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婚内侵权的责任

时间:2022-08-13 05:20:39

论婚内侵权的责任

摘 要:婚内侵权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侵害其配偶人身权或财产权的行为。主要包括婚内侵害配偶身心健康权益、侵害夫妻共同财产权、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权和侵害夫妻配偶权四类侵权行为。本文通过浅析婚内侵权的相关概念、特征及侵权行为类型,寻求构建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合理性。

关键字:婚内侵权;侵权行为;民事侵权责任

探讨婚姻存续期间内有关侵权行为的责任可以了解婚内侵权民事责任体系是合乎科学的,可以识别到该体系在民事立法上的中坚身份和被司法经验的迫切需要,从而将该体系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维护婚姻关系中弱势方的合法权益,解决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以求稳固家庭的完满安宁以及社会的协调安定,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法治进程。

1 夫妻婚内侵权民事责任概述

1.1 婚内侵权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婚内侵权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侵害其配偶人身权或财产权的行为。侵害的法益主要为夫妻关系中受害方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又分人格权和身份权两方面。

婚内侵权行为是属于民事侵权中的分支,除了要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组成条件的以外,还要求展现出其独立本质。首先,婚内侵权行为运用作为或者不作为的形式既背离了一般法律义务又背离了夫妻间特殊法律责任。其次,婚内侵权行为要求夫妻实施侵害行为人存在过错主观意识,即该行为只能是实施人故意或存在重大过失。最后,婚姻存续期间发生的侵权行为指定要拥有涵盖人身摧残或者财产妨害的损害事实,并且该损害事实和先前的侵权行为中存在因果联络。

1.2 婚内侵权的特征

婚内侵权行为的独特时间性。婚内侵权行为仅能存在于配偶婚姻关系维持期间,在婚姻缔结之前或之后实施的侵权只是形成一般侵权行为,因为该行为仅能形成于夫妻婚姻存续期间。其中婚姻关系是指法律上的婚姻关系或者事实上的婚姻关系。

婚内侵权行为的独特主体性。婚内侵权只能是夫对妻或妻对夫的侵权,同居关系和其他非婚姻关系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婚内侵权,单纯的第三者也不能成为婚内侵权的主体,但如果第三者与夫妻中一方共同侵害配偶对方的婚姻权利并危及婚姻稳定,只能构成婚内侵权的共同侵权人。

婚内侵权行为的独特客体性。作为一般民事主体的夫妻双方所享有的人格权、财产权和配偶权是婚内侵权行为的客体,包括夫妻中受害方作为一个单独个体所应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相对比一般侵权行为来讲,财产权益含夫妻双方共同财产,人身权益也囊括因婚姻关系而存在的特殊配偶权。

2 婚内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

2.1 婚内侵害配偶身心健康权益行为

在婚姻存续期间,对配偶实施侵害其身心健康权益的行为主要有暴力行为、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

首先,在大多数人眼中暴力行为就是行为暴力,往往忽略了其他层次意义上的暴力行为,比如冷嘲热讽、轻视忽视、漠然处置的冷暴力,再如强制行使暴力违抗配偶意愿实施性关系的侵权做法,即婚内,对配偶的肉体与精神双层状态上均造成伤害。在中国法律中,出于社会责任和强制要求往往只批判和指责行为,而婚姻存续期间的行为出于道德或者私生活的隐蔽性只是一味地被忽视,法律对这方面的要求不够确切,解释也不够透彻,导致婚内行为的现象不断涌出,夫妻之间受伤害一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确实保障,维护配偶间的权利权益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其次,与暴力行为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重合点的虐待行为,严重侵害了配偶的身心健康。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独立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婚内存在虐待行为不得不说是对夫妻弱势一方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打击。

最后,相比暴力行为和虐待行为最严重也最显而易见的应该就是遗弃行为。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理应尽到各自法定义务,承担各自法定责任。其中,在婚姻关系的成立意味着夫妻之间互相负有抚养的义务,而遗弃行为不仅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而且更要遭到社谴责,甚至于良心上的谴责。

2.2 婚内侵害夫妻共同财产权行为

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主观上故意甚至恶意实施的严重侵害夫妻共同财产权利的行为,属于婚内侵权行为。

在中国,夫妻婚姻关系成立的关注点和纠纷焦点往往落在财产权问题上。财产是支撑一个家庭存活的根基,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应一起对等管理所拥有的共同财产。而在婚内由于夫妻一方擅自挪用共同财产而非满足共同使用目的侵害了夫妻共同财产权,如夫妻一方存在婚外恋情状况或其他状况,在保持婚姻关系的基础上擅自将夫妻共同财产挪用给第三人使用;或者夫妻一方有离婚打算,在婚姻结束之前将夫妻共有财产归为己有,或者归为给第三者所有;或者夫妻之中一人具有单独债务,在对方不知情或非情愿的态度下使用共同财产偿还的行为都属于侵害夫妻共同财产权行为。

在离婚率只升不降的当今社会,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也逐渐成为导致离婚的主要原因。共同财产权的侵犯致使家庭根基摇摇欲坠,这样的婚姻想必也无法支撑很长时间。所以,要正视并重视婚内侵犯夫妻共同财产权行为问题,从根源解决家庭纠纷,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稳与敦睦。

2.3 婚内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权行为

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实施的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权的行为构成婚内侵权。

婚姻关系建立的同时意味着夫妻之间权利义务的达成,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夫妻间要履行同居的义务。生育问题是夫妻婚内同居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也不得不提到夫妻共同生育权的话题。生育权是指夫妻间决定是否生育子女以及如何生育子女的权利,婚后无正当理由拒绝丈夫的生育要求,妻子怀孕后无正当理由未经丈夫同意人工流产,妻子婚后与他人怀孕生子,丈夫强迫妻子违法生育,丈夫未经妻子同意为他人供精,妻子未经丈夫同意采用第三者人工受精或体外受精,这些行为的实施均危害夫妻共同生育的权益,属于婚内侵权。

2.4 婚内侵害夫妻配偶权的行为

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违背夫妻忠实义务侵害夫妻配偶权的行为构成婚内侵权。

夫妻忠实义务要求配偶间相互忠诚,感情纯粹专心,为人可靠,具有唯一性。而如今的生活中常常发生的现象、通奸现象、现象等都在侵蚀夫妻间的忠实,我国法律法规针对这些侵蚀配偶间忠诚义务的现象态度模糊并未表明规定。这些现象不仅背离了配偶间的忠实义务,还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道德,违反了诚信原则,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双重作用于夫妻受害一方,其受创的程度远大于法律规定的过错行为,侵害了配偶权属于婚内侵权。

3 构建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3.1 促进夫妻间的地位平等与人格独立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中国,追求自由平等、和谐独立,讲究依法维护保障自己合法利益的法律思想日益显著。在这种思潮下,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男女地位平等、人格独立问题,尤其是在夫妻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互相讲求实现男女权利义务对等,同时各自要求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享有自己的尊严,从而具有自己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中国逐渐从古时候的夫妻一体主义思想慢慢转变为夫妻别体主义。夫妻一体主义以家庭为重心,受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认为夫妻关系中妻子是丈夫的依附品,婚后忽略甚至退化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丧失自己的地位从而湮没自己的合法权益,慢慢顺从于丈夫形成一体化。因此,构建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夫妻间的地位平等、各自保持人格独立,真正实现民事主体在尊严和权利上的平等。

3.2 稳定家庭安宁及社会和谐

一段婚姻关系的合法建立,往往代表着一个家庭的诞生。一个健康家庭的稳定需要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互相对等尊重的家庭地位作为支撑。在一个家庭中或者在一段婚姻关系中,如果夫妻间存在侵权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受侵害一方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使侵害方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第二种情况是受侵害一方为了保全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选择离婚从而获得司法救济。婚内夫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又会有多少,那么一个国家的幸福指数又会有多少。因此,构建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可以稳定家庭安宁、维护社会和谐,真正迈向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3.3 完善法律制度并推进法治统一

婚内侵权行为是种不可以运用一般侵权的司法要求来总结诠释和实践的特别的违法侵权手段。我国司法解释中虽有公民、法人的正当利益至上禁止损害的表明,但出于婚内侵权的特殊性,并不能够完全地对其进行阐述,夫妻中受害者的权益也不能够受到保护。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在我国司法体系上还存在着许多纰漏甚至空缺。

因此,创设婚内侵权的民事责任制度,在大环境下保护特殊法的独立成长,弥补法律空缺,有正当司法途径可寻求救济,保障夫妻中受害者的合法利益。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民法、宪法等现行法律制度,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统一。

4 构建我国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立法构想

4.1 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区别及适用

近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较为强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所构想建立的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均旨在追究婚姻关系中实施违法侵害行为一方的民事责任,通过司法途径得到合法救济而保护婚姻无过错方的正当权益。但两种制度之间存在众多异处,如下所述:

第一,两种制度实施时间的不同。婚内侵权行为仅能形成于婚姻存续期间;而离婚损害赔偿行为要以夫妻离婚为基础,不离婚就无法提出损害赔偿并要求寻求司法救助。

第二,两种制度行为侵害的客体不同。婚内侵权行为损伤的客体范围比较普遍,例如配偶之间的个人私有财产或夫妻共有财产受到损伤,配偶间的人身利益受到侵犯。而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有法律明文规定,即重婚、有配偶仍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有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

第三,两种制度的损害事实不同。婚内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主要包括配偶身体、财物和精神三个方面的侵害;离婚损害赔偿的损害事实是以离婚为根源,涵盖物质、精神两方面。

第四,两种制度实施行为的主观意识不同。婚内侵权是故意实施损害;而离婚损害既能够故意为之也可以过失存在。P者认为,在法律没有用明确条文来规定的时候,实施者不得以行为和意识的过失为理由推卸自己法律责任。

第五,两种制度的法律适用不同。婚内侵权责任到目前还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来为之使用;而离婚损害赔偿则适用于我国婚姻法。

由此可见,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法律体系,分别规定较为合适。

4.2 婚内侵权行为请求权的创设

婚内侵权行为的请求权可比照一般侵权行为的请求权进行创设,从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两方面入手探究。

首先,创立婚姻存续期间内配偶人身权侵权请求权。对于暴力行为、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而言,我国现行法律对其已经有了些许规定,但不是很全面,涉及范围也很狭窄。因为现行法律并没对婚内暴力、虐待和遗弃的侵权行为做出明确解释,所以可以设计夫妻中受害者拥有请求终止损害、认错赔罪和提出赔偿的请求权。这样一来可以弥补受害方所受到的损失,补偿精神损害,提供合法合理的司法救济途径。与此同时,可以协同警方对受害一方采取保护措施。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及实际情况,可以拟定制禁令、远离令、迁出令、给付令、决定令五种保护措施。从而保障防治家庭暴力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关涉及损害配偶姓名权和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可以设计要求终止伤害、还原声誉、排除影响、认错赔偿的请求权。因为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各自的民事法律地位孑立,所享有的权利义务并不因结婚丧失,所以当有人侵犯他们利益时,即使是配偶关系也理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其次,创立婚姻存续期间内配偶财产权侵权请求权。依据我国《民法通则》中的规定,实施侵占损坏他人财产的行为要承担回归原物、归还财物、折价赔偿的责任。所以,在婚姻存续期间只要夫或妻的个人财产或二人共同财产遭受到妻或夫的恶意占有损坏,权益受害者即可要求实施占有损坏的行为人进行回归原物、归还财物并赔偿损失。综上,创设婚内配偶财产权侵权的请求权,使配偶在婚内进行财产划分管理时有法可依,依法可循,以此来保护和保障夫妻双方的个人财产及共同财产的权益。

4.3 建立解决婚内侵权赔偿的相关夫妻财产制度

首先,明确婚内侵权p害赔偿财产的性质。受偿财产是源于夫妻双方共同财产还是夫妻一方个人私有财产可以依照婚内侵权的三个客体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个方面,若侵害客体是配偶专属的人身权,那么侵害赔偿要归夫妻中受害一方个人拥有,强调权利的排他性;第二个方面,若侵害客体是配偶的个人私有财产权利,那么损害赔偿也只能由受害一方个人拥有,强调财产的私有性。否则,侵害人实施侵害行为后还会依法得到补偿,违反了我国法理规定;第三个方面,当侵害客体为夫妻共同财产权时,虽然所受补偿应为夫妻共同拥有,但如果一方恶意转移、占有、毁坏或变卖夫妻共同财产的,夫妻受害方可以全部或者大部分获取赔偿所得。若所获赔偿具有个人专属性质时,其赔偿损失也要归于受害方个人所有。

其次,要完善夫妻之间个人特有财产的制度。夫妻个人特有财产,是与婚后所得共同制相匹配的一项财产制度,它是指在共同财产制下,专属配偶一方所有并排斥夫妻共有的财产。我国婚姻法规定配偶之间个人私有财产的法条抽象和模糊需要进一步去完善。比如,结婚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在婚前进行财产公证,签订婚前财产协议以防止婚后夫妻双方因财产发生矛盾;婚姻登记机关在婚姻登记前要尽到告知有关财产分配建议的义务;婚前针对有争议的财产提前做出归属说明。上述手段都能够有效地完善个人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归属问题。

在经济迅速运转,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中国,婚姻侵权现象屡屡发生。侵权行为的发生导致婚姻存续期间内夫妻人身权利、财产权利遭受严重损害,所以在大环境下的当今社会,要正视和重视这种现象,并为此制定确切的法律制度,有效防止和阻止或者减少这种侵害发生。综上,本文对婚内的侵权行为进行了简要的剖析,意图为创设婚内侵权民事法律责任制度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杜江涌.婚内侵权相关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5).

[2]杨诚.拒绝沉默:向婚内侵权说不――以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为视角[EB/OL].中国法院网http:///article/detail/2012/11/id/786834.shtml.

[3]夏吟兰,罗满景.夫妻之间婚内侵权行为的中美法比较[J].比较法研究,2012,(3).

[4]钱叶卫.婚内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新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4).

[5]王军华.面对家庭暴力,女性不应沉默[N].北京晚报,2001-03-07(3).

[6]罗满景.中美婚内侵权行为之比较法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11.

[7]郭俊.构建我国婚内侵权责任制度的若干思考[J].天中学刊,2013,28(3).

作者简介

赵晗(1994-),女,天津宁河,研究生,民商法方向,研究生在读,天津商业大学。

上一篇:打造高职特色教育培养汽车高技能人才 下一篇:浅谈企业员工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