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时间:2022-08-13 06:37:27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教学可以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新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新知,在实际应用中拓宽知识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搭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数学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瞄准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切入点,搭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用到数学。使他们不再觉得数学是高山险峰,高不可攀;不再觉得数学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转变他们对数学只是枯燥数字的错误认识。要做到这些,我们可以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新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新知,在实际应用中拓宽知识等几个方面入手。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用数学”、着力构建鲜活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调,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努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 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

一个良好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的引入是否合理和恰当,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学生并不是带着空脑袋走进数学课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建立起生活实际同数学知识的联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上周是小军的生日,爸爸买了一个蛋糕。小军吃了这个蛋糕的一半,弟弟吃了这个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蛋羔几分之几吗?这样不仅拉进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是来自于生活,它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和用途。

在学习减法的性质时,我先创设一个营业员和顾客的双边活动过程。在顾客连续买了几样东西后,让学生议一议:营业员可能用哪几种方法计算出应找的钱?哪种方法快?学生通过猜测、计算、比较后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几个数,可以等于这个数减这几个数的和”。由此引入减法的性质,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减法的性质,体会学习减法性质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新知

生活中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要把这样丰富的数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道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践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的教学,让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的学习,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小学数学所研究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也都来源于实践,又都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所以有的数学内容显得抽象、枯燥,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努力从生活中找到概念的原型,沟通联系,促进理解。如学习毫米、厘米、分米、为时,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指甲盖的长度……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知到:1毫米大约等于1分硬币的厚度、1厘米大约是指甲盖的长度……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把1毫米、1厘米……等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理解概念的真正意义,建立起清晰的概念表象。

三、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新知

任何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的实践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大胆地把学生放在实践探索的主置上,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体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请你们用最少的纸将“舒肤佳”香皂盒包上一层纸,想办法算一算用了多少纸。学生共用了16分钟的时间,相当于一节课的五分之二,进行剪、折、叠、画、量等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获得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掌握了学习方法。他们认识了表面积,知道平面展开图的样子,更意识到二维与三维间的关系。这样的操作活动,花费的时间再长,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体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实践获得实际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实际应用中拓宽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但要善于学习和吸取知识,而且要善于传播和应用知识,实现科学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小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要培养他们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一种使用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如:教完面积的计算后,我布置这样一道题:“老师家里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你能帮忙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房的面积有多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出面积有多大。他们首先要测量长度,老师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进行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量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的一个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

又如学完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让学生算出红领巾的面积。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发现:(1)以红领巾的最长边为底量高比较方便;(2)底太长,用直尺难于直接量出准确长度,可以先把红领巾三折或四折再量,这渗透了分数乘除法计算;(3)在红领巾上画高不太好画,可以把红领巾对折,折痕就是高,这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测量要尽可能精益求精。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要搭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学生在学习上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数学教学只有走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样才能进而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享受学习数学的极大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应用数学的成功喜悦,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着手于学生的“再创造”,着力于指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精心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立体机制,一定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3]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开.《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2003年11月出版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上一篇:中职教育与建筑专业 下一篇:精彩的课堂 最美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