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语农谚的英译

时间:2022-08-13 07:38:20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语农谚的英译

摘 要: 汉语农谚是一种中国文化的符号载体,它是人民劳动的智慧结晶。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语农谚的翻译要求译者从目标语的认知语境出发,找到最佳关联,从而充分准确地传递源语的信息,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因此,关联理论为农谚的翻译提供了相应的方法策略,如:字面直译法、对等套译法、解释意译法和拼音注释法等。这些翻译策略一方面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规避了一些歧义误译现象。

关键词: 汉语农谚 关联理论 翻译策略

中国是农耕大国,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众多有关农业生产的经验。这些经验历经数代人的润色加工凝聚成一个个精辟简短的句子,流传下来,产生了农谚,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谚的翻译已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因为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打开了另一扇窗。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译者。究竟如何恰当地翻译汉语农谚呢?大家各持己见,但基本上有两种普遍的观点:异化和归化。译者们或主张将目标语读者拉近源语文化,或主张使源语文化靠近目标语读者。其实,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或多或少地将目光局限于某种框框中,忽略了翻译是一种跨语言交际行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只要达到信息意图正确传递的目的,翻译就是成功的。因此,要真正翻译好一则农谚,译者除需理解其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语境中理解其承载的隐含意义,尤其是文化蕴涵,从而使农谚的信息得到准确的传译。关联理论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不计较是异化还是归化,通过明示―推理过程构建最佳的认知语境关联,让目标读者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理解、消化译文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意图(包括文化蕴涵),使翻译效果更佳。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本身并不是一种翻译理论,而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她们从认知、心理、交际、语用等多个角度对语内或语间交际进行了深刻阐释,开启了认知语用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关联理论的影响没有局限于语用学领域,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P276,他大胆地把关联理论和翻译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人们对翻译的传统认识,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认知假设对话语进行理解的,而认知假设的条件为关联原则,即依据相关联的已知或未知的信息来推理认识事物。关联是认知的基础,同时关联是语境效果和所付出努力的统一体[2]P24。信息在某一特定语境中起到关联作用时才会取得语境效果,信息与语境的关联性越强,目标语读者付出的努力越少,反之,信息与语境的关联性越弱,目标语读者付出的努力越多。因此,翻译作为一个跨语言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要使交际成功,译者就需构建与目标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进而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信息,也就是说,译文提供最佳语境效果使译文意图与读者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由于中英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民俗习惯、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必然存在缺省问题,若译文不能恰当地明示出这些缺省,歧义、误译现象就很容易产生。所以,在译文过程中,译者需给出恰当的明示信息,通过信息关联性获得最佳认知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从而帮助目标语读者的期待与交际者期待相吻合,减少译文与原文间的理解障碍。

二、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语农谚的翻译策略

1.字面直译法

汉英两种语言,虽然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应用,思维方式、表达手法、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人类语言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共性的。有些汉英农谚不仅表达方式一致,而且隐含意思也近乎一致,这是因为中外的劳动者们对同一生产现象有着相同的认识,他们虽然身隔千里,但认知语境是一样的。在此情形下,中英农谚的认知语境是互通的,所以译者可采取字面直译法,把所有信息明示化,这样目标语读者会根据已有的认知语境,通过明示信息推理获得最佳关联,知译文所云。例如:

(1)一燕不成夏。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2)昼雾晴,夜雾雨。

The mist in the morning indicates fine weather,while one in the evening indicates rainy weather.

(3)瑞雪兆丰年。

A timely big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Plant melons and get melons,sow beans and get beans.

从引用的例子中可见,在共同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字面直译法较为简单易懂,便于目标语读者获得最佳关联,实现源语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

2.对等套译法

对等套译法主要针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认知语义平行对等但语言表达不一样的农谚。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各个地区的农民不可避免地会积累一些相同的经验,然后浓缩成自己的语言,这就说明一些中英农谚的认知语境是一致的,只是语言表达方法不同,此时,译者可直接套用目标语中的对等农谚进行翻译,这样目标语读者对译文中明示信息的推理理解不会产生任何歧义,可不费任何努力地获得最佳关联。例如:

(1)昼雾晴,夜雾雨。

When the mist comes from the hill,then good weather it doth spill,when the mist comes from the sea,then good weather it will be.[3]P507

(2)瑞雪兆丰年。

A snow year,a rich year.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Reap as one has sown.[4]P140

与字面直译法相比,对等套译法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理解,但字面直译法有时会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直译时保留了意象“瓜(melon)”、“豆(bean)”,传达着生动形象的文化气息。

3.解释意译法

前面提到的两种翻译方法都是以存在相同的认知语境为前提的,但当源语和目标语的认知语境不同时,并且运用农谚的目的只是传递信息意义时,译者可以采取解释意译法。解释意译法主要着眼于对源语意义的诠释,将源语所反映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充分地表达出来,即将信息明示化,提够关联的条件,从而创造最佳的语境环境,让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得到最大满足。

以“春分有雨家家忙”这则农谚为例。虽然“春分”的英语翻译有“Spring Equinox”,但在中国农谚中其意思与之不尽相同。外国人普遍把“春分”看做一种天文现象,象征昼夜平分,而我们中国人则把“春分”看做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具有特殊涵义。若直接译为:A rain on Spring Equinox makes families busy.汉语谚语的意义则非但没有恰当地得到阐释,反而会让目标语读者感到一头雾水。在中国,春分这一节气从3月21日(或22日)持续到4月4日(或5日),预示着春天已过半。但由于气温、雨水等因素影响,一些农民不得不推迟播种。如果四月初还没有播种,农民就会错过最佳的播种时间。此时要能下一场春雨,可谓及时雨,农民就会马上开犁。可见,此谚语中的“春分”并非指天文现象发生的那一天,而是一段时间。明显的,这些隐含意思在外国人的认知语境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将这些信息明示化,尽可能地给出关联信息,这样目标读者可努力地推理取得语境效果,进而理解汉语农谚的意义。因此,此则谚语可试译为:

A timely rain in early April would make farmers busy sowing if they haven’t yet.

关联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此过程的关键就在语境的构建。上述例子中,if条件句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条件,early April明确了事件发生的时间,farmers具体化了对象“家家”,修饰语timely强调了当时下雨的重要性。整个句子的信息紧凑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最佳认知语境,使句子意思明确化,这样目标语读者可准确推理领会其意义。

4.拼音加注法

中国农谚有时也会涉及一些具有特色文化背景的词语,具有不可译性。此时,在保证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意义的前提下,译者可以采用拼音加注的方法,一方面保留源语特色词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另一方面通过注释为读者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提供关联信息,促使读者努力推理得到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认知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领会源语的交际意图。

例如农谚“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其中的“清明”、“秀才”、“中了举”等词汇无疑会吸引译者的注意力。它们表达着什么意思呢?在目标语认知环境中根本没有任何相关的概念。那么,怎样对其进行正确的翻译呢?首先看下面的译句:

When it rains around Clear and Bright,farmers will be happy as if a scholar is nominated.

暂不说将“清明”译为“Clear and Bright”正确与否,目标语读者看完此译句后很有可能会产生疑问:“farmers和scholar有什么关系吗?”把“秀才”译成“scholar”不但有歧义存在,而且不能体现后面“中了举”的意味。面对此种情况,译者完全可用拼音翻译出相应的中国特色词汇,再用注解对其解释,为目标语读者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促使读者进行认知、推理构建最佳关联。因此,此则农谚可试译为:

Rains around Qingming make farmers feel as happy as a nominated Xiucai.

(Note:①Qingming is the 5th solar term in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nd it is best time for farmers to sow seeds.②Xiucai is a candidate who sits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 the old feudal Chinese government.If one passes the examination,he is called a nominated Xiucai.)

从注释的背景知识中,目标语读者可捕捉到一些暗含信息,如“清明”是什么,农民与秀才有什么相似关系,等等。这些新信息与话语的认知语境效果有很大的关联性,目标语读者通过这些明示的信息可推理出“清明”指播种时间,“秀才中了举”形容农民高兴的心情,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就是清明前后的雨会让农民们很高兴。所以,目标语读者可努力对明示信息(包括注释信息)进行推理,通过其关联性取得认知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汉语农谚。

三、结语

农谚作为一种汉语习语的典型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认知语境。在进行跨文化农谚翻译时,译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关联翻译理论为译者的农谚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些实质性指导:在充分理解源语的交际意图、信息意图的前提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原则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法,如字面直译法、对等套译法、解释意译法和拼音注释法等,提供关联的明示信息构建适合目标语读者的最佳认知语境,促进他们正确理解源语中农谚的文化内涵,减少或规避误译造成的歧义性理解。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6-295.

[2]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27.

[3]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外文教育出版社,2003.

[4]崔鸣秋.王世智.中英谚语合璧[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转向与拓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陈彩丹.从关联理论看汉谚英译[J].延安技术学院学报,2009,(23).

[8]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9]乔小六.关联翻译理论和英汉谚语跨文化翻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5-48.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析 下一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