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探索

时间:2022-08-13 11:24:12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探索

摘要:就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与学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思考着寻找出一条合适少数民族农村偏远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际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形成“三语教学、快节奏、高效率、乐教乐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Abstract: the minority rural area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 think to find out an effective way for minorities in remote rural areas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form the “three language teaching, fast rhythm, high efficiency, Le teach music school”education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minority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是一位在少数民族(水族)农村地区执教二十多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成就也有伤感。现在我就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感受。

一、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水语),与汉语差异较大,他们在汉文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汉语(而不是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与学出现了种种现象。

现象一:教师不想教语文,学生不想学语文(教师:备课、批改作业时间长,学生:背诵内容多、作业用时间多)。

现象二:每次知识测试,语文的高分和平均分都不如数学。

现象三:梅育村是水族聚居村,2009年有小学毕业生45人,全部升入乡中学就读。但2010年就有3人辍学;2011年又有2人辍学,究其原因,回答几乎是:老师讲课太快听不懂,学习成绩不好,再读下去也没有用……

从以上三种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年级越低,语文越难教,质量越差;教师教语文科难、烦;小学时语文学习不好,影响到中学以后的各科学习,使学生极易丧失学习信心……

二、探索、研究与做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思考着寻找出一条合适少数民族农村偏远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有效途径。经讨教老教师和自己多方探索,实践,我觉得应该在教学教法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形成“乐教乐学”。

少数民族学生(如水族学生)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就是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带来的“转换”问题,即把听到的普通话在大脑中“转换”成母语,并经过“筛选”“提炼”才能完全理解,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思维。他们的思维需要“转弯”多,费时也相对较多。水族学生用母语思维,在造句我妈把新书作文中常出现语序颠倒现象。有时还闹出笑话,如水语、汉语直译时,汉语的“今天妈妈去放母牛”,水语为“今天母牛妈放去” 汉语的“楼梯” 水语叫“上上下下”等等。所以,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语序由逆到顺的调整过程,且单词还得“对译”。这样,他们听用普通话讲的课时需用较多的时间多次转译调整才能理解。这既影响了他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也造成他们语文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并且也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思维中转层次多,速度慢,甚至时有思维“卡壳”(不能将普通话译成母语)现象,影响了民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他们如果不改变用母语思维习惯,就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思维的需要。因此,帮助少数民族小学生改变用母语思维的习惯是民族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具体教法:

(一)、备课

1、精心备课。除了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在了解学生上多下工夫,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别差异,做到心中有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制定学生的学习目的,布置好学习任务。如上《麻雀》这课前,先让几个同学分别代表麻雀妈妈、小麻雀、猎狗、猎人,弄清内容后,怎样演。

2、精心设计教案,立足教有所别,学有所得,推敲教学细节,优化教学程序,预想教学效果,选定最优教学方案。

(二)、课堂活动

1、在教学过程中用民族语(水语)、本地汉语和普通话相结合,简称“三语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例题,让学生学有所用,如:课文《桂林山水》中的“奇峰罗列”先让学生看看远处的山,然后,让学生用教材上的图片做验证。

(三)、推行“快节奏求高效率”

对刚入学的民族小学生,还得用方言辅助授课,但随着时日的增多,师生都要增加使用普通话的频率、难度。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拐棍,要让他们掌握好,但也不宜做过高的要求。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常因学生接受汉语不快而把教学时间不断拉长的现象在民族教学中较普遍。对此现象我们不妨引进“快节奏求高效率”这个概念。

“快节奏求高效率”在民族教育中应按正常教学节奏或稍快些的节奏教授语文课,在完成教材教学的同时,适当加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简单的水、汉对译练习(或其他民族语言与汉语对译)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认识的词语应是课文虽暂时还没出现,但是学生却容易认识,且对下一步的学习有用的词语,让他们对这些词有初步的认识,且能对译。如在上《骄傲的孔雀》时,第一课时是解题,接着让学生根据拼音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让大家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骄傲、炫耀、拖、散步、五彩洒金、迈步、挣扎、丑等,这些词语要让学生分别用水、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若学生说不出来,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当学生基本理解后,再提出以下词语(课文中没有)自卑、夸耀、吹牛皮、拽、漫步、闲逛、怪模怪样、五彩缤纷、丑八怪等等。通过加强词汇量的积累,为学生用普通话思维打下基础。

“快节奏求高效率”的快节奏、多信息似乎违反了“量力性”原则,增加了学生负担。但要看到学生性格活泼,求知欲旺盛,有的教材内容与他们生活距离太远,说教那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往往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退,慢的教学节奏使他们难以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状态。信息量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放松,紧张度不够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降低了学习的内驱力,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快节奏求高效率”应该是高效率基础上的快,这快的“度”得在实践中细心观察,认真把握,多多总结经验适时调整。总之,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他们对汉文认识的视野,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是提高他们汉语言实践能力,尽快走上用普通话思维的有效方法。

(四)把课文内容演艺,让师生演一演,边演边说,先用说水语说,再用普通话说,形成“学得乐”。

(五)、从民族教育实际出发,紧跟语文教改浪潮,提倡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力求教得活,

1、 所谓的自主学习即教师应注意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常提醒学生做学习汉文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学习汉语文。如在看影视时注意听影视中人物对白,积累讲普通话的经验,积累词汇。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以自己的认识思考问题,尝试多思、多问问题。如在上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时,在第一课认识生字、词,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后,教师打破课后思考题限制,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第二课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狐狸会说话吗?听到乌鸦叫是不吉利的吗?狐狸会不会爬到树上吃了小乌鸦?狐狸是好的还是坏的?用水语说狐狸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有的幼稚可笑,有的跑离课文题旨,但须认真对待。可引导他们讨论或直接回答,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好奇、探究之心,以利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讨问题的习惯。

2、合作学习在民族语文教育中是重要的、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得到重视。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群体间的合作。要从小培养民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合作学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小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呢?可让他们合作进行民族语言与普通话间的对译;合作进行对话、朗读训练;小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心得;同学间合作互评互改作文、作业等等。如在上第六册《赵州桥》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较难理解,在老师讲解后,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明白,此时可让学生同桌间套用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这样一听一说,说得不全不对的可以补充纠正。经过同桌间的相互提醒、开导,原先不理解的同学终于也弄明白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互相启迪。这样,他们心情舒畅,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用普通话交流、思维的兴趣,提高了汉语的学习效率。

3、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也是提高民族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因为他们只有深入探究,主动求索,才会有所“见”可抒。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还可试着让学生将优美的少数民族民歌译成汉语(量不可太多),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习信心的同时尝试、探讨母语与普通话的异同,开发习作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在第十册学习了《古诗两首》后,告诉他们一些古诗乍见时觉得很难懂,但读懂后却让我们感到这些古诗很美。当地也有不少优秀民歌,教师让学生把平时听到长辈诵读的当地民歌,用母语念出他们熟悉的民歌,然后让他们把这些民歌译成汉语。学生们兴趣很浓,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译出来了。通过探究学习,获得对汉语言更深广的认识,克服用普通话思维时的障碍,也使他们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

三、教学效果

经过一年多改进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成绩显著提高,在期末测试中,我班语文成绩各项指标基本上达到乡镇中心校同年级班级的指标,比村级学校同年级上了一个档次。其原因,主要是以上改进教学法的实施,使得我班处于怕学语文变成乐学语文,带动全校学生乐学语文的高潮。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更高;而且,由于我在备课、上课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语文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民族语文教学只有使学生对汉语的认识更深更广,对汉语言的实践更深入扎实,使他们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才算是成功的教学。这样才能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浅谈湟源县小城镇建设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