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低碳设计概念下的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13 08:16:29

建筑低碳设计概念下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进步,环境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筑作为能耗最大的一种人类活动。由此,建筑低碳设计概念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完善编制设计方案,及时进行能量分析,利用科学计算机工具软件直观模拟,为设计阶段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从而真正实现高效、数字化、便捷、可靠、准确的建筑设计低碳控制。本文主要是阐述了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的原则,并探讨了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低碳设计;概念;策略

引言

“低碳”概念将是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建筑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节能建筑将势在必行。普及低碳生活,应当从建筑节能设计入手,加强设计人员低碳节能概念,增强节能设计社会责任感,研究低碳节能新技术,创新建筑环保新材料。低碳建筑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是我国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低碳建筑节电、节水、环保、低污染,将会给人们带来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

1建筑低碳概念下的设计原则

1.1与整体设计相协调

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文化内涵,根据不同建筑类型特点,采用与此相适应的新型能源和节能技术,从而在满足低碳环保要求的同时,完善建筑所应具备的各项功能,提升建筑设计的文化品质和环境质量。

1.2、节约能源消耗

建筑围护结构应采用节能设计,以减少空调、采暖设备所耗用的能源;在综合自然通风原理的基础上调整空调系统,使夏季的主导风向得以充分利用;建筑物要保证对自然通风采光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在考虑当地气候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和平面形式设计。

1.3、节约资源消耗

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应考虑资源的高效使用和合理处置,优化建筑结构,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可再生利用的目标。建筑内部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装修材料,对于石块、木材、油漆、石灰等应予以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1.4、创造健康的环境

建筑物应保证内部空气流动通畅、清新,采光充足,温度、湿度适当。为了维持室内热环境所需达到的标准,减少室外气温波动的影响,应当有效地控制供热的间歇时间。

2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策略

2.1、选址

(1)利用城乡自然生态体系,构筑山水城市低碳建筑,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研究建筑物旁的植被、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他们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都可以通过根据大自然原有的生态环境来设计我们生活、居住的场所,从而提高建筑旁边的环境质量。

(2)区域城市建筑环境整体发展。从个人角度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格莱泽和卡恩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

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克劳福德和弗伦奇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其次,建筑的开发首先应紧密结合当地城市整体规划和布局,避免出现三年建,两年拆的现象。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项目施工过程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建筑物拆除会带来大量建筑垃圾,现行建筑材料可回收性极差,造成了大量碳的放量。所以选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规划,尽量保证建筑物的自然寿命。

2.2、材料的高效利用

低碳建筑设计节材策略的直接经济效益来自建筑垃圾减排。首先,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可以减少构成建筑这个系统的要素,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失与能耗。其次,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将材料性能与建造紧密的结合起来。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比如自重轻、可再生的钢结构构件,便于现场拼装搭建,可以减少施工环节与施工周期,节约施工成本,减少施工现场的材料浪费,降低废弃材料形成的污染。

2.3、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空间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总体的面积需求。对大量性的居住建筑而言,注重空间的充分利用,控制住房面积标准,必然降低建造的能耗。减少建造也是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建筑空间再利用(reuse)是建筑进入良性循环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发展的契机。户型设计中考虑空间的灵活可变性,以及建筑随着时间的功能变更的可能性,既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又减少了建造量及建筑垃圾的产生,是降低建设费用、节省能源的途径。

2.4、可再生能源技术一体化设计

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形成多功能的建筑构件,即将建筑的使用功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节能和使用效果。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使得建筑各部分的功能协调统一,如今,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光热建筑一体化,但从目前来看,风能建筑一体化等技术,这些技术大多,是目前我国太阳能,更适于整合于新建建筑中,还可以将太阳能转化后,而用于已建建筑的改造,热能利用于制冷与空调,还亟须技术改进。太阳

能热水器,包括太阳能除湿式制冷,热利用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在推广中难免受到一些限制。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转化,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等。但由于太阳能集热器占地较多,集热器作为建筑的组成元素,为热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建筑有机结合,保持建筑统一和谐的外观,也是一体化设计中的重点内容。建筑设计需将太阳能,包括在建筑阳台拦板,且可以调整集热器的朝向,建筑立面等。在保证集热效果的前提下,在

平面屋顶上,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最为简单易行的设计方法,安装有着多种方式,其优点是安装简单,其中,太阳能集热器设置,上集热器面积,可放置的集热器面积相对较大,及安装角度受限的缺陷。

2.5、光伏建筑一体化

新建建筑,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电池片转换效率,可以达到更好的节能,即使采用聚光技术的电池片,碳减排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上,再通过逆变器,目前仅为15%左右,最高转换效率,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也只能达到35%左右。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包括照明设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就能成为绝大多数,家用电器的电能来源。又要将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源,都能依靠直流电有效工作,于建筑发电的低碳潜力巨大。可减小不必要的能量转换,而不需要交流电源。那么将光伏产品用,目前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提高可再生技术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目前,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一个城市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成为宜居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对于建筑业,建筑的低碳设计概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形势下,需要创新体制、创优机制,改变观念,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加强建筑低碳设计节能理念。低碳建筑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是我国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低碳建筑节电、节水、环保、低污染,将会给人们带来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

4参考文献

[1]袁晨炜.农村住宅资源循环设计实践与思考[J].住宅产业.201104)

[2]王涛.论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9)

[3]汪永涛.基于生态建设论建筑设计[J].魅力中国.2010(22)

上一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注重概念设计的应用 下一篇:刍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