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心悸患者207例iHolter分析

时间:2022-08-13 02:09:25

不明原因心悸患者207例iHolter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对不明原因心悸的诊断价值。方法:207例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均随身佩戴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采用CM1、CM5双通道记录,嘱患者若出现心悸,可随时发送心电图。对传送至监护中心的每条心电图,医生均予以诊断并回复;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明显ST-T改变等心电异常,及时电话通知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用户摘机后,均将预警器进行USB回放,并出具报告。结果:207例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中,佩戴iHolter时间最长3 d,最短1 d。通过手动记录发送心电图最多18条,最少1条,共1481条。发现心电异常182例,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均予以明确诊断;25例未见心电异常。结论: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对不明原因心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心脏远程监护仪; iHolter; 心悸

心悸是一常见症状,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其轻重受心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患者的敏感性。但心悸的发作常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往往症状已消失或常规心电图无异常,由于不能捕捉到明显的心电异常信息而失去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机会[1]。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由设在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和用户随身佩戴的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intensive-Holter)组成,具有24 h连续心电异常检测预警和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无线双向数据传输等功能。在佩戴过程中,若患者感觉不适,可通过手动记录,将心电图传送至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由医生予以诊断分析并将诊疗意见以短消息的形式发送至用户随身佩戴的iHolter或直接电话通知患者本人或其家属[2]。本研究自2010年7月-2011年6月将iHolter应用于207例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7例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心悸反复发作时间最长8个月,最短1 d,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病或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不伴胸痛、发热、晕厥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普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客观检查大致正常,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其中男90例,女117例;最大年龄57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38.24±8.61)岁。

1.2 方法 选用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安凯数字医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心脏远程监护系统。设在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组成,其中应用服务器直接通过光纤接入GPRS无线数字通信网络,可以管理5~10万用户;用户随身佩戴的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由预警器、专用手机、数据线和导联线组成。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然后随身佩戴iHolter,采用CM1、CM5双通道记录,嘱患者若出现心悸,可随时发送心电图。对传送至监护中心的每条心电图,医生均予以诊断并回复;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明显ST-T改变等心电异常,及时电话通知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或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或及时给予救治。用户摘机后,均将预警器进行USB回放,并出具最近24 h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报告。电极片位置:绿色电极片(CM1)粘贴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红色电极片(CM5)粘贴于左腋前线第五肋间;棕色电极片(共用负极)粘贴于左锁骨外1/3下方;黑色电极片(无关电极)粘贴于右胸。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普通心电图均大致正常。佩戴iHolter时间最长3 d,最短1 d。通过手动记录发送心电图最多18条,最少1条,共1481条。207例患者中,发现心电异常182例,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均予以明确诊断;25例未见心电异常。房性早搏29例,室性早搏38例,房性早搏、室性早搏10例,窦性心动过速11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1例,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4例,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5例,阵发性心房扑动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3例,未见心电异常25例。

1481条心电图中,偶发室性早搏最为常见,其次为偶发房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罕见。偶发房性早搏410条,偶发室性早搏566条,窦性心动过速52条,短阵房性心动过速87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条,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2条,阵发性心房扑动6条,阵发性心房颤动15条,未见心电异常311条。

3 讨论

继动态心电图、电话传输心电图之后,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的研制、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可早期发现患者出现的异兆,及时给予救治,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呈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3-5]。动态心电图可长时间(24 h)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较常规心电图有了长足进步。但其只能回顾监护信息,一方面若记录当天无症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一方面发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救治指导,甚至有些患者在佩戴过程中发生猝死。另外动态心电图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不方便[6-7]。电话传输心电图可通过固定电话传输实现远程监护,具有操作简便、传输距离远、诊断实时快速等优点,而且可长期监测,持续数天或1~2周,甚至1个月以上。但由于只能通过固定电话传输,其使用亦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7-8]。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克服了上述仪器的不足,不受时间限制,可佩戴多日。它采用循环记录方式,始终存储最近24 h的心电图形,保存于B区,用于USB回放(相当于Holter功能);实时发送(包括自动报警或手动记录)时,每次上传72 s的心电图形,保存于A区(最多可存储180条);USB回放功能可弥补自动报警或手动记录时所发心电图仅为72 s的片断图形之不足。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亦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移动网络存在,均可发送心电图和回复短信。

本研究中,首次将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应用于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207例患者中,发现心电异常182例,包括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均予以明确诊断;25例未见心电异常。这表明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在诊断偶发性、突发性心律失常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对不明原因的心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举浮,苏哲坦.电话传送心电图(TTC)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5,7(3):26-27.

[2] 高海青,陈守强,魏敏,等.心脏远程监护中同一用户不同时间心电图的对比研究[J].山东医药,2006,46(7):48-49.

[3] 沙洪,安源,王慧艳,等.心电远程监护系统的研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0,5(6):94-95.

[4] 王丛知,张菊鹏,张永红,等.具有实时报警和定位功能的心电监测仪的研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23(3):164-167.

[5] 李享元,杨宗凯,吴鸿修.基于GPRS网的远程移动心电监护系统的研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24(3):180-182.

[6] 安源,沙洪,王慧艳,等.电话传输式心电远程监护系统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1,5(3):5-7.

[7] 顾菊康,苏哲坦.电话传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及评价[J].中国心血管杂志,1999,4(3):187-189.

[8] 杨代才.电话传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J].医师进修杂志,1999,22(3):54-55.

(收稿日期:2012-05-18) (本文编辑:李静)

上一篇: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MicroRNA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