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仗鼓舞”进校园活动调查

时间:2022-08-13 02:11:08

“白族仗鼓舞”进校园活动调查

摘 要:“仗鼓舞”是桑植白族文化中的一个有特色的内容。向智星对桑植白族的“仗鼓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首先从艺术的起源和文化特征两个方面考察了白族“仗鼓舞”,并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述了桑植白族“仗鼓舞”与大理白族舞蹈的联系,以及白族“仗鼓舞”对苗族《踩鼓舞》、瑶族《铜鼓舞》的吸收与融合。在对比研究白族《仗鼓舞》及瑶族《长鼓舞》起源的基础上,认为这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相互交应”,并指出白族“仗鼓舞”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和实用性[1]。本文通过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芙蓉桥乡仗鼓舞的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认为:芙蓉桥乡的白族仗鼓舞进校园活动有传承民族文化价值、健身价值、经济实用价值、丰富校园文化价值丰富价值、社会价值;为开展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提供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芙蓉桥乡;白族;仗鼓舞;进校园活动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关于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县白族仗鼓舞正式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才改用“仗鼓舞”这一名称[2]。该舞蹈又名“跳邦仗”,是一种文体合壁的白族舞蹈,在桑植白族乡聚居地,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喜庆的日子,都会用跳仗鼓舞来庆祝,成为桑植白族儿女七百多年来不变的传统。芙蓉桥小学把白族仗鼓舞作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为更好的传承白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白族仗鼓舞概述

桑植白族始祖从云南省大理迁到澧水流域,虽然已有700多年历史,但其后裔民族特征鲜明突出,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3]“仗鼓舞”也是桑植白族文化中的一个有特色的内容。向智星对桑植白族的“仗鼓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比研究白族《仗鼓舞》及瑶族《长鼓舞》起源的基础上,认为这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相互交应”,并指出白族“仗鼓舞”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和实用性[4]。本文就芙蓉桥乡小学开发“白族仗鼓舞”作为体育大课间活动为个例进行讨论。

2.白族仗鼓舞作为校本课程引进校园活动

这样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保护、开发、传承,这也是目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5]当下大多数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为:篮球、乒乓球、健身操、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只有少数学校开发了民族传统项目进入课堂,如苗鼓、秋千、板鞋、陀螺、跳竹竿、摆手舞和仗鼓舞等。当然,还有一些项目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业余训练、大课间中被偶尔采用。

目前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场地设施得到效好的改善,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而一些流传已久的民族传统活动项目器材制作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只要有基本的场地保障便可开展,因此在场地设施上中小学校基本是不会存在较大的问题。

3.白族仗鼓舞在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价值

3.1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白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起源,使他们认识和肯定本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3.2健身娱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繁多,内容庞杂,形式多样,通过挖掘、整理、选择,为学校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与参考,使学生对健身项目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3.3经济实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数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可因时、因地、因人进行相应的调整,经济实用,弥补了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因教学条件不足而带来的缺憾。

3.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特有的健身、娱乐和教育功能,不断充实和丰富着校园文化生活,特别是和音乐、歌舞、说唱融为一体,不仅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也对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5社会效应。桑植县集聚了白族、土家族、苗族等群众参与性很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白族仗鼓舞将健身、娱乐、审美融为一体,也将‘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融进校园活动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响到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各项活动又带动和继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对全民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4.白族仗鼓舞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4.1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在实地考察中,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课堂表示支持和欢迎,当然也有部分教师甚至领导对该项工作存在异议。

部分文化课老师认为:教育为升学和考试服务,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考试无关,没有必要搞;搞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增加了学校和教师负担,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4.2开发课程的师资力量不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教师懂得一定的文化学、民族学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在职的教师队伍中,具备多元化知识的专家型教师还非常缺少,尤其是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很少。

4.3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了解中发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在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校本课程,还纷纷要求各级学校开展实施,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特别是学校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开发管理上的缺失。很多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开发的时间安排、人员分配、教学方式等关键环节都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但目前县教育经费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

目前桑植县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工作还没有作具体要求,也没有真正的列入教育局和学校的具体工作计划中,评价时也没有将其列入评价学校的指标,这很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的开发与实施。

4.5缺少民族文化的理论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国家课程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效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但目前各地区学校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的教师根本无心、无暇、无力顾及校本课程理论资源开发。没有很好的文化活动氛围,就像一张张隐形的网束缚着整个民族特色项目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

5.建议

5.1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教育工作者要统一思想意识,新形势下,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勇于创新。

5.2应加强对教师非物质文化知识的培训,尤其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请进来教授,让非物质文化项目的精华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5.3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大各种资源的投入,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更大、更广的选择空间。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整个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4学校领导应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以大力支持和奖鼓励。

5.5应多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进行交流与合作。(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向智星.略论湘西白族的《仗鼓舞》[J].湖南大学学报,1998(2).

[2] 张丽剑.鄂西鹤峰白族的来源及其文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4).

[3] 邹B.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与传承[J].大舞台,2014(8):257-258.

[4] 谷历生.桑植白族文化特点[J].民族论坛,2003(9).

[5] 黄晓娟.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形态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6] 王淑贞,刘景慧.湘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特点及保护.怀化学院学报[J].2012(07).

上一篇:手机产品十大维度投诉分析报告 下一篇:国外汽车平行进口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