作用,挖掘发展潜力、张扬师生个性、彰显学校特色。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校园景观文化应寓教于乐,景观文化应使人心情愉悦,激发人的精神,这其实是一种文化潜力。校园景观文化应体现学校文化,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要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校园景观文化还应强调文脉,注重学校文化,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面向工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2] 徐莉炜.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3] 吴茂琼.工科教育凸显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高等建筑教育,2005(3).

上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律\政府引导与模... 下一篇: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之一:合理的房价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