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把握,共享探究

时间:2022-08-13 03:10:53

用心把握,共享探究

摘要:挖掘“深度”,让“展示”感悟人心;保证“广度”,让“辩论”惠及全民;选准“角度”,让“模拟”亮点迭现。三个度,三种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贵在设置针对性强的探究问题,贵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思考中提升,贵在于合作、互动中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综合探究 三个度 感悟

“教无定法”,综合探究课更应如此,这也正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切凝聚智慧的观点,都可以也应该为综合探究课的顺利进行而服务。下面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以几堂探究课程为例,就当前政治课中探究课程的常见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反思,从而为进一步构建“有血有肉”、内容形式俱佳的探究课堂奠定基础。

一、挖掘“深度”,让“展示”感悟人心――谈“展示―感悟”法

“展示―感悟”法,顾名思义,即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然后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举办资料图片展、制作小册子等方式来展现成果,从而达到“认同思想、激感、明确价值”的目的。这一探究方法适合于以体验感悟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毫无疑问,学生展示的过程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学生一味堆积、罗列资料,而忽略对资料内涵的挖掘,就会出现课上“精彩纷呈”、课下“过眼云烟”的情况,最终只会让探究课程流于形式。可见,“展示―感悟”法看似简单,但要想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做好事前指导、事中引导与事后总结,即搜集资料前要向学生明确此次探究课程的核心目标,展示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发掘资料的内涵,展示结束后更需要通过精炼的总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获得真正的心灵感悟,让问题挖掘的“深度”与资料拓展的“适度”完美结合。

二、保证“广度”,让“辩论”惠及全民――谈“辩论探究”法

“分是非,明同异”也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高中生自主意识、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的年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与现实社会中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探寻真理,明辨是非,同时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合作。

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教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辩题――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又如,针对《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提高效率维护公平”,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辩题――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效率(公平)比公平(效率)更重要。

“把辩论引入政治课堂,让激情绽放智慧之光”。实践证明,“辩论探究”法确实是一种能极大限度激发学生热情,凝聚团体智慧,提升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也非常符合高中政治的学科特点。但“妙法”还需“巧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1)辩论所需的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成为辩手,教师应通过组建“智囊团”等办法,将“少数个体作战”变为“团体协同作战”。(2)随着辩论的进行,学生很可能偏离“辩论探究法”的初衷,完全以压倒、战胜对方为目的,出现“非黑即白”的激烈对抗局面。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肯定学生的多元观点,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提升。只有这样,辩论所迸发的智慧火花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共享。

三、选准“角度”,让“模拟”亮点迭现――谈“案例模拟”法

所谓“案例模拟”法,即教师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内容,升华情感,提高能力。模拟法庭、模拟听证、表演小品或短剧等活动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案例模拟式教学构建的生活化课堂,可以让政治课教学突破课堂的方寸之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巧妙结合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我深切认识到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案例选取得当,则课堂生动活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游刃有余”;案例若选取失当,则模拟活动的进行“举步维艰”,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选取一个理想的案例呢?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内容主题展开讨论,不至于“离题千里”,也才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突发问题”。(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案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其中,才能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发展。

以上探究课程的常见教学方法,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但它们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共性要求,如都要求“向课外延伸,向课内集中”,材料的选取都应以贴合学生实际、贴合本地实际为宜,一般都贯穿着“分组”与“整合”相结合的方法等等。当然,综合探究课程的操作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方法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在实现过程中,经常需将其组合运用来达成预期目的,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个度,三种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贵在设置了针对性强的探究问题,贵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思考中提升,贵在在合作、互动中实现课程目标。可谓,实践出成就,反思出经验。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综合探究课程的实施都意味着一种锻炼、一种尝试,更意味着一次解放、一次革新。明晰思想,把握“三度”,使综合探究课堂成为智慧与真理的“集合地”,激情与活力的“释放点”,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期待。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学案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下一篇: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口语交际中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