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出新闻的“核儿”来

时间:2022-08-13 03:56:07

剥出新闻的“核儿”来

[编者的话]杰克・富勒[美]说:“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读者的兴趣应该成为报纸编辑的焦点,这可以帮助报决定在报道中应注意什么内容,因为满足读者兴趣是我们报纸业的一个奠基石,而且读者的兴趣本身就是新闻定义申的一个要素。”刊发这篇稿件的目的,是希望编辑在编稿时多为读者着想,而不是就稿编稿,“拉在篮中就是菜”。

2008年11月5日,我把编好的近600字消息:《可以告诉我:明年种什么

收入有多少

竹溪有个“农民工业园”》传给值班的老总。老总审稿后批语:“编得较精”。一位版面主编查看了编稿记录,说:这是编者编写的稿子,稿子在湖北日报一版偏头见报后,读者来电反映:这样的经济新闻可读!

此消息原稿900多字,作者采访深入,掌握的情况很多,可惜的是原稿从工作作法角度、从表扬角度、从作者角度来写,将新闻淹没了。

黑格尔曾说:“最美的不是外衣,而是被它裹在内的灵魂。”剥出新闻的“核儿”来。“核儿”是什么?就是最新点、最亮点、人们的最关注点。具体到此稿就是已成为事实的、被当地农民称为“咱‘农民的工业园”’。所以我将主题确定:“竹溪有个‘农民工业园’”

新闻讲贴近,我认为应该做到两层:一是采访,这是手段;二是见报效果,这是目的。“贴近的未必可读,可读的才是贴近”。既然是“农民的工业园”,就该充分让农民自己来说话。根据作者提供采访的情况,我围绕新闻“核儿”进行了编改补充。

前几年,农民将电影中歌词“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改唱:“谁能告诉我,明年种什么”。如今竹溪农民说:“有了农民工业园,就知道明年种什么、收入有多少”。喜新不喜旧,趋异不趋同,既是人之共性,也是受众的心理。于是在引题上就标出了:“可以告诉我:明年种什么

收入有多少”。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但它能粘住一切。”标题形式不仅出新,还体现出了农民语言的亲和力、魅力。

编改补充时,我注意在内容上注重沟通民心,角度上尽量亲近民心,实效上努力满足民心,表现手法上做到喜闻乐见,从“硬指导”转向“软吸引”,从“抽象”转向“具体”。

如本来是县委书记说的话,可原稿以作者自述出现。我将这些话简洁还原,使稿件更有新意、更有高度,也让新闻的“核儿”更清晰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原稿] 工业与农业“联姻”

车间与田间握手

竹溪县“蓄势”打造“农民的工业园”

本报讯(特约记者马献伦

通讯员黎喻王)11月3日,竹溪县丰溪镇丰溪村农民秦政安将5吨葛根装上卡车,送到了位于县工业园区的韩资企业――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拿到3500元的现金,秦政安高兴地说:“过去山货愁销路,现在挖出来就能变成钱,县工业园区真是咱‘农民的工业园’啊!”

落户“农民工业园”的湖北银松生态食品公司,由韩国客商朴根哲投资兴建。他原在与竹漠相邻的陕西省平利县开发绿色食品。2006年到竹溪考察,被这里优良的生态、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所吸引,随之将企业迁入该县工业园区。该县按其要求,在附近乡镇兴建了6000多亩的香椽基地,解决了原料需求。

像银松公司这样,一头连着山场,一头连着市场的“农”头企业,在竹溪工业园区已经落户10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80%。

“建设农民的工业园,既是客观条件使然,也是形势所逼。”竹溪县委书记贺盛有坦言:“竹溪地处偏远,经济贫困,过去发展‘两头在外’的工业,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我们认识到,只有依托资源办企业,牵手农业兴工业,才有出路”。

“农民的工业园”,实质是农民、农业、工业、市场相互融合和对接的基地。丰溪镇下坝村农民雷开友,今年种了3亩桔梗、党参等药材,前不久陕西镇坪的几个药贩上门收购,他开门见山地予以了拒绝:“你们给的这个价格肯定不行,反正我的货不愁销路,我们县工业园区内的云浩药业公司定点收购,价格比你们商的多。”

辣椒、大豆、花生这些原本不起眼的农产品,有了“农民的工业园”,摇身一变也成了抢手货。天宝乡农民辛刚瞅准顺溪豆制品公司对辣椒需求量大的实际,不仅组织本地农民大面积种植,而且赴周边乡镇四处收购,仅靠定点给顺溪提供辣椒,每年收入就达25万元左右,为他供货的农民也借此脱贫致富。

农产品在园区集聚,农民工也在园区找到了实现价值的舞台。家住中峰镇青草坪村的农民郭春梅,以前一直在家务农,但对做豆腐乳有较深的研究。通过一位老乡引荐,去年她来到了顺溪豆制品有限公司工作,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每月收入达1000元左右。

据统计,“农民工业园”共消化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同时有10万多农民在产业链条上就业。

[见报稿] 可以告诉我:明年种什么收入有多少

竹溪有个“农民工业园”

本报讯(特约记者马献伦、

通讯员黎喻王)3日,竹溪县丰溪镇农民秦政安用车将5吨葛根送到了县工业园区的韩资企业――湖北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拿到3500元后,他高兴地说:“过去山货愁销路,如今运来就能拿现钱,县工业园真是咱‘农民工业园’啊!”

2006年第一批落户“农民工业园”的银松公司,主要开发绿色食品。竹溪县按其要求,兴建起6000多亩的香椽基地等,解决了原料需求。

像银松公司这样,一头连着田间山场,一头连着市场的企业,占竹溪工业园入园企业总数八成。

丰溪镇下坝村农民雷开友种有桔梗、党参等药材,前不久外地药贩上门收购,他予以拒绝:“我们‘农民工业园’云浩药业公司合同订购,价格比你们高得多。”

今年收入已有2.5万元的天宝乡农民李刚说:“有了农民工业园,就知道明年种什么、收入有多少”。他准备明年扩大大豆、辣椒面积。中峰镇青草坪村农民郭春梅,去年到了园内顺溪豆制品公司工作,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

据统计,“农民工业园”共消化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

同时有10万多农民在产业链条上就业。

“建设农民工业园,是客观条件使然,也是形所逼。”竹溪县委书记贺盛有坦言:“竹溪地处偏远,经济贫困,只有依托资源办企业。牵手农业兴工业,才有出路。农民工业园,也是城乡统筹、工农融合、产品与市场对接的体现。”

上一篇:灾难新闻图片的美学探析 下一篇:预测性新闻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