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构练思维 妙议现哲理

时间:2022-08-13 01:43:02

巧构练思维 妙议现哲理

高考作文主要考查什么?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前者决定文章的逻辑联系,后者关涉文章的表现形式。相对而言,表现形式(含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较易理解,而逻辑联系则较难把握。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思维能力的训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那么,如何训练呢?

一合理布局。让架构合乎逻辑

为文之先,自是立意,然意之生发,却要如剥茧抽丝,循序探幽,依理发微,而绝不是东拉西扯,更不是胡拼乱凑。因此,掌握合理布局的技巧,乃议论文写作中思维能力训练的第一要义。

议论文的布局涉及到总体布局和主体布局,总体布局即全篇的架构,其基本模式一般是概括――分析――归纳的“总分总”式:对此,一点即明,无需赘言。而主体布局即文章中间的“分析”部分,是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有理有据且有序地论证生发。这里,首先涉及到展开论证的角度问题。

展开论证的角度,通常是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重在阐释中心论点的内涵和意义。不过,高考作文取此角度往往不是解释概念的内涵,而是为了阐发论点的意义。例如针对2010年全国卷1的作文材料,有篇考场佳作是这样展开的:

有鱼吃也要提老鼠,是一种责任。

有鱼吃也要捉老鼠,是一种境界。

有鱼吃也要捉老鼠,是一种风骨。

这三个分论点,从语言形式上看貌似在下定义,而实际上是在阐发“有鱼吃也要捉老鼠(坚守职责,恪尽本分)”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旨在揭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例如要以“坚守,能够成就事业,升华品德”为中心论点来展开论证的话,就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立论:①坚守是一种执着,使绝望变成希望;②坚守是一种信念,使普通变得高尚;③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这三个分论点就是从“为什么”的角度生发的,谓予不信,只需在三个分论点之前加上“因为”,在中心论点前加上“所以”,再念一下即可。顺便说一句,在对每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时,分论点和论据之间,也应当是因果联系。

至于“怎么样”,则是从方法的角度切人的。比如论证了“坚守很重要”之后,再接着论述一下“怎样坚守”,这样既将论述引向了深入,又使全文的逻辑联系更加严密。不过,作为考场作文,从这个角度进行的论述一般只在文章结尾进行,且不作充分的展开。

弄清了论证展开的角度,还需明白展开论证的模式,即分论点呈现的形式。一般来说,有并列式、层进式和对照式三种。并列式即分论点的指向均处在一个层面上,且互不交叉,如上面关于“坚守”的三个分论点即是。层进式就是分论点的内涵是逐层深人的,如上面的对“有鱼吃也要捉老鼠”这个论题所展开的“责任、境界、风骨”三个层面即是。对照式,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其优点是结构简洁,论证充分。最简单的对照式是在提出观点后,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一段从反面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议论文从整体到局部有了这样周密的布局,当然就搭起了一个合乎逻辑的架构。

二 顺理粘连。让论证富于理性

有了合乎逻辑的架构,又有了适合的论据,还要运用一定的粘连技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 观点+过渡+事例+分析

这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过渡”和“分析”。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适当的词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所谓“分析”,就是事例叙述完之后,还必须对事例进行适当的分析评论,指出其本质特点,使事例和论点在内容上联结在一起。例如:

认识目标,才能找到生命的方向。目标是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尺度作出的心灵评判;没有目标,对万物的认识就无法换算为心中的矢量。勾践矢志雪耻,舌触胆而为的,目遇薪而成标,三千越甲,吞吴而归;韩信立志为将,巷中少年的耻笑,大汉天子的怠慢,都无法侵蚀他的目标,终于将兵百万,破城千里。鼠目寸光之人,对“目标”的理解不过是“任务”“期限”这般强制性概念;而真正的目标,却是难以量化的指南之针。

这段话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论点,第三句话是列举的两个事例。笫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2 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

这种粘连方式就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归纳”。所谓归纳,就是从多个事例中提炼出必然性的东西。既然要从多个事例中提炼,那么,“论据”部分,就应是两个或三个以上。例如:

心中有了不会动摇的目标,前行就会显得坦然坚定。若无执著与坚持,任何目标只是镜花水月。刘邦心中绘的是大汉的江山,于是鸿门宴上他逃得坦然;苏武心中绘的是中原自己的祖国,所以北海牧羊他接受得坦然;苏轼的目标是为民谋福,所以赤壁之上泛舟放歌,他唱得坦然;蒲松龄的目标是刺破人间黑暗,所以狐妖鬼怪,他写得坦然。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不移的目标,面对曲折与阻力才显得坦然坚定。

这段话共有四句,第一句是提出论点,第二句是过渡勾连,第三句是列举了四个事例,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共同点,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实为真正的“讲道理”)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3 一般道理+个别道理  即“演绎推理法”。前面的分析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用普遍性的真理(论据)来证明特殊的论点的方法。例如: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画蛋,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这段文章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论点):要做好事情,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

三扣理妙议,让论述理趣盎然

议论文,总得议,总得论,而且要力争议中见思想,论中出道理。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训练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处,来上一两句精妙的议论。这样的

议论句,如果恰到好处,就既有点睛之妙,又有理趣之美。

那么,如何妙议呢?  正反对举式。在进行了正反论证之后,如果用一个对称句概括一下,就使文章陡增理趣。如在论述了“要敬畏生命”这个命题后,紧接着来一句:“敬生命启示我们,活着就要努力奋斗,短暂就可变成永恒;畏生命告诉我们,一切生而平等,生命就能享受尊严。”

虚实相生式。文章的理性说到底是“虚”,那么,“实”在哪?在记叙文的叙述中,在议论文的论据中,在散文形象化的描述中。如果有了叙述而没有主旨的揭示,有了论据而没有必要的归纳概括,有了描述而没有哲理的升华,那么,叙述、论据和描述就犹如散兵游勇,一盘散沙。因此,文章的理性之光一定要闪耀在生动的叙述、具体的论据和形象的描述之间。分析问题要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例如:

我问你:“一滴水,快乐吗?”如果你想到,一滴水努力地扩了扩胸变成了海洋中的一分子,你说,他是快乐的;可是如果想到一滴水要长久地生活在咆哮的波涛里,你说,他是不快乐的。

叔本华说:“事物本身是不变的,使它改变的是人对事物的看法。”这里的“看法”就是思想;思想是快乐的源泉,但并非所有泉眼涌出的都是快乐。因为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就可能趟想越痛苦。还记得那个望天忧天的杞入吗?记得那些钻进木桶里晒太阳的希腊先哲吗?他们一直都在思考,却一直都不快乐。今天,当我们再谈“杞人忧天”“犬儒主义”时,我们应该警觉:思想拐错了弯,便会进入快乐的墓地。  文章先通过对一滴水的两种状态的摹写,暗示出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接着又通过“杞人忧天”、“犬儒主义”两个事例,直接而形象地揭示了思维方式对快乐的决定作用: “思想拐错了弯,便会进入快乐的墓地。”这样一揭示,文章的理趣就显现出来了。  具体分析式。文章的理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具体材料的分析中流露出来的,因此,能够对一个材料进行多侧面的分析,这本身就使文章有了理趣之美。例如:

中国古代诗人写下了无数咏月的美丽诗篇。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什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诗人那里,竟是或悠闲或忧愁的呢?原来,这是由于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和苏轼的旷达而造成的,诗人的感情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个月亮,认识当然也不尽相同。其实,在这里,感情才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那里,生活安定,夫妻和睦,才有了“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到她饱受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后,“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了。前一个“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个“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吗?不,物依旧,情已非,情变物也变了。   这段文字要论述的论点是“对事物认识的深浅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作者先从静态的角度,通过不同的诗人眼中的不同的“月”分析出“感情才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这个道理,接着又从动态的角度,用同一个词人眼中不同的“舟”来进一步分析出“情变物也变”的道理。像这样丝丝入扣的具体分析,就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理趣盎然了。

总而言之,在议论文写作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绝不能大而化之,而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扎扎实实地训练。

上一篇:语文教师的课程智慧与专业化发展 下一篇:《都市精灵》教学设计