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黏土我怕谁

时间:2022-08-13 04:09:49

黏土之NO.1

三年前,第一次上卢悦老师的黏土动画课。王也、王甜甜、高璇在一个工作小组,虽然他们之前在黏土的定义上是zero――完全没有概念。但是他们的《三打白骨精》出生后还是大受欢迎的。

故事的内容当然是家喻户晓,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忘记80版的《西游记》里 “三打白骨精”那集。在六小龄童的扮演下,那原本是有点辛酸的一幕:白骨精三番五次地变成美女、老妪……只有孙悟空三番五次看出来又三番五次地将其打死,于是终于被唐僧赶走……我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都恨不得把唐僧痛扁一顿,为委屈的孙悟空报仇。不过,在这次的《三打白骨精》里,情绪则完全变成喷饭级的了。

除了大的故事没有变,剩下的基本被大规模地改动。他们当时收藏了一套珍贵的《大闹天宫》的纪念版,里面还包括了制作的手稿、插画,甚至有对老一辈动画大师的采访整理。这也成为《三打白骨精》里的一个素材,连原片的音乐都被拿来DIY了一通。

黏土之NO.2

王也很喜欢黏土这种形式,大学期间几乎在一直坚持做黏土,《三打白骨精》之后没多久,又与平面专业的同学李政合作参加三分钟奥运短片比赛。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就回来做《奥运狂想曲》。形式还是选择王也熟悉的黏土。但是从哪里下手呢?再拍一个众人看了就呕的中国红,肯定不行。如果不把它拍得有意思还不如别拍。《奥运狂想曲》里面于是出现了许多因为“运动”而“不同”的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跳水居然瘦了身的糖块、伤痕累累但顽强击剑的气球……虽然片子没有得到最高奖项,但是它的创意和形式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黏土之why

为什么不呢?这么好玩的方式,至少尝试一下吧。比起现在看滥了的flash,后者好像比较方便:需要的硬件少,掌握电脑、操作软件就好了。而黏土则完全是耗时间、人力、物力的活儿。flash作的人太多了,就显得有点廉价。充斥在市场上还是教育中的flash太多了,很少有人大规模的去作很有意思但很累的黏土逐帧。而且,黏土做出来的玩偶本身就可以是一件小作品,可以有它的艺术价值。它充满了随机性,非常生动,又由于可以逐帧,对于看惯了每秒25帧的电影般的画面的我们来说,看看每秒15帧也很有意思。

黏土之分工

介绍一下《三打白骨精》里面的分工:

王也:负责剧本、思路、大的框架、设计整体的步骤、拍摄、角色的头部制作、白骨精和八戒的制作。

高璇:负责孙悟空和沙僧的制作、片子的剪辑、后期制作。

王甜甜:负责制作所有的衣服、设计人物的形象、身体的制作。

黏土之过程

黏土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里面做骨架的材质还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他们用的铝丝是老师从广州买的)捏完了还得反复烧烤,然后再捏再烤(以前的同学里也有用银丝的,掉下一点来就得赶紧拿盒子装上,攒起来至少还能打个银戒指什么的)。

王也的手捏肿了,而且还是紫色的。

用的材料不过是画材店买的橡皮泥,不是真正的好材料,不能随便地捏,一不小心就变形了而且很容易就留下指纹,也不能在上面化妆。正规电影厂里都要用好的黏土材质,像《僵尸新娘》、《小鸡快跑》、《无敌掌门狗》里面的角色动起来就很自然,这些材质大部分是烧完后不容易变形还有韧性可以随意捏动。但是在《三打白骨精》里,什么内置骨骼钢架、软硅胶,通通没有。孙悟空、唐僧等都是短胳膊短腿,走起路来扭啊扭的。《奥运狂想曲》里,泥稍微好一些,但也不是什么高级材料。不过他们还是尽可能把这些问题用风格来弥补,让人看了后还以为是故意做出来的。

《三打白骨精》用的是Sony190 pro,《奥运狂想曲》用的是Sony150 pro。都与苹果相连。在苹果里面有一个“frame chief”,是专门为DV设计的抓帧软件,这里有一个“洋葱皮”系统,你可以在一个画面里控制住前后的相关镜头而不会错位,也会知道动作与动作之间需要多少个过程。

不过,王也说:“技术的问题不需要去解决”。他们关心的只是想要拍什么,然后才会去找什么样的技术。20帧、12帧、还是2帧都不重要,这些都取决于画面、传达故事的方式、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你可以很流畅像电影般叙事,也可以非常笨拙的卡来卡去的出现你的角色,“没有不好的效果,只有不会用效果的人”。现在手机拍摄也可以拍出好作品,拍出好展览,那种粗糙的效果你用什么软件也做不出来,因为那就是它的特点,它也因此可以成为一种风格。

“如果2帧的片子能够很好地表达你的主题,那就用。”

黏土之最难

拍摄。

《三打白骨精》里就有数千张的拍摄。黏土动画一般都是按秒来计算,然后,其中每一张画面都要严谨的结合,“有的时候人物还不小心倒了,就得把刚才拍的删了重拍,经常熬夜拍,边拍边有人轮番地睡着了,可是后来我们居然神经病般的拍出一个五分钟的黏土动画(最后播放的版本有删节)。”

《奥运狂想曲》付出的时间还是一个多月,但片子的长度大大的压缩,质量当然有很大的提高,流畅程度、镜头的衔接都好很多。每个动作的张数都变多了,动作也比较自然。尤其是梳子的打架,它跳起来那个动作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做。

黏土之片花

“因为我们不是上班,也不是为了拿上什么工资,完全是为自己来做。而且还有同学一起的合作,虽然很累但是很好玩。”当时没有留下什么草稿,但是有一张大家一起画的国画,就是动画里面的背景,两米长的一张画,老师还过来添了好几笔,什么乌鸦啊、佛啊、飞机啊都是老师画的(他本来还想在上面画个卫星,被制止),非要把恶搞进行到底。

角色设计上还在继续恶搞。王也把白骨精做成一个梳着美辫穿着韩裙的女孩,本来很漂亮的,但最后还是给她脸上点了个媒婆痣。众人皆吐。

但是片子一结束,很多人都来抢着要,这里面的几个角色除了老猪还孤零零的一身灰,站在王也家窗台,其他猴哥什么的早被无数人收藏,连小妖怪都没留下。

黏土之网站

王也的毕业创作还是做黏土。借助与加拿大的一个新媒体项目合作。项目的主题大致是关于加拿大新的技术在中国环保事业上的应用。加拿大使馆专门组织了中加两国的著名院校里的学生一起做这个研究。活动没有太大的限制,虽然是一个对项目本身的推广,学生们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王也和同学姚婵做的是一个用黏土来完成的网站。现在的网站大都是flash的集合,几乎找不到一个网站是全部用黏土来完成,这是因为用黏土来制作,数据量会特别的大。但由于它是逐帧,所以有了可能性。“你可以一秒钟做12帧,也可以一秒钟做2帧。关键是如何在这2帧里表达你的意思”。

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由此诞生:用旁白说出大部分的内容。声音下载是非常快的,而且人的听觉是第一接触感,往往是听到后才会作出反应去看,这正是他们找的重要切入点。比如说,描述你从家到工作的路线,第一张图要求你对交通工具进行选择:汽车或自行车都可点击。如果选汽车,会有旁白音告诉你:虽然你这会很方便,但是,如果城市里三千两百多万人都选择汽车,那么……接下来可以出现第二张图片:一个被汽车塞满的城市。黏土的逐帧正好符合了这个效果,环保的严肃主题也就此一目了然。

黏土之“玩呗,干嘛装深刻?”

“很多大一学生一上来就拍鬼片,什么残酷啊、苦闷啊,弄得很深刻的样子。深刻这东西你没有生活的阅历作基础做出来也是可笑的,本来不恐怖的事情都拍得恐怖了。”

玩,是黏土带给他们最大的乐趣,嘻哈的过程中也可以找到和保持一些很本质的东西,毕竟,不是人人都能一直轻松的面对生活。

上一篇:《巴黎蒙玛特高地之夜》拍摄技巧 下一篇:秋季拍摄的技巧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