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呼唤中的无尽的意味

时间:2022-08-13 03:41:19

[摘要]影片《魂断蓝桥》从上演到今天已经有近70年,它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出来。在战争和爱情的传统主题基础上观众又发现了它的众多内涵。隐藏在女性自身的由内向外的自我偏见比外在舆论和歧视更可怕;追求崇尚理性仿佛已经成了不容置疑的信念,但是理性在维护整体的同时会压抑伤害个体。此外该片还让我们思考何谓真正的爱情的问题。

[关键词]战争;爱情;女性;理性

奥斯卡最佳提名影片《魂断蓝桥》从上演到今天已经有近70个年头了。洛伊“我等你回来”的深情呼唤,手拿吉祥符伫立桥头的神情,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它就像魔石一样吸引着人们,没有随时间流逝而苍老,不因岁月流转而改变。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魂断蓝桥》的形式承载着说不尽的意味。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自身游移的不确定的空白点,即召唤结构是决定其艺术价值高低的关键。伊瑟尔说:“如果一部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很少或干脆没有,就不能称为好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能称为艺术作品。”召唤结构在任何情况下,都向读者无条件敞开着,艺术品中空白点越多,读者深入参与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说来,一部艺术品的基本义由文本语境提供的,是一种显性的存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会有不同社会心理结构,也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标准。因此艺术作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会呈现不同的意蕴。如女权主义兴起之后,我们就能从《魂断蓝桥》中看到深埋在底部的女性内容。这一点后文将详细论述。文本的开放性就是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人们与艺术品交流对话会产生不同视野融合。

《魂断蓝桥》中的反战争和爱情主题是明了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伤,是无法恢复的。洛伊和玛拉的爱情悲剧直接原因是战争,影片的手法是高人一头的,含蓄风格和间接表现战争,有“秘响旁道,伏采潜发”的味道。我看可能是吸收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羊脂球》中的技巧。相比之下,我们很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是太直白了,一览无余,仿佛叫人陶醉战火硝烟之中,很不情愿战争停止。动辄就是鬼子战刀向百姓挥舞,不给观众思考余地,形式与内容之间距离太近。

这部影片的爱情模式最为东方人所乐道,它符合了我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国人的一种原型观念,从民间传说到文人创作无不如此。白居易曾满怀深情地写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曾经感动过多少青年男女。这种海枯石烂式的爱情模式能极大地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但仔细思量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与传说中的梁祝、许白、牛郎织女和现实中的白居易、李商隐还是有明显不同的。后者男女之间阻隔力是实在的,等级制度的代表人物。玛拉与洛伊的阻力是更深层的东西,玛拉虽为却为克劳宁夫人等接受,且照顾有佳。这就令人深思,真正驱使玛拉离开最后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赋予女性太多无形的枷锁,这是影片的又一个深刻内涵。

一个无依无靠、没有职业的青年女子,当生存面临挑战,这时我们能对她的求生方式作出指责吗?鲁迅先生曾说娜拉出走之后,有两条路等着她:一是回来;一是堕落。玛拉无家可回,她别无选择。我们的社会对女性有太多的要求,如果换位思考一下,男主人公洛伊有此遭遇,又当如何呢?会不会也像玛拉一样呢?他也能像玛拉那样内心恐惧,忍着极大的痛苦走向死亡吗?我们不敢轻易作出回答。性别差异使男女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和特征。这种现象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父权社会中,妇女的处境,既存在有形的歧视,又有无形的束缚,有时这些是以非常隐蔽的姿态出现,甚至有时还打着保护女性的旗号。这些无形的东西更可怕,它们是杀人不见血的刀,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以理杀人”。妇女自身的思想行为方式已经深深地打上了这一烙印,自己却毫不知晓。女性的身体生活于“大观园”之中,思想也在“大观园”之内,她们不觉其害,反觉无尽好处。就像《红楼梦》中的丫环们,给她自由,让她回家,她还要寻死觅活。

大观园既是城堡又是牢笼。在西方社会中,占典的,基督教的文化和中国儒家文明有一点是出奇的一致。女性是低于男性的,《圣经》里女人是由男性的肋骨造出来的,是男性的配偶和补充;《易经》中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倾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隐喻式表达出了女性从属于男性的观点。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那些明显的不平等现象。但是“在今天女性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女人对男性的潜在依附还是顽固地存在着,现实里的女人的各种属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强加的,社会从开始就从整体上规定了女性的一切。女性自己的思想已经被社会规范填充满了,这些东西会时刻影响和左右着她,玛拉也不能例外。她认为自己沦落风尘是最大的耻辱,没有资格再和洛伊结合,即使人们都不在乎这些,她自己也不会原谅自己。人类制造了无数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是为整个人类服务。然而人类往往作茧自缚,这些教条会祸及个体自身。这部影片中女性主义的呼喊是有力的却是遥远的。至此,我们还会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仿佛没有确定的答案。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论告诉我们,存在是第一位的,本质不应在存在之前先行设定。玛拉的心目中已经设定了一个先在的爱情观念,如果那里与她的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抵触,她就会誓死捍卫她的追求。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怎样的?好像是没有唯一的答案。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放人培托西曾劝告安娜说,“同一件事可以从悲剧的方面看而变为一种痛苦,也可以单纯地甚至快活地去看”,如果玛拉懂得这些她又将如何呢?这一说法是不是正确呢?

玛拉的悲剧是命运的?性格的?理念的?还是过失的?好像都难以说清的,又好像都有道理。福克纳认为艺术家只应“一辈子处在人类精神的痛苦和烦恼中劳动”,“从人类精神原料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种东西”,“写人类的内心冲突和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实感”。《魂断蓝桥》给我们创造了窥视自己内心的机会。人的内心深处就像浩瀚的海洋,惊涛骇浪从未停止过。抛开以上的思想内涵,《魂断蓝桥》是否应有其他的主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尽善尽美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和永远的向往。众多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对完美的刻意就意味对它的葬送。玛拉是个理想主义者,天真无邪。战争过后无瑕美玉完璧归赵已不可能,她不肯瓦全那只有玉碎了。叫她玉碎的不是一时冲动的感,而是她反复思量之后的痛苦抉择。佛家语云:天地万物本不全,更何况普通人的生活。劫后重逢玛拉本应珍惜才是,而她却在理性的支配下走了另一条路。这就是该片的又一内涵。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理性传统自柏拉图开始就成为人类改造世界和自身的手段和信条,它在克服人的感性盲目冲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理性僵化极端化之后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理性使人成为顽固思维的机器也是尴尬的事实。一见钟情使男女主人公陶醉于欢乐之中,闪电般地谈婚论嫁,仿佛预示着美好的明天。洛伊奔赴战场,使两人咫尺天涯。剧团经理笛尔娃夫人就是理性的化身,她为制度不讲人情,没有感性的怜悯和同情,置玛拉失业于不顾,她甚至像战争一样可怕。卡西尔说:“理性本身是世界上最成问题、最含混不清的东西之一。理性不可能向我们指示着通向澄明、真理和智慧的道路。”与卡西尔相反的很多思想家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理性进步的结果。“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部是一样的”,这些思想家用理性把一切都贴上标签,显然是过于绝对了。人类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应该用多样化的眼光来看待,不能用理性的同一性来衡量。纯粹的理性对抽象的整体有利,但对于个体则缺乏灵活变通。个体性和同一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关注个体有时会对理性有所怀疑,同样强调整体也会泯灭个体。由此看来,玛拉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理性对个体的压抑造成的。

我们生活在现实的各种制度和观念之中,有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们。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唯有在艺术中才能反观自身,从艺术中能使我们理解存在的境况。“艺术的使命不再是对自然理性的表现,而是人在自然以及人类历史世界中自我发现。”观众已经从该片中发现了很多,我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会从《魂断蓝桥》中得到更多。

上一篇:失之交臂的和谐 下一篇:张艺谋电影的美学内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