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13 04:50:41

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 设计策略 行为绿色气候学 生态优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技术与设计的博弈

在当代建筑走向“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时,技术手段正承担着先锋的角色。对于未来建筑的方向,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不能否定绿色技术对于建筑的作用,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在仅依赖技术推动力的同时,解决问题的成本和负面效应也在上升 ;在思想缺失的环境下,单纯的技术探索能否持续的发挥其正面作用,让人担忧。

绿色的理想需要来自多个维度的思辩,而应承担更大责任的建筑师在历史的大潮中常常处于两种状态 :一是缺席状态,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节能、环境工程师自说自话、互不越界 ;二是身份沦陷的状态,他们在集成了各种绿色技术后,用美学手段修饰技术的烙印,虽然已开始面对问题,但承担的角色更像是“装修工程师”。本文希望找到第三种应对问题的状态。

2 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策略

在本文的案例和观点论述中,我们不把技术设备和构造措施作为绿色建筑的首要选择。“建筑行为”意指通过塑造空间引导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让人们在获得空间舒适感和愉悦感的同时,自发的以更健康的方式使用建筑,并自然达成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目标。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方法可以提炼为以下策略 :

2.1 策略之一 :“切薄”建筑―引导人们优先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因建筑功能和使用效率的要求,现代建筑的体量不断加大,出现越来越多微型城市般的庞大综合体。对于北方建筑,或许这种体量的放大可以在同等建筑容积的情况下减少外墙面积,对于控制体形系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因为室内外温差不大,建筑对通风散热要求高,体形系数的控制不是问题的关键,过大的进深反而成了改善建筑环境的障碍。

2.2 策略之二:公共空间室外化―引导人们减少对人工环境的依赖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先行者,其建筑思想的基本范式之一被命名为“露天空间”。“露天空间”的含义基本等同于半室外的灰空间,对于印度湿热的气候,柯里亚认为,“它们的存在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最舒适惬意的环境”,“这样的空间在一年中可以使用长达 9 个月的时间,我们估计这样的空间所具有的利用率大约相当于一间房间的 60%。”[2]柯里亚的“露天空间”在其作品中应用广泛,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 图 6)。建筑的大堂、中庭、走廊、电梯厅等公共空间,面积比例较大,却不是主要的使用空间 ;虽然人们在此停留的时间普遍不长,但要为此付出很大的能源代价,这也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远超一般民用建筑的原因之一。对于夏热冬暖地区,重新审视公共空间的使用模式,将公共空间室外化是一个可行的策略。这里四季温差不大,有顶棚、无围护墙的灰空间在绝大部分季节有着良好的舒适度,如果能解决好管理等问题,这样的空间就能发挥出良好的效益。

2.3 策略之三 :“冷巷”的嵌入―引导有节制的环境塑造方式

为了适应气候,南方传统民居的营造方式有着丰富的建筑学价值,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狭窄高耸的天井空间。与北方民居开阔的院落不同,南方民居幽深的天井让直射阳光难以进入,为建筑引入柔和的漫射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热压作用带动室内通风。建筑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营造了阴凉的内部环境,在紧凑的用地上提升了空间品质。根据这样的原理,我们把有意识嵌入建筑的狭窄庭院称之为“冷巷”。

2.4 策略之四:围护界面的灵活性―引导人们用灵活的方式应对气候

建筑围护界面的灵活性,是为了让人们在建筑中有选择的利用自然条件。传统的手段是设置可开启的窗,随着建筑体量的增大,这种办法常常不能满足更大尺度的空间要求,机械通风的手段随之出现了。本文的策略,是希望以整个墙面的开放性实现更大幅度的建筑界面变化,带来建筑空间性质和人们身心感受的转变,让建筑具有更好的气候适应力。这种策略也向构造技术、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课题。2.5 策略之五:消极空间的再造―引导人们挖掘建筑资源、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疏散楼梯间常被建筑师作为消极空间而放弃对其环境的营造,它们被放进黑暗的核心筒,用机械的手段排风、排烟。这样的做法除了耗费能源外,也把它们变成了人们最不愿接近的场所,除了满足特定的消防功能别无他用。

3 绿色建筑―从“装修”走向“设计”

审视当代绿色建筑,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技术、措施都可以通过近似“装修”的方式拼合进建筑中,而与建筑“设计”关系不大。“装修”重在美学的修饰,而“设计”重在创作的思考。对于建筑师来说,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用形态和空间来实现“绿色”建筑,这种做法更低成本、更具有持续效果、更易读,也更富有建筑学特色。以上的 5 个策略与建筑形态和空间塑造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建筑”空间来“建筑”人们的行为,从而在创作初期影响设计,让建筑“绿”在起跑线上。以上的案例并非都是完整意义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并不能完全替代技术手段。但引导行为的设计哲学奠定了建筑的基础,从而让它可以兼容更多的技术措施,可以接纳更丰富的创意手段。

4 设计的源动力

今天的建筑学面临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设计常常需要平衡多种诉求,在建筑的城市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要素之间,不同的建筑师有着不同的优先追求。绿色建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否定其他,而要鼓励建筑的多元价值并存。不论是杨经文秉承的“生物气候学”,还是查尔斯・柯里亚所坚持的“形式追随气候”,都把建筑设计建立在气候学基础之上,从而诞生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在本文的案例中,我们积极面对形式与空间美学的正面价值,不同以往的是,我们用“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界定它们的立足点,让建筑诚实的面对气候与环境,并以此作为设计的源动力。今天,也许我们只能基于可预见的技术水平,用经过了二次转化的人造物质修正建筑自身。在建筑营造科学出现本质的革新之前,我们也许不能达到真正的“绿色”,但我们仍可以无限的趋近这个理想。回归建筑的本源,我们需要用创意迎接挑战,创造丰富而有内涵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俞斌浩.设计空间就是设计生活.美术大观,2007(11).

2.梁冰.室内空间的情感化设计.美术观察,2008(2).

3.槐明路.拓扑手法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一一室内平面布置与空间表现.华中建筑,2008(1).

4.范蒙.浅谈动态空间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上一篇:档案统计工作的方法综述 下一篇:地基基础设计中几点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